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美同盟与东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美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增强,日美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变化。日美同盟作为冷战的衍生物,在国际社会尤其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并没有削弱,相反却日益强化,这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东亚区域合作具有双重性的影响。虽然日美同盟对东亚区域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平衡器”的杠杆作用,但从整个东亚区域合作的整体布局来看,日美同盟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严重阻碍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因此,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积极引导日美同盟发挥建设性作用,规避其消极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 ,在日美同盟体制的保障下 ,日本形成了以和平宪法为制约 ,“专守防卫”方针为基础的安全防卫战略 ,并建立起了和平时期最佳的军事力量。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 ,日美同盟体制发生质变 ,“专守防卫”方针被逐渐侵蚀 ,和平宪法的制约功能岌岌可危 ,日本加速向独立军事大国方向迈进。鉴于日本尚未深刻反省其侵略历史 ,其军事大国化动向必将引起亚洲各国的关注和忧虑。  相似文献   

3.
有关美日同盟的争论时来已久,由于是冷战的附属产品及其历史遗产,其在冷战后存在的必要性有诸多争议。但现实国际政治的发展,并没有阻止美日同盟强化的步伐。这一历史遗产能持续性发展,存在诸多的内外动因,即国际战略环境的不断变化、美日同盟职能的不断演进、可靠性需求在不断增加与同盟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美韩同盟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轴辐式”同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地缘价值及战略地位依循美国政界人士对韩认知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发展样貌,从特朗普执政时期的“漠然轻视”到拜登总统的“高度重视”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韩国试图从美国手中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彰显了其谋求“战略自主性”的尝试,美国基于全球战略的通盘考量,则期望美韩同盟突破仅限于朝鲜半岛的适用范围限制,向更为广阔的亚太地区乃至印太地区拓展,不断激活和增强美韩同盟的“战略灵活性”。韩国的安保战略时时陷入谋求“战略自主性”与“对美依附性”之间的两难困境中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5.
在东亚“寡头垄断”的安全结构中,美日同盟“再定义”是其在冷战后应对中国崛起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当前东亚安全结构出发,以博弈论为视角对冷战后美日同盟与中国可能出现的对局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东亚“寡头垄断”结构对双方政策选择的影响与制约因素,并由此阐述中国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6.
以 1 990年的海湾战争为契机 ,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未来日本外交战略的争论 ,争论的核心与焦点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继续维持日美同盟 ,维持已有宪法 ,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脱亚入美”战略 ?还是回归亚洲 ,与亚洲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来共同对抗美国霸权 ?或是既亲美又入亚 ,与美国一起合霸亚洲 ?这场争论实际上是关于日本未来走向的争论 ,也是关于日本外交战略选择的争论 ,是冷战后日本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一、“回归亚洲”战略的提出及其背景   80年代后 ,随着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及日美摩擦的不断加剧 ,日本开始检讨其亚洲观及其与亚洲的…  相似文献   

7.
钮维敢 钮维敢,1974年生,安徽定远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冷战后美国两洋同盟演化与国际格局转型研究"(13CKS029).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动基本是在冷战后国际格局转型与当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同盟体系——美国的大西洋同盟和亚太同盟(简称美国两洋同盟)——的互动关系上进行,美国不断加固与优化两洋同盟,利用国际格局中的结构性矛盾,力推国际格局向单极化发展.对此,有必要抓住冷战遗留问题的核心——冷战思维的特性,分析美国两洋同盟与当代国际格局转型的关系.这要求建立判断冷战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准与当今国际格局变化中出现的冷战现象的界定尺度,探析国际格局变化及冷战遗留问题的判断标准与论证逻辑,并考察美国两洋同盟的历史条件与现实支撑.因此,该项目研究有助于认清美国两洋同盟的本质与国际格局变化趋势:冷战后,美国两洋同盟经历了摇摆动荡期、稳定调整期和优化发展期,在美国"重返亚太"进程中两洋同盟呈合流之势;而国际格局转型在美国两洋同盟的影响下难以尘埃落定,以至于几起重大国际事件使多极化进程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承袭了朝鲜半岛分裂和南北对峙的格局,并被处于“一超”地位的美国所主宰.由于失去大国保护,朝鲜开发核武器力图实现安全自救.作为应对,韩国引入“萨德”.然而,“萨德”不能有效应对朝鲜的军事威胁,其战略手段与目标严重错位.该现象主要源于美韩同盟中韩国的从属地位以及美俄和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如果韩国要维护国家安全,应当把维护半岛安全作为战略目标,为此,其应当构建真正的南北互信以减轻对域外大国的战略依赖.  相似文献   

