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目前研究常采用的"委托人风险中性、代理人风险规避"这一风险偏好假设的局限性,将参与人的风险偏好拓展到"委托人风险中性、代理人风险规避或风险中性","委托人风险规避、代理人风险中性或风险规避"等共四种组合类型.研究了每种组合下的最优激励机制设计,给出了一个统一的委托代理模型,并对这四种组合下的最优激励合同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在代理人风险态度一定的情况下,委托人越是风险规避,委托人所获收益越低;在委托人风险态度一定的情况下,代理人越是风险规避,委托人的收益越低等结论.同时为企业免费为员工提供一些培训课程、在招聘员工时对备选人员进行一些测试以判断其风险偏好态度等现象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行为激励模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通过对知识型员工行为特征的分析,认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潜能,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行为激励模型,对他们的可观察行为和绩效可控的不可观察行为实施有效激励,使他们的行为与企业目标更协调一致,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风险规避型供应链的收益共享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飞  林强 《管理工程学报》2012,26(1):113-118
探讨了由风险规避型零售商与风险规避型供应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协作激励问题.首先研究了Stackelberg主从对策模型下风险规避型零售商与风险规避型供应商的决策行为,并分析了双方的风险规避系数对双方决策行为的影响.然后,研究了垂直一体化模型下风险规避型供应链的决策行为,同样分析了双方风险规避系数对供应链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采用收益共享契约机制来协调该供应链.并通过数值实验进一步分析供应商与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系数对双方的决策行为及收益共享系数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简单的二级供应链系统中,建立了供应商和零售商同时具有风险规避和公平偏好的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模型,通过修正、扩展FS效用收益模型,先后考察并分析了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供应链的协调状态,研究发现,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系数和公平偏好系数及收益份额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收益共享契约才能使系统供应链整体达到协调状态;在此基础上,对风险规避和公平偏好因素进行敏感度分析,得到供应商和零售商行为偏好系数对供应链及成员最优订货量的影响;最后进行演化博弈算例分析和结论验证,体现了该协调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由此说明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和公平偏好因素同时作用会改变系统供应链协调时的最优订货量,并对决策人的决策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视角,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和信用担保关系选择机制构建了内生性企业间信用担保网络以及企业间信用担保网络风险传染模型,仿真分析了企业间信用担保网络结构及其风险传染演化特征。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随着时间演化,企业间信用担保网络结构呈现“弱去中心化”特征,而且企业间信用担保网络的复杂性与稳定性增强;(2)企业资信水平不仅能够提高“担保圈”风险冲击概率,而且可以降低信用担保系统的不稳定性。随着企业影响力和企业风险认知水平增大,有助于增强冲击后企业信用担保系统的稳定性。企业风险偏好较小时,保证了“担保圈”内有效的流动性供给,但当企业风险偏好不断增强时,加剧了信用担保需求方的经营困境。(3)企业风险偏好对企业影响力、企业资信水平、企业风险认知水平发挥“强化效应”。企业资信水平与企业影响力具有“互为强化效应”。企业风险认知水平的“风险制约能力”强于企业资信水平的“风险强化能力”。企业风险认知水平与企业影响力对违约企业数量的影响发挥互为逆向效应且两者强度相当。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聚焦供应链成员风险偏好对双渠道绿色供应链的影响,在构建以供应商为主导的双层供应链模型基础上,研究成员间风险规避系数对产品绿色度、线上以及线下销售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供应商的风险规避行为显著影响供应链绿色水平,导致产品绿色度、线上价格、线下价格降低,但零售商的风险规避行为会导致产品绿色度、线上价格升高,同时线下价格受到消费者绿色偏好的影响,当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较低时,零售商风险规避行为导致线下价格降低,而当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较高时,零售商风险规避行为导致线下价格升高;在供应商风险中性,零售商风险规避时,产品的绿色度最高,在供应商风险规避,零售商风险中性者时,产品绿色度最低。  相似文献   

7.
