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责任是政治生活的基本伦理与核心规范,责任政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秉承并建构的重要形态。基于儒家思想精华,中国责任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迥异于西方,在责任优先于权利的思路中,形成了从“责任社会”到“责任国家”的路径。在“仁”和“礼”的基础上,儒家思想中的责任贯通了观念、结构与行动,协调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秩序的关系,彰显了责任社会与责任国家的相互嵌套,在道德与政治的深度融合中提升了传统中国政治秩序的稳定性。中国式民主的发展应以传统的责任政治观为思想资源,结合时代进行扬弃,嵌入在责任政治之中。中国式民主以责任和制度规范民主程序中多元主体的关系和交往,不断形塑植根于政治场景与生活场景的两种民主模式,整合“作为政治的民主”和“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赋予民主以社会性与伦理性,在融合现代文明要素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垄断民主建设的话语权,将西方式的"政治民主"作为评判发展中国家民主建设的标准。但是,"政治民主"具有天然的结构缝隙,主要表现在四个特性上:选举的间歇性;议题的空泛性;公共政策的断裂性与滞后性;制度的规范性。因此,"政治民主"很难在发展中国家得以有效推进。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考虑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理解民主建设,即走一条"政策民主"的新道路。相较于"政治民主"而言,"政策民主"具有长效性、渐进性、实效性、明确性等特征,能够弥合"政治民主"的结构缝隙。对于中国而言,以"政策民主"为突破口,助推转型时期的民主建设将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应然逻辑。  相似文献   

3.
民本主义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总结,它与现代民主并不止于对立。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现代民主和传统民本都具有整体性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民主主义以"民治(by the people)"为体,"民有(of the people)"和"民享(for the people)"是其两翼;而民本主义以"君治"为体,两翼是"民为邦本"和重民利民。二者"体"虽相异,"翼"却相通,因此民主主义就有了向现代民主转化的可能性。在"君治"时代,人民被排除在政治主体之外,政治主体性不立导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无法突破桎梏迈向现代民主,政治主体性建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纵观全球的政治发展,世界各国虽然对民主内涵的界定千差万别,但从政体层面来看,建构并完善民主政治模式,是大多数国家政治发展的普遍途径。虽然民主政治模式存在多样性,但通过对典型国家民主模式的考察,并对民主政治模式的建构和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纵观全球的政治发展,世界各国虽然对民主内涵的界定千差万别,但从政体层面来看,建构并完善民主政治模式,是大多数国家政治发展的普遍途径。虽然民主政治模式存在多样性,但通过对典型国家民主模式的考察,并对民主政治模式的建构和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是西方行政学经典的理论范式和西方政治与行政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它是西方特定政治背景的产物,其宗旨是根据政治与行政的不同功能、性质及其运作逻辑确定其各自的运行规则,以实现国家治理的民主原则与效率原则的统一.尽管这一经典行政范式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但对于正致力于建构现代国家治理框架的中国来说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家庭—国家"的逻辑理路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家庭伦理秩序与政治生活秩序具有双向涵摄、互为建构的内在关系。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架构的基本特点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态是国家政治生态的核心。作为党内政治生活主体中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家风具有政治性、先进性、示范性特征,其家风败坏是党内政治生态局部恶化的重要诱因。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关联互动状态的综合映射。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应以领导干部角色冲突的调适为先导,促进党内政治文化心理的净化;以领导干部家庭内外关系为重点,促进党内政治关系的规范建构;以细化从严治家制度为保障,促进党内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8.
选举民主及其政体安排在目前全球政治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导致不少发展中国家将选举作为政体转型合法化的最重要衡量标准。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大部分新兴民主国家在政治实践中将选举置于政体考量之前,直接或间接引发了政体转型过程的诸多负效应。当国家政治体制尚未真正确立并实现稳定运行时,便开启国民普选行为并非明智之举。不少发展中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具体表现在导致民主政体的具体模式选择迟迟无法落定,选举民主的权威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以及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在整体层面的区隔和撕裂。  相似文献   

9.
俞宪忠 《江海学刊》2012,(4):97-103,238
全球化浪潮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制度竞争,对发展中国家的转轨发展而言,制度现代化具有基础意义和首要价值,其核心要旨则是自由与民主的有机协同。公民自由需要政治民主的制度保证,而政治民主则必须内含公民自由的核心内容。公民自由可以提升创新能力并促进经济发展效率,而政治民主则可以保障机会均等并实现社会公平。自由与民主的有机协同,能够在民本主义的制度基础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达成发展质态的高效均衡,从而能够造就全方位发展的长效繁荣。  相似文献   

10.
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移植及其绩效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制度体系更多地移植了发达国家的制度,而不是从自身条件发展出更有效率的法律和秩序体系。那些适合于民主国家的制度并不一定能在一个不同的政治环境中有效运行。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为什么会产生制度移植及发展中国家制度移植的绩效问题。  相似文献   

