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体产权改革与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的互塑协同既是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客观要求,又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共同富裕目标视域下,集体产权改革与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间的耦合和协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集体产权改革资本化、股份化的推进,重塑了公共服务供给格局。政经分离的滞后、股权设置的弊端以及外来主体的挤压等困境,阻碍“互塑”机制发挥协同作用。研究表明:集体产权改革是推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为此,应构建以主体责任协同、发展要素协同、价值协同为内涵的互塑协同机制,即以监督性责任共担实现高效能治理,以内部资源整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多元主体协作创造高品质生活。  相似文献   

2.
农地产权是农民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权利。农地产权不仅是正确界定农民和国家产权利益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民主体性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权利基础和保障。实践中农地产权存在主体不明确、权能缺失以及流转欠规范等现象。保障农地产权,不仅应明确界定其性质和主体,而且应实行按份共有;不仅应扩大农地抵押权,而且更要有效规范农地产权流转,实现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3.
集体成员权是复合型权利,主要包括共益和自益两方面的功能。农村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使成员自益权得以实现,但也使集体成员的身份性权利和财产性权利日益分离,自益权和共益权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最突出的表现是产权改革后农民集体由封闭变开放,集体成员身份多样化、集体事务管理趋于复杂化,对农村治理体系产生重大冲击。自益权属于实质性权利,是实现成员权经济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的主要途径;而共益权属于程序性权利,以实现成员责任的承担为主要目标。为了实现集体成员权财产和身份方面的双重功能,集体产权改革进程中应实现权利到责任的转变,通过责任机制的构建实现成员共益权,保障集体成员权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其内涵丰富。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宅基地产权变迁的回顾,分析了宅基地“三权分置”下的权利关系,构建了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基本框架,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内涵进行阐释。从政策本质上看,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旨在重塑集体所有制下的宅基地产权结构和权利体系,以完善和丰富宅基地权能,实现多元主体共享宅基地产权。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路径包括: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权能;重塑宅基地产权结构,保障农户享有更完整的宅基地权利;推进社会主体共享宅基地使用权,促进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  相似文献   

5.
产权明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产权权能和利益的明确划分和界定 ,产权主体必须具有有效行使产权权能并获取相应利益的行为能力。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产权和相应利益的明确划分和界定 ,并不一定达到产权明晰。  相似文献   

