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美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日本外交的基轴,但民主党执政时期一系列追求与美对等关系的举动极大的影响了日美关系。安倍晋三再次上台后外交上的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修复并加深业已受损的日美关系。然而,安倍并不满足于促使日美关系重回美主日从的老路,而是希冀通过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利用美国突破战后体制与国际法的相关限制,最终夺回日本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2.
回顾安倍执政以来的日本外交发展历程,从安倍主义到积极和平主义都展示了日本外交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遗憾的是,这种外交公关所秉持的理念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反而表现为安倍外交的动态失衡,即日本外交难以取得有效的均衡效应。在安倍政权外交的实施中,首先表现为安倍主义占主导作用,随后转入对积极和平主义的承接,这一变化进程造成了安倍政权外交的动态失衡,主要表现为日本外交战略定位的扭曲、外交战略认知的变态以及外交战略实施的走形。基于对安倍政权外交的动态失衡研究,有必要对这一局面展开必要的应对,而应对需要从学理和政策两个层面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3.
回顾安倍执政以来的日本外交发展历程,从安倍主义到积极和平主义都展示了日本外交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遗憾的是,这种外交公关所秉持的理念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反而表现为安倍外交的动态失衡,即日本外交难以取得有效的均衡效应。在安倍政权外交的实施中,首先表现为安倍主义占主导作用,随后转入对积极和平主义的承接,这一变化进程造成了安倍政权外交的动态失衡,主要表现为日本外交战略定位的扭曲、外交战略认知的变态以及外交战略实施的走形。基于对安倍政权外交的动态失衡研究,有必要对这一局面展开必要的应对,而应对需要从学理和政策两个层面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4.
"安倍式积极和平主义",是日本安倍晋三内阁推行国家安全保障及外交战略的基本理念,带有安倍本人浓厚的个人色彩。安倍内阁提出的"积极和平主义"并非一蹴而就,它力主日本在安全保障领域实现"主体地位""多元手段"与"全球视野",与和平学研究中的"积极和平主义"内涵完全相悖,其实质是修宪主义、大国主义与修正主义。  相似文献   

5.
6.
2010年9月7日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的中日“撞船事件”令世界瞩目。9月24日,日本那霸地方检察机关又突然宣布释放中方船长,使这场中日冲突骤然暂告一段落。但是,此次事件对中日关系造成了巨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外交危机。而且,此次冲突也留下诸多悬疑:是谁导演了此次事件、幕后有哪些力量在角逐、缘何日方骤然从强硬态度逆转、中日关系今后走势如何?分析表明,“撞船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日本政府处理该事件态度的逆转是日本对华战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8.
孙翠萍 《理论界》2008,(11):111-112
钓鱼岛问题一直是影响并反映中日关系冷暖的敏感焦点问题。钓鱼岛问题的由来要追溯到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非法窃占。钓鱼岛争端不止于主权层面,还有更深的经济、军事层面的诉求。钓鱼岛问题的实质是国家领土主权归属及其相关经济、政治和军事权益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自2009年鸠山政权执政以来,日本开启了民主党执政的新时代。鸠山内阁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政策调整,使中日关系曾一度出现回暖态势,被两国人民寄予厚望。但是继任者菅直人首相上任后中日关系却急转直下,尤其是在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以后,中日关系跌到冰点。本文着重对前后两任首相所推行的对华外交政策进行横向对比,对菅直人时期日本民主党对华外交转向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政冷经热”,这在池田内阁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池田内阁在政治上积极配合美国反华的同时,在经济上加强了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民国元年唐绍仪内阁是中国推翻封建帝制后根据《临时约法》组成的共和国第一届内阁.由于唐内阁存在时间不长,政绩不彰,因此历来对它的评价也不高.从唐内阁成立的政治环境与组建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的责任内阁,实际上是经过协商形成的混合型内阁,主导权操在极权主义者袁世凯手中,内阁成立伊始,便面临种种矛盾并且不被列强所看好.尽管唐绍仅曾是袁世凯的亲信,且因热衷于共和而被南方革命党人所接受,就其政治历练与交通系背景来说,也具有一定优势,是一个合适的总理人选.但他终为袁氏所摈弃,施用种种手段,摧垮了唐内阁.唐绍仪内阁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唐氏有其内阁人事制度的原则与新政权内政外交的抱负;内阁组建后亦承续南京临时政府的建政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唐内阁的各项政策,形格势禁,未能有所展布,但唐氏本人促成南北统一、希望促进孙袁合作,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的愿望,还是应当肯定的.唐内阁是近代中国民主宪政从理念进入实践的最初尝试,大力推动了民初的宪政建设,在中国近代宪政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应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当今国际社会的局势已趋于和缓 ,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有利的。但由于中国崛起在即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某些国家已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对手 ,对我的制约、刁难将会加强。不过 ,反华阵营与我发生军事对抗和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也不会影响正常的经济合作和交往。总的说来 ,国际形势对我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4.