11.
梁木生 《东南学术》2002,(3):95-107
市场经济基于生产分工与资源交易的生产方式,形成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制约关系,是为市场经济特有的关系机制.这一关系机制内含整合、互动、约束三大功能,分别发挥整合市民社会、塑造民主政治、构建法治国家的经济决定作用,并在实践上依次地自主构造三大现代人文制度.正因如此,没有理由怀疑,我国必将实现并完成市民社会、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之三大现代制度与市场经济在发展中的同构.  相似文献   

12.
现代国家建构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双重化建构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建构是十分不均衡的。这就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主题经历了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的嬗变。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是以提高国家控制能力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构。直到20世纪末,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才开始由民族国家建构转向以提高国家合法性为核心的民主国家建构。因此,民主国家建构将成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尤其值得探讨.根据塞缪尔·亨廷顿所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关于现代化进程中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稳定政治秩序的论述,在此主要阐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初期,权威政府对国家稳定的重要作用;第二,探讨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防止政治腐化、发展民主,以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第三,探究经济发展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其产生、形成、发展、完善及运行具有相应的政治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全新的民主形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价值立场、政治原则、权力关系、制度框架及政治效能等。在政治价值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政治原则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在政治形式上形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在政治效能上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政治发展上开创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并形成不同于西方民主、传统社会主义民主和发展中国家民主的政治逻辑,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切实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集中展现了中国式民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5.
政治秩序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的理性反思与实践建构。建设良好政治秩序,应强化政治共识,整合政治冲突,维护政治稳定,推进政治发展,不断趋向政治生活理想状态。政治秩序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善",即追求政治自由、实现政治正义。政治冲突、政治整合、政治发展的辩证演进、螺旋上升构成政治秩序的逻辑理路。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建构,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始终坚持社会安定和谐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矛盾,着力探寻政治秩序建构的路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政治合法性的建构直接影响了乡村秩序的产生,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合法性建构方式又产生了乡村秩序的不同类型。在传统社会时期,"简约主义"式的合法性建构方式产生了"内生型"的乡村秩序,而人民公社时期,"统合主义"式的合法性建构方式导致了"外生型"乡村秩序的产生。"乡政村治"以至当下时期,农村基层政治合法性建构的方式出现了"上下分离"的悖论,从而导致了乡村秩序的弱化。为重塑乡村秩序,应在基层法治、民主、自治等三个向度上寻找农村基层政治合法性建构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内源式政治发展应当具备独立的领导核心、制定合理的战略、应对多元的挑战、选择改革的路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新形态,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出了一条内源式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总体逻辑是中国共产党统筹总揽现代化进程,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实治理需要,通过宏观主导与微观调适的渐进改革路径推动民主政治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并维系秩序的相对稳定。它确立了以政党力量为主导的领导主体,实行了以发展绩效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实施了以统筹兼顾为核心的应变策略,选择了以渐进变革为原则的改革路径,实现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汪仕凯 《社会科学》2023,(5):88-101+149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与结果,是对古代政治大一统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形成了新政治大一统。政治大一统的核心是用高度耦合的政治制度体系支撑多民族共同体,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民主集中制实现了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民主集中制是实现政治大一统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资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以社会革命建构现代国家的条件下,民主集中制才能围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从而完成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政治大一统,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要素的政治中央集权的高度耦合的制度体系。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它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层结构。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政治大一统,既是现代的政治大一统又是人民民主的政治大一统。这种政治大一统,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历史基础,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19.
唐皇凤 《人文杂志》2013,(6):104-111
社会建设是近年来中国执政党力推的主体性改革,民生和民主问题同为社会建设的关键议题,而"以民生促民主"有利于化解社会危机和实现优质民主,是优化中国社会建设路径的理性抉择。社会建设作为政治发展的基石,民生政治与民主政治的良性互动支撑着中国维稳模式的现代转型与战略重构。现代政治的运作逻辑决定,具有民主品格的现代公民和高度组织化与制度化的现代公民社会构成政治发展的内源动力。中国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社会的内生力量和构建社会的内生秩序,通过社会体制改革释放深层次的现代政治力量,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国政治内源性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标层面,导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政治传播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要求中国政治传播进行角色转变:从政治传播层面促进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提高多元行动者政治传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制度和治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政治传播促进政府与公民、国家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使治理走向"善治"。在运行机制层面,伴随着自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从三个方面促进中国政治传播运行机制的现代化:一是从政党领导和职能方面促进政治传播的制度化;二是政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其关键在于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促进公共舆论的政策转换;三是政治传播的民主化,通过包容表达、鼓励对话,借助新的媒体技术,促进单向和对流的政治传播向双向互动的政治沟通秩序转变。在价值层面,中国政治传播的现代化需要不断推进"国家能力"、"法治"和"民主"三种现代价值的实现,同时平衡和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