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何干之大约于1933年参与了当时思想界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在"论战"中,他运用大量的经济史资料力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提出了"新的民主革命"思想,并对参与"论战"主要派别的观点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评述。何干之参与"论战"取得的学术成就,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究竟为什么要批判杜林哲学,恩格斯同杜林哲学论战的实际内容及其要害究竟是什么,如何完整准确地把握《反杜林论》哲学编的基本思想?这是近年来,理论教育界、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经常引起争论的问题,各自提出种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这个讨论很有必要。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不仅对恢复恩格斯同杜林论战的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且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民主问题的论战刘宝三民主问题是20世纪中国的基本问题之一。围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各个阶级、各种派别和政治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论战,并且至今仍在继续。回顾一下20世纪中国在民主问题上已经发生的论战,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对于今后正确开展民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第一次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国内曾经围绕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两次大论战。第一次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第二次是在六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这个本来属于学术理论性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如此众多的学者和所谓学者热烈、持久的论争,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所决定的。回顾第一次“亚细亚生产方式”大论战中歪曲中国社会性质的用意,对加深第二次大论战的理解是有启发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三民主义论战是抗战时期的独特政治文化现象。论战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契机。新民主主义理论在论战中系统化,同时又受到论战的影响,带来理论自身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第一次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国内曾经围绕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两次大论战。第一次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第二次是在六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这个本来属于学术理论性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如此众多的学者和所谓学者热烈、持久的论争,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所决定的。回顾第一次“亚细亚生产方式”大论战中歪曲中国社会性质的用意,对加深第二次大论战的理解是有启发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前后纷繁的论战中,科玄论战以其影响之广、延续时间之长而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中西学战的角度外,论战的编纂层面以及由此而带出的论战文献版本与修辞特点也同样值得关注。一部文集的编目设计、页码安排以及出版过程即或是一种可供解读的文本,编者何以如是这般地进行编纂,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与立场的表达。科玄论战文原本刊载于报刊,民国报界复杂的派系纠葛、出版家社会效应与商业利益的权衡以及学人对所办刊物的鼓吹都不自觉地对论战施加了影响。本为报刊文章的科玄论战文编纂成册后仍保留了报刊文章的若干特点,论战中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正是由这一载体的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中苏论战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结合",既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又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或酝酿。中苏论战的影响启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二次结合"的步伐,但在论战过程中独立自主原则被异化,论战使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成为枉然,论战也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上歧途,中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对"科玄论战"胜负的主要因素并非双方基本立场或主要论点的正确性探因,就为分析论战中的社会因素提供了可行必要性。科学万能论思潮是论战发生的直接背景,而科学的意识形态化是论战中抹不去的色彩,学习西方科学的普遍愿望是科学派取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论战中社会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矫枉过正是比较容易发生的现象;纯粹的学术争论如果因社会因素而进入了文化领域,学术权威就会大打折扣;不同学科都有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社会不可进行推崇或压制;或许,通过对论战中社会因素的分析,为从新的视角进一步分析论战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发生了三次论战,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论战可说是革命派内部的一次论战。论战双方在共产主义道路的选择上针锋相对,论战焦点主要在革命中阶级斗争的组织方式和革命后社会的组织方式上,论战的实质则是手段与目的的问题,是权力集中的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执着于集权专制,有对中国现实的深刻体认;无政府主义者坚持自由平等则源于对社会问题复杂性的认识,但是双方的观点都呈现出一定的偏激性和空想性。  相似文献   

11.
客观地评价了邓小平在中苏论战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分析了邓小平在中苏论战中的突出贡献。指出在中苏论战中,邓小平坚决反对前苏联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做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中华民族不信邪、不怕压的大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12.
“问題与主义”论战发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因为刊载这次论战文章的“每周评论”,在同年八月被查封,从而影响了这次论战的充分展开。论战的主将李大釗同志也只写过一篇论战文章——“再论问題与主义”。表面上看,这次论战和五四时期其他论战比較起来,似乎规模不大,影响不深。因此,本文打算根据大釗同志在论战前后所发表的其他重要著作以及当时思想界对这次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然而这个结合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进行的。发生在建党前后的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尤为激烈,它在我党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14.
五四东西文化论战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影响非常深远的大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从论战发生的背景、论战的概况以及对论战的评价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中还存在着非历史主义的倾向,二是系统性不够,三是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察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四大论战之——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的论战。论文考察了引发论战的原由;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争论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斯诺与莱维斯关于“两种文化”的论战,使大多数人都感到迷惑。论战引起的激动情绪,使得争论的主要问题反而模糊不清。艺术派和科学派各自退到自己的阵营。现在,阿尔杜斯·赫胥黎挺身而出,建议双方和解。再没有任何人比赫胥黎更能看到这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了。他出身于那个对科学启蒙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家庭,本人又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具有诗人幻想和现实感、并以风格优美明晰著称的作家。赫胥黎先生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文学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文艺心理?文学语言是什么性质?  相似文献   

17.
文章考察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四大论战之一——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论战。其中考察了引发论战的原由;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争论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文章考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自然辩证法界四大论战之一——物质有限还是无限论战。论文考察了引发论战的原由;接着详细探讨了双方观点分歧和论战始末;最后对争论做了总结和思考,指出论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这是一场事关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论战,众多学者参与,派别林立,观点各异。在“论战”接近尾声时,何干之及时对“论战”进行了总结评述,其研究“论战”的角度和方法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以何干之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论战”的认识,学术价值厚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按照时序,述评了未来学中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两派围绕人类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展开的大论战以及各方的优缺点,指出如今风靡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实际上便是在这种论战基础上产生并综合了双方优点的新的发展战略理论,包括指出它是对启蒙学者提出的人道主义目标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