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政府雇员的自利性及其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雇员制本质上就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单纯“经济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对公共领域的一种介入。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所谓政府雇员“公共人”与“经济人”双重角色的失衡,而在于如何使得这种介入达到政府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共赢,而要达到这种共赢的局面,就必须对政府雇员的自利性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和“道德人”是亚当·斯密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二者在现实社会生态中不应是零和博弈的关系,而应是共生、共时与生态互补的关系。经济人与道德人既可以是个体的存在,也可以是整体的存在。企业就是作为整体或实体存在的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实然经济人与应然道德人的双重角色,企业的双重社会角色决定了其社会责任担当是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公务员角色悖论与政府权力的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务员是政府的人格化代表。目前对公务员的角色认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公共人”、“理性人”的角色认同,一种是“经济人”、“权利人”的角色认定。这两种角色集中于公务员角色中,发生角色冲突,称之为“角色悖论”。角色悖论其实是对公务员角色期待的应然与实然的冲突,焦点在于对公务员个人权利的不同认识。本文对公务员角色悖论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角色冲突的原因在于不同的背景定位,应该在国家与政府的背景中定位公务员的角色。角色悖论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根源在于政府权力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4.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实现者内在地具有公共性的基本属性,而且政府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也具有自利性的典型特征。但是,对政府公共性与自利性的理论关切与研究是非同步的。正是由于这一理论关切与研究的非同步性,更需要我们对政府自利性进行理性的审视。尽管公共选择理论存在着过于夸大“经济人”范式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政府行为的分析方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建立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激励共容机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和"道德人"是亚当.斯密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二者在现实社会生态中不应是零和博弈的关系,而应是共生、共时与生态互补的关系。经济人与道德人既可以是个体的存在,也可以是整体的存在。企业就是作为整体或实体存在的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实然经济人与应然道德人的双重角色,企业的双重社会角色决定了其社会责任担当是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应当从宏观的制度适应性及扩展性、中观的体制融合及身份转换、微观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机制完善等三个方面对政府雇员制进行科学、辩证的分析,使其真正扎根于我国的政府改革及管理现实当中,充分实现其积极效应。合理认识政府雇员制的适应性,并审慎加以扩展;促进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的融合,以政府雇员从“市场人”向“公共人”的转变为契机,放大政府雇员制的积极效应,发挥其对公共人事体制改革的助力作用;完善政府雇员制若干具体环节。  相似文献   

7.
基于演化博弈的政府雇员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演化博弈论分析政府雇员之间、政府与雇员之间的博弈关系.首先,构建政府雇员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雇员群体策略选择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雇员是否选择“努力”,与“不努力”的额外收益、“不努力”的违约金及无形损失、“努力”的奖金收入及无形收益、“不努力”被发现的概率等参数相关.其次,构建政府与雇员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政府群体和雇员群体策略选择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政府是否选择“监管”,与“监管”成本、“不努力”雇员的违约金、政府未尽到“监管”职责且雇员“不努力”时受到的“惩罚”等参数相关;雇员是否选择“努力”,与“努力”成本、“不努力”的额外收益、“努力”的奖金额与无形收益、“不努力”的违约金与无形损失、“不努力”被发现的概率等参数相关.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利己与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到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对这一涉及人性及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单靠经济学自身的分析是难以完成的。借助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并将其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经济人”行为,可以看到,利己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目的;利他是“经济人”实现目的的有效手段;为己利他是“经济人”的普遍持久行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从经济领域带到了政治领域,政府也持有一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观念,其行为目标具有“经济人”的特性。在这种政府经济人法则的潜在驱动下,政府为主体的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往往忽视公共产品提供的可及性目标,而追求获取公共产品的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和利益,追求最大效益的公共产品物质符号价值。于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资不是体现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需要和适应农村实际条件的公共产品实际价值,而是更多地体现出了政府“经济人”偏好的公共产品物质符号价值。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价值失配问题,要尽可能地在价值匹配上实现公共产品的多重价值评价标准建构和契合、设计完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机制,从转化维度建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协同。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往往与其方法论密切相关。自从18世纪以来,经济学界一直依靠“经济人”假设来分析以各种方式参与市场的人们的行为,并由此对自由交易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缜密的推论。