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孟仁说在言说与论证方式上有诸多不同。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孔子以孝为仁的基础,以仁为成己的标志,以圣为成物之极致,孔子之仁本质上是一种行动的理论,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规定性;而孟子以天为其思想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将孔子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天转换成道德化、概念化的义理之天,将孔子关乎尊敬父兄之仁改造成一种普遍绝对的道德情感或本能,并以天作为仁的形上学源头,使仁由"欲"的成果变为"思"的对象,从而把人与仁由孔子处所呈现的生命及其实现的实践关系转换成为心与性的修养关系。孔子以人为本,从道德情感(亲情)言仁,孟子以天为本,从道德理性(心性)言仁,分辨孔孟仁说的不同,对我们重振儒学的努力具有理论意义,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缘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而血缘关系中,兄弟关系又为重中之重。自春秋战国宗法制度解体以后,社会上又出现一种酷似血缘又非血缘的异姓兄弟关系,并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影响深远。学者们对异姓兄弟关系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研究。如李祥文《结拜风俗研究》[1]、谢元鲁《论中国古代社会的虚拟血缘关系》[2]、陈尚仁《盟约与结义——从春秋与〈三国〉谈起》[3]、岳德虎《我国古代"异姓兄弟结拜"之考论》[4]。然而,从礼与人际关系角度考察异姓兄弟关系似乎没有引起学者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道德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孔子的道德观是我们全面认识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础。孔子认为尊重客观规律是道德的根本要求,这为我们认识道德问题提供了科学标准;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为我们把握道德问题提供了一般方法;孔子认为道德具有不同的境界,这为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提供了动力;孔子认为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为我们搞好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孔子的上述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我们建设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历史观是孔子思想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夏商周三代文明充分反思和继承的基础上,孔子认识到周礼的价值和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仁"的道德范畴,以加强个体的内在道德修养,从而使周礼的精神得以维持和延续。孔子认为历史的本质在于人伦道德精神,从而建立了道德史观。孔子对历史的本原、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变易,以及变易的趋势、规律、动力等,也有独到见解,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许小委 《理论界》2013,(10):48-51
当人际关系变得可供消费之时,必然会造成人际纽带的脆弱,妨害“道德自我”的生成,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败和共同行动的不可能性.本文从消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现况、根源及突围的可能性论述了鲍曼对消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君子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依据二分法对"君子"与"小人"的划分,确定了"君子"、"小人"两种基本范型,赋予了"君子"以全新的道德内涵."君子"观念凸显出了儒家道德决定论的逻辑,对中国传统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娣 《船山学刊》2010,(3):132-135
孔子乐论作为儒家乐论的奠基,是历代学者最为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其中关于《论语》中"乐正"一词的界定,对于孔子乐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学界对此从来没有统一的定论,其中主要存在"正其篇章"、"正其乐曲"和"乐官之长"三种说法。笔者通过对《论语》文本自身对"乐"与"正"两字阐述的分析,认为"乐官之长"说最为符合孔子的原意。而这样一种对"乐正"的界定,说明孔子并非完全的保守派,他看到了艺术之"乐"具有政治道德之外的意义,此为孔子乐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对孔子的研究中,在教育上,多数同志都或多或少地给予一定的肯定;但在政治思想和阶级立场的分析上,还存在很大分歧。有的同志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顽固派,有的同志则认为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革命派。究竟应如何认识呢?我认为,对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全面地深入地进行分析,会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所以,我愿提出自己对“仁”的一点肤浅看法,望同志们指教。一“仁”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关于如何处好人和人关系的思想。孔子对“仁”是如何  相似文献   

9.
熊雄 《船山学刊》2010,(3):136-138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的构成涉及到血缘基础、心理基础、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和实践理性等因素,具有利弊共存的特征,对后世的中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孔子伦理思想中"仁"的建构进行分析,也是对"仁"的形象予以立体还原的一种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   

