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诸多著作中唯一一部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为依据的哲学著作.他明确指出,这本书"与一般哲学对马克思进行的解释相比,更多地参照了中期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特别是参照了<资本论>的'草稿'"③.在对马克思这两部政治经济学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施密特提出了他对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理解,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但由于施密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存在种种偏差,从而导致 "他本人所反对的旧唯物主义哲学逻辑,最终却静静地平躺在文本表层逻辑拼杀的理论无意识的最底层"④.本文将就这个方面展开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做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在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发展史上,如果说《伦敦笔记》和《经济学手稿》(1859—1858年)中的《货币章》是一个过渡阶段,那么,《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则是最后形成阶段。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即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以下简称《批判》)完成于1858年下半年,出版于1859年6月。该书是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问世前出版的一本主要的经济学著作。恩格斯在评论马克思的《批判》一书时说,这是马克思“多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有系统地闸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  相似文献   

3.
对于马克思学说性质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资本论>这部著作独特的内在结构和建构原则表明:马克思的学说既不是纯粹的科学(经济学)著作,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著作,而是对于"资本"的批判理论.在<资本论>中,哲学反思和科学研究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关于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涯中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这两部著作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在20世纪得到了新的阐释和发展。从总体上看,这些阐释和发展是在三个向度上展开的:第一个向度是阐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和异化劳动概念,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第二个向度是反思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建构以资本积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个向度是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生态学思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个向度的开展,揭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多重内涵和当代价值,预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当代性诠释的哲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之理论基点的"感性活动"理论,同时也是解读<资本论>的理论基点;<资本论>就是马克思"感性活动"的辩证法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历史展开,是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的内在结合.立足于<资本论>内在蕴含的哲学批判维度,深度呈现其"历史哲学"蕴义,我们将不仅消弭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后期经济学批判之间的所谓断裂,澄清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且也将不再纠缠于<资本论>中的个别理论论断之有效性的无谓争论.从而深度呈现其作为历史哲学文本的批判立场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在我国的出版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了近四十年的功夫,耗费了毕生的心血,恩格斯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才完成的伟大著作。马克思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计划写一部批判资本主义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经过长期系统的研究,于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写了一部经济学手稿,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于一八五九年出版  相似文献   

7.
秉持人道研究宗旨的<资本论>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实质;秉持欠人道研究宗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则成为金融危机的理论推手.<资本论>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分析是马克思自由观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自由"之祸不断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证实.<资本论>的劳动论充分表明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倾向性,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归根到底是不公正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危机;自由主义经济学所谓的价值中立论使其不但没有履行批判资本主义不公正制度及其不公正现实的道德责任,反而成为助长其不公正性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8.
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不仅在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及未来经济科学的发展仍然具有伟大的指导作用。 第一、《资本论》集中了二百年来经济科学的丰富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创造性的发展,把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简要地回顾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他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李嘉图作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碰到了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后期则抛弃了这一思想;很明显,这一观点忽视了马克思<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立足于唯物史现、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写于1857年10月到1858年5月。这个包括了《货币章》和《资本章》在内的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的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是马克思在五十年代重新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珍贵文献。它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内容提要]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述《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贯穿于其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资本论》以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作为典型例证,在现实的经济事实层面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  相似文献   

12.
<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居于较早且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散落了许多马克思对于宗教这一内容的观点.基于目前宗教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本文拟将宗教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加以分析和确定,并将确立好的宗教经济学定义作为分析基准,来进一步发掘手稿中马克思的宗教观,以解读手稿中的宗教经济学理论.本文旨在明确宗教经济学的定义,同时给予<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一个新的解读维度,即宗教经济学解读维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批判地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入手.从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层面上说明人的本质.批判了意识哲学的抽象性,论证了人的类存在和对象性存在.强调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质的统一,由于对异化劳动的考察规定和结果,马克思最终将社会实践与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了意识哲学革命,"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它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何建津 《兰州学刊》2005,1(5):55-57,18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上的一部关键性著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和秘密所在.该著作在哲学前提上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同时也给了费尔巴哈过高的评价;在批判黑格尔的哲学前提的同时,也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拯救了出来.马克思正是在继承、批判中超越了他的两位哲学前辈,提出了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5.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9-160
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及启示常江、杨莱撰文指出,《资本论》及其手搞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性质,而且葆有社会历史批判的实践品格。《资本论》以双重批判的整体视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现代人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批判逻辑是通过"哲学—经济学"研究的不断视阈融合实现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对"资本"本质的自我理解:资本是一种"积蓄的劳动"或"对他人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学方法论的支撑。《资本论》是马克思毕其一生精力写就的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同时也是一部科学方法论的巨著。在此通过深入学习《资本论》,概括总结了其中的方法论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深刻反思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恩格斯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大纲》在发表之初,就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重视。当马克思后来成为一位政治经济学大师时,仍称这篇著作是“天才的大纲”,并在《资本论》中多次运用它。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中国《资本论》研究会《资本论》创作史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集中讨论和研究了马克思《资本论》创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草稿)》。 会议认为,这部《手稿》在《资本论》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手稿》是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重要的准备著作。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批判,写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史”。这就是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的《手稿》部分;《手稿》的其余部分编入《马克  相似文献   

19.
回顾马克思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研究生产力概念的历程,模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草拟出关于生产力的"提纲",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总体而言,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生产力还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域内;<神圣家族>为生产力概念的变革做好了理论准备;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马克思使生产力概念走出经济学的视域;在<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中集结了大量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资源和经验材料,通过研习以往的研究成果,经过与恩格斯、赫斯等人交流,与施蒂纳等其他学者论战,马克思终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变革了生产力概念,唯物史观由此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曾经分别在其所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第一卷中,阐述过货币流通的规律,提出关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的公式。但是马克思前后所提出的二个公式并不是完全一样的。马克思之后的一些政治经济学和货币学的著作,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见仁见智,有的采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所提出来的公式,有的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