9.
日美同盟的强化,是冷战后日本政府实施海外派兵的重要动力:以向海湾地区派遣扫雷艇编队为发端,日本自卫队的海外派兵任务开始从参加联合国维和领域扩展至介入“周边事态”领域;为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日本自卫队的海外派兵法制“日趋完善且渐成体系”;日美联合军演,则进一步提升了日本自卫队的境外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从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演变过程看日本的大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刚雁 《阴山学刊》2005,18(4):28-31
日美安保体制是冷战时代的产物,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从50年代确立、60年代调整、90年代再度确认,到今年2月,美日在华盛顿举行美日安全磋商会议,日本利用日美这一战略同盟关系,从一个被控制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在亚太地区谋求主导权,妄图控制亚太事务的政治大国。从日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到日本的大国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一、冷战后美台关系的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后,美国依仗其“一超”地位,凭借军事、经济、科技的优势,以架构由其“领导”的“世界新秩序”为目标的全球战略,并由此来指导美台关系。从1989-1998年十年的情况来看,这一关系较之冷战时期,既保持了本质上的一致性,又具有新的变化与发展,即在保持冷战时期美台关系基本架构基础上,美国着力提高台湾“独立政治实体”的地位,以实现“以台制华”的目的;但又抑制台湾当局自我膨胀,以免影响其对华战略的实施。而台湾当局则企图借助美国“以台制华”政策,期望美国“修…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强化——以联合军事演习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美联合军事演习的发展演变,体现出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强化:作用范围扩大化、军事合作一体化、战略地位中心化、地区威慑强势化.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7,(1)
冷战结束后,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日本国内涌动着推动国内改革的诉求,并出现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体制"的动向,其终极目标是走上"正常国家"的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后,日美两国将中国设定为"假想敌",解决了同盟一度缺失"敌人"的难题。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转型在所谓积极发挥国际作用以及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名义下,主动利用日美同盟为自身国家利益服务,不断将日本的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向全球范围辐射和投送,这一转型必将对21世纪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美同盟在军事安全、经济科技等方面正发生根本的转型。促使韩美同盟转型直接的原因主要有美国挑起的中美战略竞争,美国加速实施“印太战略”,朝鲜半岛的内生变量等。韩国的地缘战略和外交路线正在由“安美经中”转向“安美经世”,从过去单纯的“美主韩从”转变为引导、利用美国为其成为所谓“全球枢纽国家”的目的服务。韩国的国家整体战略指向加速西倾,并与美国及其主要盟友伙伴走得更近,中美韩三角关系愈加失衡。美国正在借俄乌危机加快打通北约和印太两个同盟板块,促使北约对接遏制中国的使命。韩国处在东北亚棋眼的地缘位置,类似于乌克兰在欧洲的地缘区位,韩国应在“齐楚”之间寻求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15.
孔晨旭 《兰州学刊》2008,(2):144-146,27
二战后,对美协调外交政策重新主导日本对外政策舞台,日本政府在美国对目的单独占领体制下的外交上表现出很强的倾美性。随着美苏冷战的兴起,日本政府采取现实主义外交策略,权衡利弊,利用国际冷战对抗资源,主动提出了依靠媾和后美军继续驻目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1947年9月13日《芦田备忘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政府的以“媾和后美军驻日”为核心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防卫战略调整的地缘取向是遏制大陆,进取海洋;军备发展运用取向为海空优先,由防到攻;联盟政策取向是巩固同盟,强化自主。导致上述取向的外部关键因素是来自美国的鼓励和纵容,国内主要因素则是日本企业生产的全球化、右倾民族主义以及海洋日本论等社会思潮的兴起、政治的“总保守化”等。沿上述取向展开的日本防卫战略将挑战东亚稳定,对我国安全尤其是海上安全已构成直接威胁。  相似文献   

17.
随国际形势的变化,战后初期日美所建立的日关安保体制逐步发生了嬗变,至冷战格局瓦解后,质变为以日美军事联盟为核心的新日美安保体制,昔日的日美同盟得以重新定义.此文拟从亚太地区安全与发展的视角,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做以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塑造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几经调整。于1995年提出了“参与和扩展”的全球战略,并在1997年发展成为“塑造-反应-准备”战略。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美国对外政策霸权色彩日益浓厚。想建立一个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的图谋也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南海政策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发展于70年代中关建交的过程中,最终经由冷战后中美战略关系的调整而趋于定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美国南海政策确立了从属于东亚整体战略,以及一般情况下保持中立“不介入”具体争端事务的基本原则.然而,在东亚整体战略主导美国南海政策的情况下,中立不介入原则并非永恒不变.美国国务院外交档案、国家安全档案和盖尔公司解密文件数据库的资料分析显示,美国南海政策的基轴不在于南海争端不选边站的原则,也不在于对盟友的承诺,而在于美国亚太利益对南海政策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中亚民主化”战略:意识形态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中亚推行的“民主化战略”是冷战结束后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的典型案例,从其原则、形式和内容来看,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渗透性等意识形态特征。美国从“冷战的胜利”中汲取成功经验,认为对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争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美国式的意识形态覆盖世界各个角落才能使美国的霸权地位获得真正的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