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论坛》2018,(6)
海量数据的出现和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带来了人工智能的极大发展。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给国际关系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带来较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一些机遇。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国际关系研究的本体论方面,可能会弱化民族国家的地位、打破民族国家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在认识论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到人们对国际关系学知识的性质和获取方式的看法;在方法论方面,对传统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既形成了挑战,也带来重要的机遇。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给国际关系研究带来的影响,我国应当优化产业支持策略、进一步重视数据安全、监控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支持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对国际关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到人类社会之中,并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产生巨大变革。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效果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人工智能凭借其高效快捷、真实立体和实时精准的特点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主权失语、信息失真、舆论失控、治理失效等风险挑战。为此,需在强化主体领导、提升技术水准、加强舆情把关、建立制度保障等方面共同发力,促进人工智能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艺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1-18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也对劳动价值论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相关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无人工厂、智能制造和智能治理等新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仍然体现了资本对劳动的绝对支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关于“自动机器系统”的论述,为分析人工智能的历史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石。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发展困境,寻求对人的真实发展的批判和超越之路,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人工智能时代不仅带来了风险,也带来了机遇。坚持唯物辩证法,准确识别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风险,做好充分准备,在克服风险中前进,同时也应该抢占人工智能发展的制高点,方能把握和利用好这一重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4.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目前,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趋势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扩充了教师认知,改善了教学过程、课堂管理以及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生态,为增进教师辅助性知识、提升教师课堂互动力、增强教师教学监控力以及提高教师校本教研力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人工智能也对教师固有的角色观、知识观与能力观发起了挑战,并要求教师积极进行角色转型,不断提升跨界融合能力与智能素养。为促进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专业发展,国家应在政策扶持与制度建设中构筑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固保障,学校应在设施完善与校方鼓励中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良环境,教师也应在知识重组、能力提升与自我重塑中积累自主发展的资本。 相似文献
5.
6.
王东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116-122
人工智能体道德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伦理体制的思考。随着技术不断革新,人工智能体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它的自由性和独立性日趋进步。人工智能体的安全性凸显,在设计和应用人工智能体的过程中,传统的研发进路已然落后。人们对人工智能体有无道德以及道德去向提出了质疑。人工智能体走向人机一体化可能更有助于人工智能体道德的确立,人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对于人工智能体道德所引发的伦理困境而言具有进步意义。人机之间的和谐相处可能是未来人工智能体道德迈出困境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学术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IGC可以辅助学术生产,提高知识生产效率和质量,助力学术评价决策和提升传播速度和效果。但也产生了著作权归属、学术伦理、算法黑箱、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风险。对于AIGC带来的困扰,应该积极面对、审慎使用。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防范可能风险;研发企业要在技术上不断完善;学界要推进研究透明;在学术生产、评价和传播各环节都应该安排人工介入,实现人机协作、共同治理,赋能学术研究与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黄义英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48-50
共处道德教育是由信息网络时代道德教育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的,是由传统道德教育深陷困境的实际状况引起的,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改变引起的,是当今世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诸多重大问题之一。共处道德教育以培育能够与他人共处的人为目标,是更高层次道德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谢昊轩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3):80-87
