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艺观认为文学艺术是无意识的原始冲动升华的产物;艺术的动力来自性欲,而根源是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的性本能冲动在儿童时期所形成的"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情节).弗洛伊德开创了运用心理学研究文艺现象,把心理学和文艺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是对文艺学新发展的一个贡献.但他把文学艺术活动的动力完全归结为原始的性要求、归结为"俄底浦斯情结"的作用,把文学艺术活动看作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是十分牵强的.  相似文献   

2.
从对菊治和周萍的“俄底浦斯情结”产生原因、表现形式、造成后果及其作家创作意图的比较,揭示中日文学在对待情欲与道德冲突中的处理模式及其中蕴涵的中日文化差异,也能阐明乱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不可避免的人性悲剧角色。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期情结视为整个家庭的乱伦情结。阿尔弗莱德.克娄伯、马林诺夫斯基、罗海姆等人在对俄狄浦期情结的批判中进一步证明了“家庭情结”的存在及其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关系。诸多学科对俄狄浦期情结的关注发展丰富了该研究,其中,文学的研究方法将俄狄浦期情结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有“小说之神”之誉。其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描述了主人公的道德灵魂活动由阴郁到明朗、由争斗到调和的漫长曲折过程,在其心路历程中,俄底浦斯情结伴随始终。基于恋母情结因素的影响,主人公最终突破了由母亲和妻子“性过失”带来的传统伦理意识中烦恼的瓶颈,走进一个美的、和谐的、观照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5.
俄底浦斯情节是拉康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是对弗洛伊德关于性驱力起决定作用的俄底浦斯情节观的重新解读。拉康指出 ,俄底浦斯情节是人类主体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两个功能性阶段之一 ,并强调这一概念中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目的是以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为文本分析剧中人物奥林的主体即人格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荣格研究心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无意识情感,即情结。情结具有联想、同化和内聚功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它只在有限的程度上接受意识和理性逻辑的控制。文学艺术创作从体验生活到构思、完成作品之所以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充满直觉顿悟和灵感现象,无意识情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意识情结总是以原型及原始意象的状态存在。原型是指示知觉的普遍模式,它作为一种有规律的造型原则影响着艺术的纯形式。原始意象被翻译成特定时代艺术语言的过程就是象征。象征是无意识情结的投射。这种投射主要通过抽象与移情两种途径,人人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7.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上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长久以来,它盘踞着精神分析哲学话语的霸权地位,因而掩盖了其不为人知的兄弟概念“俄瑞斯忒斯情结”。“俄瑞斯忒斯情结”取自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以其中为父报仇、杀死母亲的俄瑞斯忒斯为原型。它一方面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反思和超越,另一方面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对立话语”,象征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精神分析领域从“象征的父亲”到“具体的母亲”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受邀为1996年在美国洛杉机召开的国际第6次莎士比亚大会精神分析研讨班而写的专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借用精神分析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从弗罗依德以来的伊狄浦斯情结结论是伪科学。文章认为莎士比亚确实想赋予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但哈姆莱特是人、不是神。他和所有人一样,是多元的、有其人性的弱声,同时哈姆莱特有他个人的理性和道德。哈姆莱特的行为不是难解的谜。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文人"巫山神女情结"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了多角度的透视,并对两千多年纷繁复杂的"巫山神女情结现象"作了认真的梳理和初步分析,认为"巫山神女情结"是宋玉的复杂心态与大礼教文化语境碰撞的产物,其心理实质是"后俄狄浦斯情结";"巫山神女情结现象"则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权话语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男性文人潜意识中对受礼教压抑的本色人性的深深眷恋,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性显现.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的合理性论证是基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超越旨趣的 ,然而 ,在一些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拓展、合理性论证以及建构过程中 ,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无意识的“中心情结”。这种“中心情结” ,正是人类中心主义在被批判表象下的深层表达和遗继。这种无意识的“中心情结”的存在 ,不仅会导致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力的下降 ,而且也将使自身的合理性受到怀疑。因此 ,对于一个要彻底走出人类中心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 ,就必须摆脱生态伦理论证过程中存在的非自觉无意识的“中心情结”桎梏 ,并找回生态伦理中被遗忘的人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的文化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已经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塑造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诚然,历史走到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处在个性健全、人格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面对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浮躁"、"急功近利"等各种人格问题暴露无疑。如何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是中国戏曲界发生重大变迁的时期,本文就这种变化的成因和意义进行了探讨。戏曲界的变迁,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戏曲艺人有了国民资格;在经济上,表现为戏曲艺人劳动报酬的分配方式与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获取劳动报酬的人格尊严得到承认;在文化上,戏曲表演不再被视作贱业,戏曲艺人开始为世人所接受。这些变化突出体现了戏曲艺人的“国民意识”的确立,促使其由古代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化。另外,戏曲界的变迁离不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帮助。革命党人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个关心戏曲艺人社会地位问题的政治势力,在改变千百年所形成的世俗偏见、培养戏曲艺人近代人文精神等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是二人定义一人的人伦理念。文化的核心理念造成了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 ,文化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根本影响方式是同构投射。根据文化核心理念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理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关键。基于“仁”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而这正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按照“仁”的核心理念行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基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高师学生在人格方面 ,具有良好的人格结构与人格中的弱点、缺陷并存和冲突的特点。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应加强对高师学生的人格培养教育 ,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蕴含着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论语》蕴含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论语》中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对培养积极人格、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核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研究中国化即人格研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客观地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心理与行为,以揭示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发展规律为己任。提升中国的人格研究水平,应该采取正确的研究取向:一是综合化的研究取向,即人格研究要广泛吸取当代心理学各种研究取向之所长,以开放的眼光和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问题展开研究;二是系统分析的取向,即要以系统整体的观点来指导人格研究,通过对人格系统各要素之间、人格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关系的把握,达到对人格问题的全面认识。当前,我国的人格研究在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健康人格塑造、国民素质提升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路遥的人格结构对他的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研究其人格结构,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本文从苦难意识、英雄情结、政治情结、平民意识四个方面对路遥的人格结构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中国人人格这一系统结构的有机整体性,文章对词汇学研究范式下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建构过程进行解构,以每一因子的要素结构解释其因素结构,从而将中国人人格结构完全还原为行为指向的结构,统一了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语言,人格结构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人格结构是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其形成过程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语言中留下明显的痕迹。通过对语言中有关人格特点的形容词的分析,可以获得人格结构的具体维度,同时也可以折射出文化的内涵,从中文和英文人格形容词入手,通过系统分析,得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人格结构,由此揭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与西方文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业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扬人的主体性,能生成新时代条件下的主体性人格。中国传统教育中《孟子》的道德主体性人格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对当今社会以占有性为特征的主体性人格的重构具有某种内在的启示意义。现时代背景下的主体性人格培养应以人内在价值体现的道德人格培养为导向,以人外在价值体现的科学理性人格的培养为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