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作方法”是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但并不神祕。世上原无神秘。有对某一事物无所知之人,亦有在一定时期尚未被揭晓或甚难揭晓之事,但并无不可知之事。“创作方法”,不是为清谈家而开设的一个好题目。“创作方法”不能是没有内容实质的“真空管”,也不能是可以离开内容实质而独立的“自在之物”。某一创作方法的实质意义乃是指被它所体现的一种特定具体的历史的文艺思潮的实质,以及由此思潮而形成的文艺流派的实质。这个思潮与流派有它自己的方向、道路、倾向、原则甚至体系等等。“创作方法”这个概念,如果离开它的这个内容实质,或思想原则,或思想体  相似文献   

2.
“创作方法”与世界观问题质疑与辨正黄海澄广西艺术学院一、"创作方法"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等术语,在19世纪的艺术批评中早就有了。但是,当时并没有人把它们叫做'创作方法",而是把它们看作思潮、倾向、流派或创作原...  相似文献   

3.
一艺术方法或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创作上的“思想与方法。”这一概念不但包括具体的“创作法则”,也包括法则所依据的“思想原则。”文学艺术事物上所谓“方法”不同于一般物质科学上的技术与方法,不能没有思想原则。文学艺术,其具体的创作法则不提到“思想原则”上,是看不出什么意义来的。而艺术方法,不能没有意义。现实主义,尤其如此。现实主义其意义与原则性之强,已到了这样的程度:它一方面是艺术方法,一方面已逼近了一种艺术思想或美学观点的高度。因此,可以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带  相似文献   

4.
一、现实主义是一个美学范畴现实主义原本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到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出现的一股文学艺术思潮。三十年代初开始,苏联和东欧的文艺理论家们开始把现实主义从历史上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中抽象出来,把现实主义归结为一种“创作方法”或“艺术方法”,而这里“方法”的含义,如波斯波洛夫所说的,是指“艺术地反映生活的一种原则”。从此,现实主义同历史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等一起,从历时性的文艺思潮、流派变为共时性的创作方法;以后又被更加  相似文献   

5.
创作方法不等于创作原则,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创作目的、创作对象和创作原则。创作目的位于创作方法三维结构的深层,它决定了其他两个方面。创作原则并不只限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它实际有四种基本类型。而具体创作对象的差异以及三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使得创作方法具有无限丰富的形态。风格的多样反映了创作方法的多样。但创作方法也可以划分出类型,正如文学风格有其类型一样。以这种新的创作方法概念,可以对文学理论界及文学史上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如创作方法与世界观、文艺思潮及风格流派的关系等问题,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正> 长期以来,一提起前期创造社,人们总称之为“浪漫派”、“为艺术派”,说他们“大都提倡浪漫主义”,“形成了自己的浪漫主义倾向”。但是,如果我们去仔细地审视他们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创作方法并非都是浪漫主义的。(一) 在前期创造社的成员中,郭沫若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最积极的倡导者。他早期的创作,不论是诗歌还是历史剧,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抒发了对理想世界的热  相似文献   

7.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最近,河南省文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筹)在郑州召开了创作方法讨论会。与会同志贯彻“双百”方针,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一、关于创作方法质的规定性。有三种意见,一部分人指出创作方法属于一种创作精神、原则、思潮:一部分人认为它属于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还有人主张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统一体。不能把创作方法分成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二、创作方法与世界观的关系。多数人坚持创作方法与世界观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创作方法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世界观对创作方法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也有人对此提  相似文献   

9.
唐代小说创作方法的整体观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唐代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采用“实录”、“寓言”、“传闻”等词语分别概括唐代小说的三种创作方法。这三种创作方法根本的区别体现在情节虚实关系的处理上。“实录”法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人物、事件的真实性,而“寓言”法和“传闻”法则注重情节的虚构。上述三种创作方法的出现,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到了唐代,已基本上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子、史附庸的地位,在艺术上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散文入手,考察作者创作的主导思想,认为沈氏重经验,重事实根据,不问“道理”的创作倾向,对于人生与艺术的“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与孔德的实证主义精种内涵相通;后者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也或隐或显地在前者的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学乃至整个艺术的创作方法问题,现在,有种说法颇有影响:“社会主义文学就其实质而育,已经不再是以一种创作方法为标志的文学体系了,而是以多样的创作方法统一于现实主义精神的崭新体系”。我们认为,这个论断的前半部分讲得有道理,社会主义艺术(包括文学)已经不再是以一种创作方法为标志的艺术体系了。但是,我们又认为,这个论断的后半部分欠妥当。不能以“现实主义精神”这个概念来对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进行总体意义上的把握”,也不能认为社会主义艺术就是一个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标志的体系。我们的理由是:社  相似文献   