陈孝兵研究员的新作《现代“经济人”批判》一书(由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从历史与发展的角度,围绕“经济人”理论的创设及其演变,主要探讨了“经济人”与市场有限理性、“经济人”与政府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与此同时,对“经济人”的理性道德基础和现实主义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与疏理,特别是对“经济人”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毋庸置疑,现阶段的中国进入了利益分化时代,对利益分化中地方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深入研究.地方政府是一个有着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人,在财政压力和政绩冲动下,地方政府的经济人的身份可能被加强,在行为中会不自觉地扮演"推进利益分化角色".因此,必须研究、探讨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行为,寻求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说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公共选择理论是布坎南等人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分析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政府失灵说作为它的核心主题 ,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 ,剖析了当代西方民主代议制政府失灵及其原因 ,并探讨了救治“政府失灵”的对策。研究这一理论 ,对于当今我国的政府改革 ,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进程中,由于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需要,地方政府在社会对其制约及其适应社会的互动中产生了行为异化现象。作为“经济人”,地方政府选择了“市场交易”的企业化行为,以满足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偏好”;作为“政治人”,地方政府通过非理性的企业化行为,加强“抽取能力”、夸大“供给能力”,从而取得其生存合法性所必须的“政府政绩”;作为“道德人”,地方政府继续以社会精英的身份直接代理企业、替代市场,以实现其社会公益函数最大化的目标。地方政府这些企业化行为在改革之初对开启和推动市场化进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市场发有趋于成熟和完善的今天,它更多的则是起了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政府雇员制倒逼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雇员制”是政府以市场化运作方式雇用急需人员服务于公共事务的人事管理制度。作为地方政府改革的制度创新,政府雇员制在突破公务员的永业制、改变人事管理体制、实现技术精英管理等方面给公务员制度带来极大冲击。在中国实行政府雇员制,是政府改革的需要,也是满足政府职能动态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其具体实施需要制度的科学定位与法规政策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作为其主体的“经济人”既有主观上个人性、自利性的伦理秉性 ,在客观上又有利他性、社会性的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利己性”与“利他性”的统一 ,才使得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经济人”的理性精神 ,必须有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及新闻舆论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来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角色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典型国家政府角色的演进,与其说是观念和价值规范的产物,不如说是政治、经济、文化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化时代,“发展是一种社会转型的过程”的观点正得到认同,“更好的治理,更好的服务”已成为各国政府改革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本文基于公共服务内涵的三重性,将中国定位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型国家”。当前,“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以及政府发展的双重历史任务要求树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以规制治理为手段”的理念,建设综合了民族和时代特色的“规制—服务型”政府,提升国家能力和政府能力,完成从“发展型国家”向“服务型国家”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新古典经济人三重特征的局限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是对现实中的人的抽象,是经济学分析的必要逻辑起点。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假设认为经济人是完全自利的,具有无限的计算能力,信息是完全的。显然,这分别是对人的行为动机、行为能力和行为环境三重特征的抽象。但是,这种抽象是片面的,建基于其上的经济理论对一些经济现象缺乏解释力,产生了一些"异象"。实际上,行为人具有自利和利他二维正交的双重动机;行为能力受主客观因素制约,从而具有固有的局限性;行为环境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信息也是不可穷尽的。据此,可以重构出一个"现实经济人"假说。这一假说建立在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坚实基础上,它没有武断地假定永恒的人性特征;它抽象出了经济研究中人的三重特征的本质属性,并将新古典经济人作为特例纳入其中。以其为假设前提构建经济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这里主要是针对经济市场上的主体而言的。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政治市场,指出政治市场的主体,如政治家等,也是“经济人”。这种对人性前提的有效拓展使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更加深入。笔者认为,在知识市场上,知识人也是“经济人”。知识人的谋利性会导致知识与社会的不均衡;知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会加剧这种不均衡程度。目前,我国知识与社会的不均衡问题已十分严重,对其有效治理已变成一项既艰巨又迫切的系统工程;关键对策是体制创新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布坎南等人在把国家视为“经济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用一种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一种非市场决策或政府政治行为及过程的“新政治经济学”。利用它来对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进行借鉴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面临的制度环境及其市场地位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转型时期向地方行政性分权的改革战略,形成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主体格局。本文借助于各种制度类型的比较分析,勾画出过渡时期中国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制度环境,并以此解释其双重角色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而通过对地方政府掌握的资源和承担的职能的实证分析,提出地方政府业已成为具有独立利益和行为目标的“准市场主体”。明确这一角色定位,既有助于说清转型经济增长格局的实质,同时也为改革由局部推进向整体转换明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