风险社会背景下,人工智能分别在价值层面与制度层面给传统刑法带来巨大挑战。在价值层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动摇了刑法谦抑立场的社会根基,削弱了刑法谦抑立场的功能。在制度层面,刑法在人工智能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挑战。弱人工智能阶段中的刑法在罪名设置、量刑幅度、责任分配方面面临挑战;强人工智能阶段中的刑法在犯罪主体、责任判断、刑罚设置方面受到冲击。对此,刑法需要做出回应。在立场问题上,刑法有限谦抑的立场选择既可以保持刑法自身特质,又能适应时代发展。在制度问题上,刑法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两个阶段,针对相应问题可通过增设新罪名、细化量刑幅度、加入严格责任、构建三元犯罪主体格局、探索新的责任判断方式及设计人工智能刑罚体系等措施以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在重塑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教师”等问题的讨论。研究基于知识技术、制度和伦理三个层面,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所面临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形成机制强调过程性与建构性,表现形式凸显意向性与道德性,维持机制强化情感性与利益性,发展状态呈现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成为精神引导者,学会与人工智能协作分工,构建以“人机协作教学知识”为核心的知识基础;要成为教学行动者,将知识教学转化为德性教学;要成为道德示范者,坚持立德树人,提升“道德示范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工智能爆发式的增长,机器智能愈发逼近人类智能,导致人机矛盾冲突频发.论文追溯了人机关系的"和谐-错位-冲突"的历史演变,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提出了重塑人机关系与解决人机关系矛盾冲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在逻辑上包含对人类道德的模拟。人工智能的规范者指引应从"人为自己立法"的原理中产生。对于智能体的伦理框架而言,"让算法遵循‘善法’"是一条自明性原则,可称为"算法从善"原则。该原则的第一个方面的伦理尺度与智能主体模式的革命性构建有关,其实质是在拟主体性维度通过道德算法进行规范性指引,且亟需新的责任伦理框架提供支持。由于道德算法是嵌入在算法体系中有待完善的算法程式,算法从善原则就涉及与之相关的第二个方面的伦理尺度。它与人类主体模式下的道德建构有关,包括常见的人类主体模式以及"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主体相处的主体间模式"。对这两种道德形态而言,算法只有体现或遵循人类主体模式下的善法,才能以有责任感的方式推进道德算法的进化及其在机器中的嵌入。人类在算法的控制权上保持审慎,是避免伤害的明智选择,也是在技术发展面前维护人类尊严的底线。 相似文献
13.
14.
王欢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3):209-214
从20世纪初开始,写作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模型来解释写作发生的过程,帮助写作者提高写作水平。这些写作模型包括“认知模型”“过程模型”“语言学模型”“语篇模型”“新写作模型”“社会环境写作模型”以及“多模态写作模式”。基于这些写作模型和模式的写作方法推动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发展,也把写作的定义从个人语言的输出能力延伸到了和社会、文化及写作环境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的多模态文本输出形式。通过阐述基于不同写作模型的写作方法及其特点,探讨写作在人工智能(AI)时代ESP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旨在为从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教师提供教学思路,以期在AI时代探索、开辟写作教学的新视域、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俊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9-28
本文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ChatGPT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这种进步的重要意义。通过回溯历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以下观点:人工智能发展将带来新的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社会已经成为趋势;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历史,人工智能正带来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人类扩展了肢体的机能,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扩展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机能,进入对自身局限挑战的最高阶段,人工智能将推动大脑和其他身体机能整合式扩展,形成智能社会。还分析了ChatGPT可能带来的就业问题和社会分化与不平等,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如隐私和数据安全、算法黑箱可能带来的偏见和歧视、人工智能依赖等问题。最后,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关于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的思想,提出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证研究方式,从社会需求、国家政策和高等教育自身追求三个层面揭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立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遵循的逻辑理路,以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培养主体、培养内容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要素为切入点,探究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希梅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1):98-100
道德信仰的生成涉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方面,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心理需要向道德意志和行为转化,道德人格的形成标志道德信仰的形成。在道德教育中,主要应该纠正错误的道德认知,培育道德情感,历练道德意志,同时将幸福观教育与道德信仰教育相结合,为道德信仰的形成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以智能证据审核、类案推送、量刑辅助和偏离度预警等为典型,人工智能与司法裁判的融合不断深化.在显著提升审判质效、促进裁判标准统一的同时,人工智能对司法审判过程的深度渗透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法官的审判主导地位、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降低司法审判的透明度,对传统司法理念和司法伦理带来巨大的挑战.作为回应,在司法智能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
黄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2,(5):18-30+133
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使人类道德增强的手段变得越发丰富,以人工智能为依托的道德增强方案旨在构造一个伦理智能系统,帮助人类作出更为合理的道德决策。但是,此系统在能动资质、行动动机等方面却受到一定质疑。在对其主体资格进行认定后,通过对直接伦理决策机器、人工道德建议者以及关系—辅助型增强系统的规范立场的讨论,明晰其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指导人类道德实践。在此基础上,对关系—辅助型增强系统的应用前景赋予期待,并对其如何与人类共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