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对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主要议题进行梳理,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文章从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理论形态--科学发展现研究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以期呈现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貌.  相似文献   

2.
李杰 《晋阳学刊》2011,(2):11-17
当代中国学者对于马克思人学的研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人学的建设和发展中不断深化的。其研究历程大致有3个阶段:恢复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价值观上强调尊重人;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人学,从学理上说清人,从实践上塑造人;总体把握马克思人学特征,转换人学研究范式,指导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些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人的生存实践的展开,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人学的精神实质,实现马克思人学的中国化,从而更好地沿着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3.
如何批判地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我国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本身或人的内心世界的研究,为我们开展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本文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修正"和"补充",强调了马克思哲学的人学内核,提出了新时期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令人欣慰的新变化。以改革为背景,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通过对原来教科书体系为代表的教条主义的批判,重新从马克思哲学的“本文”的诠释中,发掘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这就产生了实践唯物主义话派。不论是实践本体论,或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都把实践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充分肯定了马克思所完成的哲学变革,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充满生命活力和…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人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重要的思想,这一理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它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构成了江泽民人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蕴着深刻的人学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新升华。六中全会强调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这就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从理论层面引向现实层面,提出了人学理论实践化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人学体现在唯物史观中,恩格斯曾把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①但是,在马克思的时代,人学具有鲜明的理想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价值、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尽管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的生命需求和生活存在作为理解现实人的出发点,也十…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影响变革进程的阻力依然存在,这些阻力有来自观念的、思维方式的、体制的等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如何使人真正成其为人?这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人学研究课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认真面对和思考。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韩庆祥教授和其他学者一起开创了人学研究的新领域,首创“能力本位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公正为基、三维制衡理论”等,为解决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培育公民社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当代人类发展的深层问题与人学回应》、《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发展与代价》、《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能力本位》、《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反响与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人学理论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决策层的关注。他提出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在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中得到充分印证,因此成为我国学术界“实践解读派”的一个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学研究内在局限性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人学研究业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当前的研究还依然停留在关于人学的对象、人学与哲学的关系、人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阶段、人的存在状态、人文精神等宏大问题的宏观描述上,相对缺乏理论深度和理论突破。进一步深化人学研究呼唤研究范式的变革。笔者认为,要超越传统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的“抽象化”误区,回归真正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在人学问题域中,首先应当始终固守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理念,其次应当把人置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世界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9.
一、20世纪后期中国人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人学是时代的声音。把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放在中国发展时代的背景中加以清理与总结,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反映了思维、历史、哲学、科学、文化和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人学的一系列范畴。并自觉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建设;反映出世界潮流和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时代精神。形成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和塑造人的人学思潮;由起初把“人”看作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专利,到我们开始把人看作是认识主体、社会历史主…  相似文献   

10.
《终极关怀论———人的哲学之悟》是陶富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的人学建设与人的发展”的结题成果,也是他继《形上智慧论》、《实践主导论》之后又一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人的实践角度来理解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关于人自身一般本性的科学”的实践人学观。全书浓缩了作者长期潜心哲学研究的思想智慧,展示了当代学者对我国人学建设的深邃洞察力,是一部体现时代精神、学术含量…  相似文献   

11.
“当代人类发展与中国人学研究”笔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问题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人的现代化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在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看到:人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都把人学研究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最近,国内哲学界部分学者就“当代人类发展与中国人学研究”专题展开讨论,现将他们的观点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12.
<正>人学思想源远流长,历代哲学社会科学家围绕什么是人、如何做人的问题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也包含人学思想呢?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创立了科学世界观,而且创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果只用一个字来概括20世纪80年代的哲学争鸣,那么这个字只能是"人"。80年代初,文艺理论界最早展开关于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发展变化性,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追求是人的价值,体现了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功能导向;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确立的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立足马克思人学经典,重新梳理和再认识马克恩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路径与现代价值,对于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当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才从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分析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他指出,从狭义上讲,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整个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政治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对自己的政治哲学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述。李德顺认为,为了卓有成效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首先应当明确政治哲学本身的基本问题,明确政治哲学在西方及中国兴起的现实原因,从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王南湜认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当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即说明一个正常社会的基本条件。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归属在现代政治哲学的论域中,则是这项研究当前最迫切和最实际的问题。吴晓明认为,作为近代政治哲学代表的黑格尔哲学揭示了政治事务中的“社会现实”,马克思则批判地拯救了政治哲学通向社会现实的道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现实”的重新发现,并给予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两种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与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其前提是对“历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构成历史的两个方面。狭义的“历史”是指人们的历史存在。即人们的物质活动,社会存在。马克思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广义的,是指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本文认为,只有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理解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变苹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透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侯才从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分析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他指出,从狭义上讲,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整个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政治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对自己的政治哲学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述。李德顺认为,为了卓有成效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首先应当明确政治哲学本身的基本问题,明确政治哲学在西方及中国兴起的现实原因,从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王南湜认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当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即说明一个正常社会的基本条件。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归属在现代政治哲学的论域中,则是这项研究当前最迫切和最实际的问题。吴晓明认为,作为近代政治哲学代表的黑格尔哲学揭示了政治事务中的“社会现实”,马克思则批判地拯救了政治哲学通向社会现实的道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现实”的重新发现,并给予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侯才从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分析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他指出,从狭义上讲,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整个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政治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对自己的政治哲学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述。李德顺认为,为了卓有成效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首先应当明确政治哲学本身的基本问题,明确政治哲学在西方及中国兴起的现实原因,从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王南湜认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当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即说明一个正常社会的基本条件。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归属在现代政治哲学的论域中,则是这项研究当前最迫切和最实际的问题。吴晓明认为,作为近代政治哲学代表的黑格尔哲学揭示了政治事务中的“社会现实”,马克思则批判地拯救了政治哲学通向社会现实的道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现实”的重新发现,并给予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侯才从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分析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他指出,从狭义上讲,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整个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政治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对自己的政治哲学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述。李德顺认为,为了卓有成效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首先应当明确政治哲学本身的基本问题,明确政治哲学在西方及中国兴起的现实原因,从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王南湜认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当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即说明一个正常社会的基本条件。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归属在现代政治哲学的论域中,则是这项研究当前最迫切和最实际的问题。吴晓明认为,作为近代政治哲学代表的黑格尔哲学揭示了政治事务中的“社会现实”,马克思则批判地拯救了政治哲学通向社会现实的道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现实”的重新发现,并给予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着邓小平同志深刻的哲学思想。邓小平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是当前哲学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比较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各种形式的哲学观点展开直接的对话交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境遇和路径选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着眼于世界历史变革和未来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思维为工具,分析比较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致思特点和理论旨趣,大胆地吸收借鉴其中所蕴藏的合理因素和思想营养,必将丰富充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