6.
产权和所有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 ,所有权决定财产的归属 ,产权强调对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产权和所有权两者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所有权是产权运作的基础 ,产权通过对所有权权能重新安排 ,来实现其配置资源的功能 ,完整的财产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产权两个方面。正确理解和处理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产权化 ,就是赋予劳动者与其人力资本对等的产权权能、产权权益和产权权责 ,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等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和承担风险。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化 ,对于促进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制度创新 ,推进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最终将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法律、政策及实践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产权的法律主体及实践载体进行了考察。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私有私用""私有公用""公有公用"和"公有私用"4个时期,不同时期土地产权的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受益权及处置权的归属和配置不尽相同,产权的法律主体和实践载体也屡有变化。改革前的人民公社时期,基本核算单位及集体产权主体从公社所有到生产大队所有再到生产队所有不断下沉;在废除人民公社过程中,不同省市和地区在乡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的建置及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设置方式上不尽相同,对原有集体土地的产权归属做出不尽相同的制度安排。但从法律、历史及实践来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本身并不是集体经济及集体土地产权的主体,绝大多数地区村民小组(原生产队)及其集体单位是集体土地产权的真正主体和载体。为此,当前必须正本清源,进一步清理、明晰和固化集体产权主体,推进村级"经社分开""村社分离",在确认和保障农民及农民集体完整的土地产权的同时,让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和资源真正流动起来,促进农村及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环境产权公平与效率呈现辩证统一的关系.本文从行为主体(微观)、区域(中观)、代际(宏观)等层面上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环境产权不公平对环境产权效率的影响.在微观上,环境污染主体对环境公共产权损害和补偿中的权利的不公平,损害他人的生存权利;在中观(区域)层面,城乡、东西部环境产权的不公平影响环境产权效率的提高;在宏观和代际层面,现行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对后代的不公平.我国环境产权的不公平还呈现代内、代际的环境产权的不公平相互叠加的特征.改善环境产权的公平性、推进环境产权公平与效率的协调需要采取综合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产权残缺、利益博弈与社会冲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产权残缺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为产权主体的模糊性、虚置性,以及多级性的集体所有权主体又都不具备法律上的人格。从积极产权和消极产权来看,农民土地产权的残缺众多方面及其所引发的利益争夺和社会冲突,已成为当前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产权残缺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为产权主体的模糊性、虚置性,以及多级性的集体所有权主体又都不具备法律上的人格。从积极产权和消极产权来看,农民土地产权的残缺众多方面及其所引发的利益争夺和社会冲突,已成为当前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民产权既是一种自然权利也是一种社会权利。产权保障不仅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农民主体性发展的基石,更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践中,土地产权不完整、自主经营权缺失、集体产权虚化等是农民产权保障缺失的主要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二元结构导致产权歧视、产权制度设计的误区、农民产权组织的缺失等。保障农民产权,不仅要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也要设立农地持有产权;不仅要排除行政干预,而且应赋予农民房产产权;最后应完善村民自治,实行产权实现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3.
明晰集体产权主体、明确集体产权改革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需解决的三个重点问题。为此,立法需在以下问题上达成共识:一是我国《民法典》第262条中的“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集体”,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代表,而是集体所有权主体的表达在不同语境下的转换。农民集体或本集体成员集体是政治学术语,在民法语境下,为解决农民集体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组织体难题,就需要进行概念术语的切换,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理解为集体所有权主体。二是本轮集体产权改革的主要对象宜明确为集体经营性资产,农村集体所有权之特殊性决定了其收益的股权配置、流转的法规则设计较为简单,无法与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的股权配置、流转的法规则设计同等而论,无须将其提到本轮集体产权改革层面加以强调。三是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折股量化,其本质是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的股权化设计,这是我国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权配置、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型。明确农民集体资产股权配置和流转的法规则体系,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的重点任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应对上述议题作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4.
产权和所有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所有权决定财产的归属,产权强调地对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产权和所有权两者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有权是产权运作的基础,产权通过对所有权权能重新安排,来实现其配置资源的功能,完整的财产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产权两个方面。正确理解和处理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地人产权论——当代人的发展多维产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超低劳动力成本"引发的矛盾也在触及"人"的尊严底线.文章基于"人的发展多维产权论",围绕当代人的生存发展这一主题,就"天"(环境产权)、"地"(资源产权)、"人"(人力产权)及其耦合问题进行探讨:(1)环境领域存在"产权缺失".理论探讨表明,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具有客观依据.其制度框架为"三大支柱",即环境产权界定、交易和保护制度,同时在顶层实现产权路线与技术路线、结构路线、规制路线的整体协调.(2)资源领域存在"产权残缺".按照作者"广义产权论"的"多权能"要义,应重点完善"五项权能",即农民土地经营的流转权、林地经营权和林木转让权、矿产资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水资源产权、海洋"用益物权".(3)人力产权是以人为"本体"的产权,重点是劳动力产权、管理产权和技术产权.应确立人力产权拥有者在经济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寻求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资本的通道,建立金三角制度结构.(4)"天-地-人"产权关系具有内在耦合性.论文就如何发挥"天-地-人"产权在科学发展、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管理和创新中的耦合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农民集体权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近年来农村社区腐败不断侵蚀农民集体权益,与产权改革的目的呈现冲突。农村社区腐败治理问题需要放置于农村集体产权的改革与变迁中进行理解,特别是从基础性的产权治理入手来进行探究。当前,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因集体产权归属不清、责权不明和保护不严等,使得农村社区治理逐步陷入缺乏合理有效产权支撑的困境,突出表现为社区居民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社区“两委”与集体经济组织、社区利益分配与集体经济主体缺位之间的矛盾。下一步,伴随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积极推进,农民财产权的保护成为农村社区矛盾解决的重点,农村社区腐败治理的关键,就是要确保农民集体有效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重点从明晰产权主体、实施政经分离、完善赋权增能等三个方面着手,通过采取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监督机制、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参与机制等,有效建构起预防和治理农村社区腐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企业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及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应享有使用、投资、收益等权利.然而,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影响,造成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地位不平等,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产权不明晰、权益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关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明确劳动者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地位.并着力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市场,以消除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对员工激励以及企业发展造成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产权对稀缺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主体密不可分,是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反应,是围绕所有权的权责利关系的一组权利束。通过产权界定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效率,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中国广电媒体当前存在产权结构不清晰的结构性矛盾,体现在整个中国广电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针对此,未来只有建立起与产权明晰相适应的中国广电媒体的制度体系,才能使广电媒体成为真正的产权主体,进而满足中国广电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企业产权是一种按契约选择使用企业资产的自由 ,产权主体对企业的权利包括经其他产权主体同意或以自己特有的、企业所必须的等价资源换得的权利。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 ,企业逐步形成两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形态 :物质形态与价值形态 ,它们分别规定了风险基金以及创新企业的两种产权 :物质产权与价值产权的对象和权利内容。风险基金的本质制度创新在于建立了一种物质产权与价值产权近似于完全分离的产权结构 ,是一种介于合伙制与股份制之间、接近于股份制的企业制度 ,经理人凭借其企业家才能换取了物质产权 ,投资人 (有限合伙人 )凭借资本换取了价值产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体系分析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从多个角度对产权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产权体现着物权背后的经济关系;产权首先是占有而后才是法律界定;产权权能是一个权利束;所有权的目的是剩余价值索取;所有权形式会因经济环境而变化;信用高度发展条件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产权与所有制的关系;产权权能的层次划分;产权的地位;产权的性质和功能。马克思通过诸多方面对产权问题进行透视,指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权发挥着激励作用、约束作用和保障作用。这些观点对于当前的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障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必须认识到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正常的产权关系;责、权、利对等与职工对组织成长的关切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