许岳 《经营管理者》2014,(26):162-163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心理需求及职业特征。本文首先介绍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特点;然后探析了我国现代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并整合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原则、行为动力,从自我与超我两方面入手,设计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揭示了知识型员工具有流动性特征,分析了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风险,并提出了防范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特征,利用多任务委托代理框架,建立了努力工作和努力学习双任务、业绩激励和产权激励共同作用的委托代理模型,讨论了产权激励与业绩激励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努力工作与努力学习行为.研究表明,产权激励可以促进知识型员工努力工作和努力学习,并优化业绩激励;员工拥有其创造的全部剩余收益时具有最优效率,但产权激励需与业绩激励匹配、且产权激励强度越大激励效果越好;作为长期激励的产权激励加强时,员工倾向于努力学习,作为短期激励的业绩激励加强时,员工倾向于努力工作;当缺少产权激励时,员工变得不好学习或倾向于加强外部学习.  相似文献   

10.
在CVaR风险度量准则下,构建了考虑随机需求与收入共享的风险规避型V2G备用决策模型,推导了集中和分散两种决策下渠道成员最优决策行为的解析解,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随机需求变量服从均匀分布时的均衡策略。研究发现,集中决策下的最优V2G备用预留因子与渠道整体的风险规避度正相关,而均衡时的V2G备用销售价格与渠道整体的风险规避度的相关性不确定,且受到随机需求变量的分布函数影响;分散决策下的最优V2G备用预留因子仅与电网公司的风险规避度有关,而均衡时的V2G备用销售价格受到电网公司的风险规避度、购电价格以及电动汽车用户收入共享系数等的共同影响;电动汽车用户的最优V2G备用收入共享系数与其风险规避度正相关,而与电网公司的风险规避度负相关。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收入共享合约并不能完美协调此类V2G备用渠道的分散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1.
企业环境创新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消费者对产品环境属性的异质偏好有可能成为企业环境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消费者异质需求视角,运用计算实验方法,构建具有不同创新态度、创新偏好和可支配资金的异质企业主体,以及对产品价格、质量、环境属性具有不同偏好的异质消费者主体,模拟消费者产品选择及企业环境创新过程,并通过个体消费者异质需求的变化反映市场需求的动态演化及其对企业环境创新行为的影响,探索绿色需求对企业环境创新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及演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产品属性的异质偏好影响企业环境创新绩效;虽然短期内环境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提高经济绩效,但当绿色需求水平较高时,环境创新引起市场结构变化,环境创新企业通过先动优势实现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由于企业环境创新风险与绿色需求水平显著相关,为推动企业环境创新,政府在采取必要的激励或补贴政策的同时,更应引导消费者重视产品环境属性,以推动企业持续的环境创新行为。以上研究对于揭示异质需求下企业环境创新行为的自组织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为政府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从创新顾客的公平偏好程度、薪酬合同类型(最优激励系数)与激励机制效果的关系入手,引入公平偏好理论(不公平厌恶和地位追求)、相对绩效评估(RPE)和参与成本要素,构建顾客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激励模型;其次,通过模型求解和分析,探讨分析各类薪酬合同中风险成本、不公平预期损失和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并确定企业采用的创新顾客最优薪酬合同类型。研究发现:在同一薪酬合同下,创新顾客愈不在意其参与成本的投入,该合同的激励效果愈积极;关于创新顾客最优合同类型的选择,意味着求解一个三方面权衡,包括风险成本、不公平预期损失和公平偏好的激励效果;对于公平偏好程度较低的创新顾客,企业可采用相对绩效合同,例如锦标竞争合同;对于公平偏好程度较高的创新顾客,当其风险规避程度较高时,可采用团队报酬合同,当其风险规避程度较低时,可采用完美团队合同。  相似文献   

13.
需求随机时的存货质押贷款质押率决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需求波动导致的风险是存货质押融资区别于有价证券质押融资的主要方面.本文研究了当存货的需求随机波动时,银行的最优质押率决策问题,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的风险偏好对质押率的影响,结论表明风险厌恶及损失规避时的质押率均低于风险中性时的质押率.本文同时还分析了当质押率影响贷款企业的库存决策时,银行的最优质押率决策.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文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15.