10.
孔子“友道”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德行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和智慧的化身.孔学的宗旨是以仁爱精神唤醒社会伦理责任和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其交友之道是当今化解社会矛盾,整合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友"及如何"交友"、"择友"、"处友"等交友之道,可以概括为重交友、慎择友、善处友的九字原则,是现代人格塑造及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本文以"交友"为中心,探寻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冀南宋村的田野调查发现,狭小的生存空间、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以及传统儒家伦理,共同维持着农村"熟人社会"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批村民外出打工,从以血缘地缘基础的"熟人社会"网络中脱嵌出来,进入到城市"生人社会"中。他们分别通过关系化和类型化两种途径,相应的进入到异质型社会网络和同质型社会网络中。异质型社会网络的背后是特殊主义道德伦理,而同质型社会网络的背后则是平等主义道德伦理。农民工集两种对立的道德伦理于一身,其道德呈现出多重性、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君子人格的道德意蕴:在义利关系上,君子"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体现了"义以为上"的道德情怀;在人际关系上,君子坚持"和为贵",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美德;在人生态度上,君子崇尚自强不息精神,保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在道德品质上,君子奉行"忠恕"之道,实现"仁"德;在道德实践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追求德行的完美;在道德境界上,君子注重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君子人格的现实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人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马越 《阴山学刊》2021,(1):50-56
在孔子以前,“仁”与“孝”作为具体德目分别出现;在孔子及其后学的思想体系中,“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内在普遍道德性,而“孝”则是一种伦理层面上的特殊。先秦儒家对于仁孝关系的讨论实质上体现了中国哲学对于普遍与特殊这一问题的关注。近年来,很多学者着眼于儒家注重血缘宗法的特征,认为“仁”与“孝”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悖论,这种“仁...  相似文献   

14.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不可以提纯抽象为空洞的"善"与"恶"的情感本体。这一情感本体即是血缘亲情,它构成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又是"性相近也"的确切内涵。因此,不同于孟、荀的"性善"与"性恶"论,孔子的人性观是以血缘亲情为内涵的"亲情之爱"。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道德,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构成了其客观基础,这无疑是正确而深邃的。这对正确认识道德的终极根源、基本问题,对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功能,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伦理学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性历史性地生成,并成为道德发展的主体直接动力。群体利己、个人利他作为"人的依赖"状态下人性的内核导致了"依附型"道德;"物的依赖"时期的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人性状态直接催生了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道德决不是一种完满的道德,人之个性自由发展的道德是其发展的方向。只有祛除深陷"经济人"与"道德人"范式而难以自拔的旧的人性窠臼,构建人性内在的良性张力,使主体真正发展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人",才能迎来人类道德理想的曙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理性的两个方面即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出发,对体现于冯友兰人生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思维展开论述.文章认为"觉解"一词是对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不同的理性方法的含混,并分析产生这种含混的原因是冯友兰遭遇了伦理学上的"休谟难题".认知理性表现为对与人生境界有关的内容,包括理、性、义利等,展开认识,并由认识内容和程度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人生境界.从道德理性角度说,新理学具有动机论和自律道德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形成同理与性在本体论上的关系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社会中道德的血缘特质是指人们往往把血缘关系特别是家庭血缘关系作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出发点。当前道德的血缘特质与传统道德的血缘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理论表现形态、内容以及经济基础。当前道德的血缘特质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是经济利益共同体、宗教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以及责、权、利共同体,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有深刻而复杂的经济、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观念的原因。道德的血缘特质既有加强家庭伦理的积极一面,也存在着不利于真正的道德构建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中庸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庸就是调和折衷,表现于生活则是庸庸碌碌,它似乎是国民劣根性之一,"五四"时期遭到激烈批判。为什么自孔子以来中庸思想有广泛的影响呢?这恐怕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与中国人的群体性格有关。为此,笔者联系中国文化运演的历史进程对中庸作一重新认识和考察。一、中庸的价值基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的"仁爱"思想,其精妙处在于把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整顿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一般、最亲密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  相似文献   

19.
在波伏瓦那里.作为意识的"我"与作为意识的"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换种冲突关系.其强调自我意识的"含混的道德"可以被归属于"没有道德的生存论";梅洛一庞蒂在文化共同体中探讨"我"与"他"的关系问题,与他人共在的道德意识导致的是一种"有道德的存在论";而在列维-斯特劳斯那里,一种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他人的绝对他性的道德意识超越了生存论立场.  相似文献   

20.
道德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决定了道德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道德作为调节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等以进行社会控制的基础性手段,却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社会控制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能动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约束和平衡机制的建构。西方社会控制理论所蕴含的道德因素对于我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的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