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常萍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在《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是非问句中,根据疑问手段的不同可分五类,以带疑问语气词"么"为主要形式。是非问句中疑问语气词有"么、来、那、哩、也、乎"六个,表测度义的疑问副词十一个,有敢系、莫系、怕系、恐系。疑问副词"可"在是非问句中起纡缓语气和搭衬语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元曲选》宾白中的正反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7):210-214
<元曲选>宾白中的正反问句一共有四种形式"VPNeg"式,"VP不VP"式,"有(O)也/也是无"式,"可VP(么)"式."VPNeg"的主要格式是"VP不曾",它是元明时期表示已然体的常见形式."VP不VP"式有"V(也)不V"VO(也)不V"、"VO(也)不VO"三种小类."有(O)也/也是无"是运用于谓语动词"有"的一种正反问句形式,它应是前代"也无"形式的一种遗留."可VP(么)"式由于多数句末有语气词"么",因此其正反问意味较弱,可以看为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正反问句. 相似文献
3.
常萍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73-76
《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疑问代词有47个之多,分属8系,表现出疑问代词在元明时期的复杂面貌。文章通过详细地定量分析,并与《水浒全传》的疑问代词作比较,展示元明时期口语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艳琴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103-105
当今长治地区的口语中保留和使用着《元曲选》中的词语。本文结合长治口语词并参照有关文献,选取《元曲选》中较有特色的面皮、妨杀、双身、门限四个词语,详列书证予以诠释。这些词语借助方言不仅可求得确解,而且又可补释元曲的辞书之未备。 相似文献
5.
李蕊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7-140
《元曲选》用韵经系联得19部,除了个别通押和出韵情况,与《中原音韵》高度相符。与元刊本及脉望馆本元杂剧相比,《元曲选》的用韵与《中原音韵》更为吻合。臧懋循对《元曲选》的删改反倒使其音系与《中原音韵》更为一致,因此,《元曲选》的用韵可以代表元代的语音,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语料。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臧氏的删改虽没有改变其音系,但也湮没了一些语言现象,如通押等。 相似文献
6.
王进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3):69-72
“好”字感叹句是指由“好”或含“好”的结构带上感叹语调(或表示感叹的语气词)构成的句子。《元曲选》宾白中“好”字感叹句数量多,可以分为七种类型,其结构形式不同,语用上也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7.
唐韵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38-42
《元曲选》中 ,方位短语前不加介词可直接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方位短语直接充当状语是近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 ,现代汉语当中虽不普遍 ,但仍有少量用例。充当补语时 ,方位短语多数表处所 ,且动词一般是非行走义类。方位短语直接作补语是《元曲选》中也是近代汉语中不常见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留 相似文献
8.
唐韵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4-65
《元曲选》中方位短语作动词宾语、介词宾语是其常见的功能。方短作动词宾语时 ,就与不同类别的动词发生了不同的联系 ,据此将方短所表示的处所大致分为表存在、判断、前往到达、前来所达、返回、由外至内、由内达外等类。方短作介词宾语构成的介方短语入句后主要作状语、补语。当其作状语时可表处所、时间、处置对象等 ;当其作补语时主要表处所。方短作介词宾语就与不同介词、动词有着较复杂的、直接的联系 ,尤其是方短表示的空间位置的意义与介词、动词的不同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由此可分出所在、所到、所从等类。与方短发生联系的介词不多 ,但不少介词具有多种作用 ,有的介词仍具有明显的动词意味。这也反映出元明之际部分介词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9.
唐韵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16
《元曲选》中的宾白反映的是元明之际的口语。其中方位词及方位短语的运用十分活跃。由六十多个方位词参与构成了方位短语。方位短语的构成有两大类,一类是在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或数量词语、少数形容性词语之后加上方位词构成,另一类是由某些方位词互相结合构成。方位短语除主要表示方位处所意义外,还可表范围、时间、数量等。方位短语入句后可充当的句子(或句法)成分有主语、定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状语、补语。方位短语的运用广泛,接触的词语,出现的句型也多种多样,对它的功能研究也涉及到多种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任晓彤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10,19(1):70-72
"呀"是语气词"也"由于语音分化产生的替代用字,其历史比较久远。学者多认为"呀"的书写形式出现于元代。通过对元明一些重要的白话文献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呀"应是明代才出现的书面形式。 相似文献
11.