成本控制标准的设置以及对员工的激励,一直是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随着企业环境的演化和变迁,人们对泰勒单层次的成本控制标准及其激励制度提出了质疑,出现了双重成本控制标准这一新生概念。双重成本控制标准在企业中的作用效度与员工个体理性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分析双重成本标准控制作用下员工效用函数和企业收益函数基础上,建立满足员工个体理性需求和企业收益最大化要求的激励模型。算例对模型求解进一步表明,双重成本控制标准作用下的员工激励模型对于激发员工控制成本积极性,提高企业收益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竞争和风险规避对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具有风险规避特征的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分析非竞争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中产品在不同渠道的最优定价;研究存在替代产品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原双渠道供应链中风险规避型参与者的定价决策以及替代产品决策者的最优定价;探讨双渠道中参与者的风险规避度对其定价决策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参与者风险规避度的增大,供应链中各渠道的最优定价都减小,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期望收益也随之减小;借助数值分析,研究竞争对风险规避型参与者决策的影响,并对模型中各关键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会减弱参与者风险规避特征对其决策产生的影响,提高参与者的定价,增加参与者的收益。在参数的敏感度分析中,用来反映替代产品对双渠道上产品影响的交叉敏感度的增大会提高双渠道上产品的定价,也增加风险规避型参与者的收益。  相似文献   

17.
在假定项目型组织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从项目价值增值最大化角度,考虑工期-质量目标努力成本关系,构建并剖析工期-质量协调均衡的项目导向型供应链跨组织激励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数据模拟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不论工期-质量目标间努力成本是否存在线性关系,以调整不同控制目标的激励强度为协调手段,实施工期-质量协调激励策略不仅可实现项目导向型供应链项目价值增值的最大化,而且可实现合作双方净收益的帕累托改善,进而使得承包商在工期-质量目标上合理分配资源和努力水平,实现项目工期-质量目标间的协调均衡。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占线拍卖问题(on-line auction problem)的卖方策略进行了研究,扩展了传统占线拍卖机制中拍卖人风险规避态度的假设,构建了基于风险偏好的风险回报分析框架。进一步,为拍卖人设计了RPS拍卖策略和MPS拍卖策略,结论显示这两种拍卖策略使得拍卖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对未来的预期进行拍卖数量、拍卖价格的选择,而且两种拍卖策略的竞争性能比优于传统竞争分析框架下的结果。数值算例的分析表明,在风险回报分析框架下,拍卖人的风险忍耐度与拍卖策略的收益成正比。分析还显示,设置多个预期参考价格可以增强拍卖人预测能力,从而提高拍卖策略收益。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hortcu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ed systems through a principal-agent model. We find that occurrences of illicit shortcu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centive structure and to the level of effort that the agent is willing to expe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ject to remain on schedule. Using a probabilistic risk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risks of system failure from these shortcuts, we show how a principal can choose optimal settings (payments, penalties, and inspections) that can deter an agent from cutting corners and maximize the principal's value through increased agent effort. We analyze the problem for an agent with limited liability. We consider first the case where he is risk neutral; we then include the case where he is risk averse.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risk tolerance and occupational injuries. We analyze data from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U.S. workers that includes information about injuries, risk tolerance,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attributes, and risky behaviors. We measure risk tolerance through questions regarding individuals’ willingness to gamble on their lifetime income. We estimate zero‐inflated count models to assess the role played by such measures on workers’ recurrent injuries. We discuss some implications of our result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policies.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concurrent and changing role played by individual, work,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explaining recurrent incidents. They show that risk tolerance affects recurrent injuries, although not in the direction that proponents of the concept of proneness would expect. Our measure of risk aversion shows that individuals who are somewhat more risk tolerant have fewer recurrent injuries than those who are risk averse. But the estimated relationship is U‐shaped, not monotonic and, therefore, not easy to predict. At the same time, we find that individuals’ “revealed risk preferences”—specific risky behaviors—are related to higher injury probabilities. Demanding working conditions, measur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health, and safety problems experienced by workers during their youth remain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explaining the phenomena of recurrent injuries. So our results contribute also to the important debat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