12.
胡风生平简要。胡风对两种文学倾向不满。一种是对周作人和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向背离的;一种是对“左联”内部的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队伍中所产生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认为这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他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从自己和同行的创作中,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有关。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3.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于1984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武汉召开文艺创作规律学术讨论会。会议对文艺创作规律,特别是对文艺创作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现将会议上集中探讨和争论的问题综述如下:一、什么是创作方法,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这个问题争论最为激烈。首先,有没有创作方法。一种意见认为,不存在创作方法问题。他们认为所谓“创作方法”或“艺术方法”的术语,是由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拉普)的成员们,在1929年至1931年间,借用哲学史上的“方法”这一术语,首次引进俄国文学理论的。不久拉普虽被解  相似文献   

14.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一说有可能透露出一个重大秘密。马克思对两种“艺术生产”进行了辨析,前一种“艺术生产”是指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方式的一般艺术活动,后一种“艺术生产”则是指作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精神生产部门所进行的生产劳动。马克思据此将前一种艺术活动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剥离和超拔出来,对其进行独立的、抽象的研究,以揭示其特殊的本质;同时,他将“艺术生产”从处于艺术活动过程前端的生产(创作)活动延伸到后端的消费(阅读和批评)活动,将阅读和批评也划归“艺术生产”的范畴,从而大大拓宽了“艺术生产”理论的论域。在现代辩证思维的总揽之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内涵,综括了批评观念、批评标准、批评理论、批评方法、批评原则等方面,演绎了“艺术生产”从文学创作向文学批评延伸的进程,从而将批评实践楬橥为“艺术生产”的重要方面,也为“生产性文学批评”的建构和确立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陈晨 《齐鲁学刊》2006,1(2):96-99
革命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注重创作内容和创作态度服务于政治目的的实际效果,这一创作方法的形成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均有所改造和接受。通过对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关系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呈现革命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戏仿"在当代文学写作中已经由一种创作方法转变成了一种创作原则.特别是现代派文学,更是将创作转向了对文本的戏仿.当代文学创作不单对经典小说,而且试图对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经典文本、文体或文类进行戏仿.戏仿成为了一种颇具颠覆性和创造性的审美类型甚或美学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7.
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拒绝用存在决定意识的一般性原则去阐释文艺问题,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与实践观点,从对感性直观、主观精神、搏斗等概念的论述入手,强调了创作实践在文艺活动中的作用,创立了以“主客体互动”为中心范畴的理论模式。同时论述了与创作有关的创作对象、知识分子和人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萨特在文艺思想和创作方法上提出“介入原则”和“主观感受真实性的原则”。他从进步的政治观点出发,始终主张作家要介入时代、介入社会,坚持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本身就是目的的错误见解。萨特提出的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严格区别于现实主义客观真实性。尽管他强调主观性,但萨特在创作实践上并未与现实主义悖离,他的戏剧作品逐渐写出了具体的历史内容,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二战后法国人民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悖离·整合·归依──论施蛰存小说创作方法的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施蛰存小说创作方法的衍变过程,认为施蛰存以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为开端,经历了现代主义探索期、现代王义与现实主义的整合期,最终又表现出向传统归依的倾向。文章对其各个阶段的创作实践予以评价,认为施蛰存小说创作方法的衍变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新文学作家积极探索的精神,其成败得失都将为我们今天的小说创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论创作个性     
人们对创作个性有许多不同的见解,除了“风格就是个性”外,还有这样两种流行的观点:“创作个性,就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体现的艺术家审美感受和艺术造型的特殊性的综合”;“创作个性,是在创作实践中体现的作家世界观,特别是其中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修养、生活经验、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一系列特点的总和”。但我认为,创作个性首先是一种能力——作家以独特的审美方式把握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它象徽号一样标志着作家的才气、学识、生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科瓦廖夫在《文艺创作心理学》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和心理学是在创作过程的全部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