侯立兵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3):79-82
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留存,屈原情结深刻地影响着两汉文人的人格持征和创作心理。穷困,包括政治穷困、心理穷困以及文人个体命运的不幸,是屈原情结在两汉文人四百余年的心理历程中得以型塑并传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申万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元朝至治元年(1321)以后,为了缓解学官升转的困难,元政府将儒士出身的学官选注为以捕盗为主要职责的巡检官,这一政策的实施在当时引起激烈的争论。多数学官为了摆脱升迁的泥潭,自愿弃文从武,一些人还在巡检任上取得了明显的政绩。学官做巡检的现象是元朝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反映了士人群体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生存环境的努力,是中国职官史上一段颇有意思的插曲。 相似文献
13.
元诗文献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3):45-51
一度曾比较普遍地认为,元代已至近世,诗人与诗的问题,主要是资料收集得是否充分,所依据的版本是否完整。通过《全元诗》的编集,我们的体会是:元诗文献研究,并不只是体现在收集、汇录、整理,也就是说,其研究成果并不只反映出一个数量问题,其研究成果并不只是单纯的保存文献。对文献的辨析考证,是其立足点。正因为缺失了这个环节,使得以往的元诗研究的进展步幅不大。新的元诗研究从文献的辨析考证起步,才拉开了与前人研究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两汉文人的屈原情结乃是其心路历程的指示器,借助于它不难看出两汉文人的心路历程主要经历了三大转关。第一次转关发生在武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前期的良禽择木、轻于去就转向西汉中期的别无他择、倾心事主。第二次转关发生在元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中期的别无他择、倾心事主转向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第三次转关发生在安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转向东汉后期的积极干预、舍身匡救。 相似文献
15.
黄兆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明永乐初年,胡粹中政纪传体为编年体,撰成《元史续编》,对成宗以下治平之迹及版帝时事有所增补,书中评语多以儒家传统君臣之道立论,虽篇幅不多而颇便省览。嘉靖年间,周复使授编年体史著《元史弼速》,是从卫道者及汉民族本位的立场来评价《元史》的。此书的纪年及书法体现了孔子的正名主张,承袭了儒家思想,尊家而贬元,但也纠正了《元史》一些史事记载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仝建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42-45
元代前期编纂的民间交际应用类书《翰墨全书》辑录有一些元史资料。这些资料有的它书亦载,但过去未被关注和利用;有的目前仅见载于此书,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晚清湘军幕府既是政治军事幕府,也是文人幕府。这种非典型的文人幕府形态以及以经世致用为底色的文学思想,决定其幕府文士自觉接受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却鲜有优游不迫、较有规模的骚体文学创作,表现出有异于传统的“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的创作风貌,但他们承袭了楚辞“士不遇”主题,又热衷于运用楚辞意象、骚体句式,从而使湘军幕府文学具有浓郁的楚骚风韵。由此,晚清湘军幕府文学成为楚辞接受史上具有鲜明个性的案例。 相似文献
18.
苏鹏宇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118-123
元代中后期,许有壬位至显贵,直言敢谏,为人耿介,诗、词、散文均能,著有《至正集》《圭塘小稿》和《圭塘欸乃集》。明清时期,学者在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政事廉干等方面对许有壬多有关注,20世纪,学者从多角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1世纪,研究增温、势头不减,但仍有诸多需要开拓的领域,与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融合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阎秋凤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50-152
元朝成为理学发展和变为官学的关键时期,许衡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对程朱理学的继承、改造和传播,推动了程朱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而他帮助元世祖忽必烈施行“汉法”政策和“兴儒”方略,则为将程朱理学推向全国和成为官学创造了条件,并最终使理学在元代实现了官学化。 相似文献
20.
罗运胜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2-126
沅水流域的人口在明代发生了巨大变迁。明初,在卫所驻军、移民垦荒等因素作用下,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虽有部分人口外迁,但总人口规模逐渐恢复。明中叶后,河谷平原的土地开发与商品流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外地人口的迁入,促进了流域人口的继续增长。受地理环境的不同制约,流域内部各地的人口变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而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