日本政府钓鱼岛事件对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新 《社会科学》2012,(4):21-28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的钓鱼岛事件对策,虽基本立场未有微动,但在具体方式上却经历了从政治处理、政治和司法二元处理到司法处理的转换。这种转换之所以可视为有其必然性,主要在于日方对钓鱼岛事件在对华关系格局中的定位和成为决定事件处理方针制约要素的日本政治及国际政治的状况已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日关系由“靖国神社问题“造成的政治僵局经“破冰“、“融冰“以后,日本在各问题领域全方位向中国施加压力,给中国对日外交造成了困难的形势。从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检讨,中国对日外交的危机实际上是由于中国日本论的意义和知识系统发生了危机。只有认识得到中日关系的基本结构,只有自主实证的日本学知识、主体性健全的国际政治思想和以这种知识、思想为支撑的理性外交政策,才可能为化解中国对日外交的危机提供乐观前景。  相似文献   

16.
日本鸠山内阁的"东亚共同体"构想自提出之日起即引起各方的关注.各国对其反应不一,虽然相关国家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意愿和积极态度,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的这一构想和政策还存在很多问题、缺陷和弊端,尤其是没有现实可行的具体步骤,而只是一个积极的政治愿景.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应该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态度推动 "东亚共同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在短短的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清廷相继组建了“满族内阁”、暂行内阁以及袁世凯的“完全责任内阁”,三者相继经历了流产、早产、夭折再到消亡的过程.它们的相继嬗变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的必然,是民主对专制否定逐步加深的结果,是超前与失序时代的产物,在结构设置及其人员安排等方面具有渐趋于西方责任内阁的发展势头.虽然前两者所移植的民主成分甚少,但却是逐渐增多的,其嫁接的程度也是逐渐加深的.清末责任内阁的嬗变过程不仅是中国宪政发展之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当今宪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国锋 《江汉论坛》2006,(2):110-112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执政期间,他厉行改革使郑国得以稳定和发展;同时,他以卓越的外交才华和灵活的外交策略,使郑国在楚、晋等大国之间的夹缝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他的改革措施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政府上台后,时运不济,先有油电价飙涨,后有全球金融风暴来袭,情势才稍稳,再遇50年罕见八八水灾,酿成惨重灾情,刘兆玄“内阁”被批评救灾不力,马英九刚有起色的民调重挫到16%,对照扁政府8年弊端丛生,下台前仍有18%,引发改组声浪。“行政院长”刘兆玄9月7日下午亲自主持记者会表示,他所领导的“内阁”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将在9月10日率领“内阁”总辞。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废丞相后,明代中枢辅政的迫切需要催生了内阁制度。随着内阁议政权的不断完善和一批位高权重的大学士的出现,内阁制度有向宰相制度发展的趋势。但内阁在规制上无权辖制九卿,在议政上又受制于司礼监,内阁衙署也非宰相开府。因此,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进程以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