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纪录片谈起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主演的"不愿面对的真相"获得。这部电影主要是谈全球暖化对地球环境产生的影响。议题虽然严肃,但是戈尔以对地球的关怀,对生命的热忱,加上深具启发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幸德勒的妻子,未列入名单的孤独者编译/茜棠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使奥斯卡·辛德勒成了人人皆知的正义和高尚的化身。但在她妻子埃米莉眼里,他却是一个“追逐文人”的花花公子。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颠簸了近一小时,我们来到曾经是庇隆总统度假胜地的一个名叫圣...  相似文献   

3.
庾晋  周洁 《公共关系》2001,(6):13-14
2000年10月,美国总统竞选举办了一次电视大辩论,在戈尔与小布什之间进行,这是角逐总统宝座的一次重要较量,其作用不可低估。专家认为,电视辩论与总统候选人的关系,就好比是考试跟学生的关系。这是对总统候选人实干能力、口头功夫等方面的一次综合测试。如果考试不合格,就很有可能在竞选中败北。  相似文献   

4.
闫博 《现代妇女》2014,(8):311-311
最初认识纪录片,还是听前辈们聊天时提起,那时候大都是“新闻纪录片”,短短10分钟,讲述一个小故事,很有趣。那也许就是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我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诞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内涵深刻、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强的优秀作品。像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望长城》,还有最近很受观众们喜爱的《舌尖上的中国》等,片子以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文化内涵、新颖的巧妙构思和新奇的拍摄手法,让许多专业学者和纪录片爱好者,都赞不绝口。那么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拍出好的纪录片,需要用心去思考。本片论文,以一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制作的纪录片《雪的故事》为例,浅谈新闻工作者创作纪录片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追求真实影像的叙事性、生活性和暧昧性是"真实电影"这类纪录片最显著的特征。这是否违背了纪录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真实原则,成为所有关于纪录片的语汇中争议最多的问题。本文将以在"真实电影"创作方式下诞生的纪录片《平衡》为例,说明纪录片同时追求纪实叙事并不矛盾,相反它们能够在纪录片这一类型片中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百年诞辰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突然,在“世界舞台”一集中,我看到周总理60年代访问非洲的一个镜头:一位埃及运动员用7分钟上下跑完高达146米的金字塔。这是纳赛尔总统特意为周总理安排的节目,后来,我再也没有看到  相似文献   

7.
1.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他是一个黑人。他叫纳尔逊·曼德拉。公元1994年5月10日。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联邦宫。15万南非各种肤色的群众,5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贵宾齐聚这里,他们当中有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美国副总统戈尔、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古巴总统卡斯特罗,以色列总理拉宾等人。以副会长谢邦为团长的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代表团也在这里。他们都在庄严地等待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到来。12时10分,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就职大典隆重举行。悠扬、深沉的南非国歌《上帝保佑南非》在会场响起,两名年轻英武的水兵…  相似文献   

8.
面对妻子的"软硬兼施",奥斯卡说:"我知道,你希望我做一个‘中国式好男人,这很难,可我能做到。邬君梅,《末代皇帝》里的文绣、《建国大业》里的宋美龄、《蜗居》中的宋思明夫人,《人物》杂志曾评选她为"50位世界最美丽的女人之一",美国电影艺术学院还聘请她为奥斯卡终身评委。面对  相似文献   

9.
1972年3月,世界知名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来到北京。这位被称作"纪录片之父"的荷兰人,是应周恩来之邀来拍摄一部反映文革的纪录片。74岁的伊文思与中共一直保持良好交情。早在1938年,他来中国拍摄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时,就结识了周恩来。离开中国前,他秘密将一台摄影机和两千尺的胶片送至延安,中共  相似文献   

