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走向 2 1世纪的中国 ,我们不仅有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传统需要继承 ,还有一个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百年遗产需要发扬。全方位总结上个世纪中国文学成就 ,从文学精神角度解读 2 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并作出个性化的评价是新世纪学人应有的任务。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分为四个层面。一、以个体、人性、自由为内核的启蒙文学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是因“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推动而发端于 19世纪末 ,又因为“五四新文学革命”而正式诞生于 2 0世纪初 ,并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居于文坛正宗 ,以白话文为主导 ,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的文学形态 ,启蒙精神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导性价值取向 ,它以“人的觉醒”为主命题 ;二、以救亡、统一、强盛为内核的爱国主义文学精神 ,帝国主义侵略和敌视伴随着 2 0世纪中国历史 ,这在文学上也得到了反应。三、以休闲、感觉、性爱为内核的都市文学精神 ,2 0世纪中国社会是一个工业化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城市化的社会 ,城市生活以及都市情怀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又一个精神内核。四、以猎奇、有趣、娱乐为核心的通俗文学精神 ,和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文、赋的“雅”审美精神相比较 ,2 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是俗文学精神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先进文化建设与中西文化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 ,江泽民同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明确提出了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三个代表”的要求。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我们深刻体会到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 ,必须领导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一个先进的政党 ,要从根本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 ,拥有和代表先进的文化。因为先进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  相似文献   

3.
郭秀云 《探求》2001,(3):20-21
“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是江泽民同志从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高度提出来的,是关于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从“三个代表”的相互联系中正确把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把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的内涵与辩…  相似文献   

4.
贯穿世纪之交中国发展的两大国家战略是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邓小平的有关思想为指导,对深入理解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及两大战略的相互关系作了论述。文章强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理性发展、三位一体、以人为本、能力建设”四个方面的思想观点,强调要从物质功能、精神功能、生态功能的结合上全面理解科教兴国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两大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是要建立两个互相促进的发展系统(发展水平系统和能力支撑系统),从而在新的高度上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拨乱反正、继往开来,取得举世瞩目辉煌业绩的20年,国家和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变迁,这是一场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引发的规模空前的思想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它带来了物质世界的振兴。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将以崭新的姿态,带领全国人民开创新业,这是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是物质与精神的互变。一、从理论原则的高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与现代司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末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也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 2 1世纪的中国 ,尽管法治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 ,但“依法治国”的信念却是不能动摇的。如何从各方面加速法治的进程 ?如何处理法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刊特邀六位法学界的知名学者 ,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公丕祥认为 ,应该凭借自身基于本民族需要和条件的创造性行动来创设现代司法文化与制度。徐显明认为 ,2 1世纪中国法治的发展 ,将取决于我国平等权、财产权、自由权、生存权、发展权这五大权利群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卓泽渊认为 ,改革与发展、冲突与互动、和平与稳定将是影响中国法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徐祥民认为 ,在当下中国 ,选择的法治只有经过一个演进的过程、尤其是宪法的良性运行和公民法律文化的建设 ,才能成为稳定的、良好的法治。温晓莉认为 ,实现现代法治价值 ,建立一个符合法治精神的宪法制度框架 ,并在充分肯定法治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 ,将法治与德治、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 ,是 2 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的主题。赵正群认为 ,公民的得知权及与其相应的政府说明义务构成了政务公开政策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萨维尼的"民族精神"与中国现代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君 《社科纵横》2005,20(2):114-115
萨维尼的贡献在于其将“民族精神”的范畴引入了法律理论领域,主张从历史的角度去建构具备民族精神的法律制度。建设中国的法治社会同样也要立足自身民族特点,借助本土资源,考虑本土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对于中国目前的法治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人伦精神的重建柴文华中国向来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但在走向现代化的途程中同样碰到了非道德化这一具有世界性的理论难题。中国的人伦精神(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性原则)是否需要重建?怎样重建?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粗浅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中国人伦精神重建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需要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社会转型是建立在经济转型基础上的涵盖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一场综合性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时代.但我们也需清醒地看到,在这一宏伟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从精神层面看,社会转型震撼着我们精神存在的基础,冲击着精神生活的秩序,造成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要的危机.显然,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认真对待和仔细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需要理论出发,通过对精神需要问题及其成因的深入剖析,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沈琳洁 《生存》2020,(12):0108-0108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教师这一职业在促进社会快速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教育精神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一大特质,研究教育家们的教育精神,对当代教师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进一步考察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阐述。一、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即共产主义社会将经历“第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作为社会主义,以区别于它的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划分为几个阶段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揭示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这三种形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既是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又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前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目标,既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联结的纽带;“管理民主”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既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又是巩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成果的充分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强广大农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教育必须先行。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同时,要把教育科技事业与思想道德建设统筹规划,共同实施,使新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同步提高,为农民自身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只有把先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建设融合起来,新农村的建设成果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老年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养老问题正日渐突出。然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养老观”也需要有所突破。所谓“老有所养”,人们常常理解为物质上的供养或经济上的赡养。物质或经济之于养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观点其实又是失之偏颇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仅从物质上或经济上谈“老有所养”已经不够,我们还需要倡导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所谓精神赡着,街串说就是要关注者近人心理上歌精神上的需采,#目量终予慰冯和温定。伍上留到,经济上的赡养和精神上的喂养是一个完整的“老…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与党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德慈 《探求》2000,(4):8-11
最近一个时期,江泽民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三个代表”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他强调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是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理论的新贡献,是面向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纲领。从深层次考虑,要…  相似文献   

15.
韦凤海 《探求》2001,(Z1):11-12
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这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领导人民不断前进。”这“三个代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客观性。对“三个代表”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这对推动我们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廿世纪20~30年代围绕着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介于中国国瓦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一批知识分子,着眼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而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参加这一社会改良运动的人大都以实践(即建立实验区)为主,唯独梁漱滨先生是理论与实践兼而有之。那本《乡村建设理论》(现已收入《梁漱滨全集》(第二卷)(引文不另注),清晰地勾画出梁先生苦。!孤诣构筑的民族自救之路。建基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识之上中国是个农业社会,解决中国问题自然应从乡村人手。这是中国人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如何建设乡村的问题上却存在着完全相…  相似文献   

17.
秦明瑞 《社会理论》2006,(2):161-169
已故世界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学家(等等)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在他并不漫长的一生中建构了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这座大厦被他自己取名为“社会系统理论”。并且,在他刚刚开始建构这一理论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8.
略论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朱红 《探求》2002,(1):34-35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并把它写进党的纲领性文件 ,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基础上得出的重要新思想 ,是对我国社会发展观的创新 ,也是…  相似文献   

19.
从转型政治学看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萧功秦 《浙江学刊》2006,(4):131-136
改革开放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意识形态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以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凝聚力与精神资源为基础的、以实现美好社会为目标的价值重建与社会目标定位阶段。这一新阶段以“政治文明论”、“社会和谐论”为基础,体现了执政党政治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最后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发展的六个基本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人类历史跨进又一个新纪元。 21世纪必将是中国人民又一个伟大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人民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江泽民同志面向新世纪豪迈地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   作为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在新世纪里,我们义不容辞地要为“红日的高高升起来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的历史要求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做好理论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