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9):72-76
政党法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关键之举和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的历史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阶段;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政党法治建设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在思想认识上明确政党法治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前提条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政党法规制度体系是核心要求,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关键环节,真正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是根本保障,在全社会范围内努力培育与建设法治文化是重要条件支撑。在全面依法治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法治型"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政党法治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历史发展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2.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出来的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代表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学习型政党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创新契机,为其发展设置了新的目标,即构建"学习型"政党文化.将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建设学习型政党结合起来,以井冈山精神催生"学习型"政党文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现实理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在党的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面临着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官僚主义文化的遗留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应创新意识形态,保持政党文化的先进性;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培育民主法治精神,克服官僚主义文化;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端正学风改进文风。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推动自身文化系统正向变迁的实践活动。为保持政党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政党文化建设:运用生态协调规律,推动政党文化均衡发展;师法生态更新规律,促进政党文化创新发展;遵循生态交互法则,优化政党文化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5.
中共学是观察、思考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范式,在建党百年之际,逐渐成为学术和理论热点。中共学概念主要有三种涵义:一是指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及政党影响力;二是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研究,即作为认知、学术和理论存在的中国共产党;三是指学术教育机构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学科建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即引发国际关注,百年来,随着党的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共学日益成为世界显学。中共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政党规律,是中共学集大成之作。新时代中共学研究和建设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性、规律性认知,增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两个确立"的政治自觉,提高政党自信和主义自信,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形象。构建中国特色中共学,发挥中国学术在世界中共学领域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关键在于要坚持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体现党领导一切的"党学逻辑"。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大特色。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与长期执政领导地位促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命题。中国共产党以其政党自觉主动建构起系统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体建构之主体、属性、方案、途径;保障机制之动力保障、程序保障、文化支撑;风险防御机制之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核心,以中国共产党建构的现代化道路为剖析对象,进行本体性研究,可发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层逻辑与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政党自律是相对于党外约束而言的政党自我约束,它包括自律性的政党目标、自律性的政党文化、自律性的政党教化和自律性的党内民主。为实现优良的党内治理,中国共产党需要树立自律性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培育出自律性的忠诚文化、归属感文化、内聚力文化和公意文化,重视对自律性政党目标和政党文化的政党教化,且在党内表达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内决策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中践行自律性的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8.
“形象”是一个政党的威信、软实力、话语权、领导力等的综合显现,是政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已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近年来,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形象概念的界定;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路径;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面临的困境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季冬晓 《学术论坛》2012,35(8):9-11
治国理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自身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责任。实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关系的科学化,其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国家权力,规范政党权力,实现国家权力和政党权力的有机统一;建设政党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实现政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有机统一;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加强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政党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工作,将其作为党的事业关键战线.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兴起包含了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背景,而其在长期的发展中起到了国家关系的推进器、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展示党和国家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以及多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等重要作用.未来在基于"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背景下,为使政党外交更好地服务于总体外交,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将呈现有重点和阶段性开展外交工作、进一步淡化和超越意识形态以及外交主体拓展与客体延伸三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三代领导人对党建理论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军 《社会科学》2001,5(1):25-29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这是三代领导人根据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所形成的共识。政治学一般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对政党建设问题的研究。一是政党的结构性研究,二是政党的功能性研究。结构性研究的主要分析参数是组织机制和政党成员;功能性研究则主要分析政党的代表性。政党的代表性往往又与政党的阶级本质与政党的合法性问题紧密相联。一个政党一旦取得执政的合法性地位以后,发挥代表性功能就成为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与西方的竞争性政党体制不同,中国共产党是通过革命取得了执政的合法性地位,并建立了合作性政党体制。比较而言,这…  相似文献   

12.
政党制度权威的建构与重塑作为对政党制度的一种完善和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完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契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系统建构与重塑,应从多层面推进。首先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入手,构筑起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培育与现代民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转变传统政治观念;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作为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主导,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效遏制腐败,确保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地位;在客观认识与正确定位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及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究其本质来说,建构与重塑我国政党制度权威就是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无疑,强化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是建构与重塑我国政党制度权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对拉美的交往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初。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拉美各国共产党及进步人士的友好往来拓展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的对外交往陷入停滞。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与拉美各类政党和政党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交往格局。受国际和国内局势影响,中国共产党对拉美的交往进程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立自主、不干涉内部事务是中共与拉美政党互信的前提。互鉴共进、共同发展是新时期中共与拉美政党交流的主题。新时期中拉党际往来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形象彰显党的性质,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分别展现了救亡政党、建国政党、革新政党、强国政党等鲜明形象。无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具体样态如何因时而变,人民政党、钢铁政党、廉洁政党、自信政党、开放政党的特质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始终的不变内核。突出人民政党形象、强化钢铁政党形象、提升廉洁政党形象、彰显执行政党形象、展现开放政党形象,是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由孙景峰等著的《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前沿问题研究》一书(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通过对"中国政党制度权威"、"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电子党务是和谐政党建设的网络途径"以及"中共党际关系转型的深化"等党建前沿问题的探讨,分别从制度、效益、手段和党际关系层面设计出较为合理的中共现代化的建设路径.该书对于推动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概念新颖,开拓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范畴 本书提出了一些党建研究领域全新的概念.如,作者提出了"政党制度权威"的概念,指出"相对于政党权威,政党制度权威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浅谈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所谓多党合作,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民主党派这种参政党的性质和地位,要求它的组织及其每个成员都应当树立起政党的意识,并以政党的形象出现于国家政治生活舞台上。但从民主党派目前的情况看,组织较为松散,缺乏凝聚力,难于形成群体力量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作用。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民主党派政党意识不强,没有把民主党派当作一个政党来建设。这既不利于民主党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本文就民主党派应有的政党意识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杨新红 《理论界》2012,(5):129-131
政党文化是政党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导向作用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有益于政党成员形成持久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一经产生,就形成了自己专属的文化风格,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期,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凸现,执政党也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这个时候,建设先进的政党文化,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对塑造社会价值体系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两个结合”表明,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持续致力于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这些“文化基因”走向大众化、时代化;另一方面,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粹,并将其转变为标识自身特质的“政党基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走向民族化辩证地统一在从“文化基因”到“政党基因”的转变过程中。在此,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秉持的执政为民、人民至上、取信于民、公平法治、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优良传统与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实现了现代转型,成为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与价值归属的源起,是党凝聚民族、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个案,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双重文化使命的发轫动因。依托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构成了他们思想转变的起点;实践观引发变革,使五四知识分子中分化出一批信奉科学民主、秉持公正评判、注重实践激励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天然拥有富饶而强大的文化基因,必然担当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20.
肖力  邢洪儒 《河北学刊》2006,26(5):67-71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建设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与基本经验,是党的先进性建设题中之义和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党建理论的创新,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和"党的精神建设"这两个学术范畴,并把"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列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门党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来研究,将其上升到推动党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灵魂主宰来看待.文中探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形成规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加强精神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加强党的时代精神建设的战略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