10.
《海豚湾》2009年上映之后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除了在国际社会的热播,《海豚湾》在中国的传播也呈现了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景象,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纪录片形成了界限分明的两种态度:一方深为片中保护海豚的精神所感染大为肯定;另一方则觉得影片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种族煽情,主观色彩太重,近年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等影响下,涌现出一批突破传统观念的新纪录片,典型代表便是迈克摩尔的作品。《海豚湾》这部纪录片带有明显的迈克摩尔色彩,本文将从叙事、声画、论证三个方面对《海豚湾》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11.
蔡妍 《现代交际》2010,(5):73-74
纪录片《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历时两年多拍摄完成的作品,作品荣获了多项大奖。本文主要从该片的素材积累与选择,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和角度、情节的设置、艺术效果、影片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导演创作纪录片《幼儿园》的基本模式。指出在中国纪录片市场较为萧条的今天,这部纪实之作能够博得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导演在素材的采集、拍摄到构思、创作的整个过程中都有所创新,从而脱离了老式纪录片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中国纪录片曾经在一个历史时期形成过一点“运动”迹象的话,那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出现。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中国纪录片的上限是1991年的《望长城》。因为在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13.
非常声音     
“这堂课与我们平时所学的内容完全相反,不过他是戈尔,我们必须适应。”——任教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日前开讲他的第一堂新闻课,对他讲课的水平,学生们则不敢恭维“如果IBM没有助纣为虐,希特勒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搜索出犹太人以及其他少数族(?),加以奴役,最后更将他们送上黄泉。”——一本指控IBM公司为纳粹帮凶的新书——《IBM与大屠杀》日前发行,该书指控IBM的打孔卡片机在二战中让纳粹更有效地搜出犹太人及其财产。  相似文献   

14.
上海的《纪录片编辑室》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打出纪录片旗号的栏目,为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和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操作探索和经验贡献。十年的坚持、十年的起起落落,它当前所要面对的,是如何尽快走出纪录片创作的初级阶段,迈向真正的自觉与成熟。  相似文献   

15.
陈晓卿导演的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在中国纪录片市场上刮起了一阵旋风,谁也没想到,这么一部反应中国美食文化的非黄金档纪录片能有如此成功。一时间,各大网站、论坛上都在讨论这部片子,甚至有人模仿他的创作方式拍了各种版本的"舌尖上的大学"、"舌尖上的宿舍"等等网络视频作品,大街上的各种广告标语都纷纷效仿"舌尖体"。可见,《舌尖》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已经取得了稳稳的地位,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舌尖》为什么会受到大家如此的追捧呢?本文将对它的成功因素做一分析,希望能对后来同类作品的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在第三届国际纪录片论坛上,台湾著名纪录片导演杨力洲带着即将在香港上映的作品《被遗忘的时光》出现了。  相似文献   

17.
《山里的日子》是2000年诞生的一部长篇纪录片,在当时可谓是国产纪录片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四川纪录片蜚声国内外的肇始之作。该片独特的叙事手法即使放在当今的纪录片潮流中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从叙事方法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对该片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独到之处,与纪录片研究者共享。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具有独特的魅力影视艺术门类,可我国纪录片在迎来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艺术高潮后,便走向了小成本、教育性大于艺术性、说明性大于叙述性的中庸之路,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现,无疑是我国纪录片的一剂强心针.  相似文献   

19.
西方权力话语通过民间纪录片对中国形象进行“驯化”,独立纪录片迎合西方主流话语对中国形象进行建构,双方的共谋使得中国负面形象不断在西方电影节生产,又不断从西方流回中国. 一直以来,西方比较关注中国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等问题,其中中国艾滋病问题是其中常见的内容,《内视中国》、《颍州的孩子》等纪录片都涉及中国艾滋病问题的内容.正如学者徐美苓将艾滋病的媒介话语称之为“科学、文化与政治的混合物”,中国艾滋病问题一方面是重要的公共健康议题,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西方意识形态话语表述中国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因为不遗余力推出一部由美国人制作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刘人豪这个60多岁的老人引起国人的瞩目;更因为他的不懈努力,促成当年日军侵华的屠城血证送回祖国,刘人豪备受国人尊敬。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不仅是个实业家,更是个不折不扣爱国者——刘人豪其人刘先生早在两年之前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2002年的4月17日,刘人豪先生代表美国著名历史纪录片制作人陆达路先生向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平民的史实纪录片《南京大屠杀》中文版。捐赠仪式上还首映了这部纪录片。据专家介绍,这部纪录片是当今世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