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界》2015,(7)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蕴含丰富的礼制文化信息,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礼器"。本文通过分析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的造型,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功能和文化内涵,说明牛河梁上层积石冢对玉器的使用经过社会关系的变革后形成了制度化的礼制,这种规范化了的祭祀用玉及其展示的社会差异和社会组织功能,反映了中国早期的礼制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试论上古时期“乐”的政治表达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古时期的乐,是一种集诗歌、音乐及舞蹈为一体的复杂的艺术形式,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表达政治意见的重要功能,是其时重要的政治语言之一。它的政治表达功能可以归纳为政治评论、参政语言、政治沟通及风教百姓等四个方面,涉及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平级交流等多个层面。乐的政治表达功能,是我国上古时期乐文化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雷广臻 《理论界》2012,(7):216-220
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检视,会发现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情况: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神龟、云、鸟等),红山文化均有玉器与之对应。在中国著名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中,只有红山文化(主要是玉器)与黄帝有这么多的契合,深入揭示这种契合关系的内在原因,作者提出了"玉器图腾"、"四生"等概念。红山文化先人们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四生")情况给今人留下了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存留在红山文化遗址及其遗留物中,在诸多遗留物中,玉器是首要的红山文化先人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信息的携带者。我们可以说,红山文化的每一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玉器就是当时社会("四生")的缩影。从翁牛特旗史前岩画到处是猫头鹰眼睛的情况,可以推断猫头鹰(鸮类)曾经伴演了红山人卫士的重要角色。蛇也起过类似作用。红山文化是由一个社会共同体创造的,其社会的多来源多层级关系决定了其玉器的多来源多层级关系。同时,红山文化由多元图腾融合为统一图腾(如龙、凤)的过程,就是这个社会共同体(联合体)从多元走向统一古国的过程。红山文化社会联合体的墓葬安排秩序,即是社会层级安排秩序,从而决定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用玉秩序。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承载中华文明起源的信息,反映了当时融合的社会性质。  相似文献   

4.
玉器的收藏价值及投资回报率,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前景十分看好。但并不是所有玉器都有收藏价值,必须有选择地加以购藏,古玉、翠玉、和阗玉是玉器收藏的三大名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前玉器最早出现于7000多年以前,中经延续发展,到距今5000多年以前至4000年左右这一时期,已经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诸考古学文化先后选择玉器作为礼的主要承载体,使形制不一、内涵丰富的玉礼器成为史前玉器的代表。"和"的滥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明发生形成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承载体是以玉礼器为代表的史前玉器。和谐功能是中国史前玉器的显著特点之一,主要由天地人神之和、阶层之和以及多元一体之和等三个方面予以体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伏羲学”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运用遗传学、考古学、文献学三重讧据,论证了上古华夏区域四大族群的不同文化特征:西部伏羲族是唯一的彩陶族,东部黄帝族、东夷族、南蛮族是三支玉器族。进而根据百年考古出土的大量彩陶纹样,论证了公元前6000年伏羲族在祖地甘肃天水大地湾历法“开天”,伏羲支族在先仰韶一仰韶一龙山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东扩“辟地”,伏羲族历法和彩陶随之东传到东部三支玉器族。龙山末期(公元前2000年)黄帝族南下入主中原,征服伏羲族、东夷族、南蛮族,建立夏朝。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伏羲学”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运用遗传学、考古学、文献学三重证据,论证了上古华夏区域四大族群的不同文化特征:西部伏羲族是唯一的彩陶族,东部黄帝族、东夷族、南蛮族是三支玉器族。进而根据百年考古出土的大量彩陶纹样,论证了公元前6000年伏羲族在祖地甘肃天水大地湾历法“开天”,伏羲支族在先仰韶-仰韶-龙山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东扩“辟地”,伏羲族历法和彩陶随之东传到东部三支玉器族。龙山末期(公元前2000年)黄帝族南下入主中原,征服伏羲族、东夷族、南蛮族,建立夏朝。  相似文献   

8.
《诗经》兴象诗是上古文化的诗歌形式。上古以泛自然为神。自然神主宰生死祸福,与上古人有各种神秘关系,成为上古人的图腾。在祭祀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以诗歌呼祷图腾以求福佑,成为社会风习。《诗经》图腾兴象诗有三类:祖灵图腾兴象诗、自然神图腾兴象诗、天帝图腾兴象诗。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的上古社会,就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态意识思想,这些生态意识涉及对待禽兽、草木、山泽等自然与自然界的生物。对应着丰富的生态意识思想,上古社会已经具有了维护生态的行政管理,并设置了相应的官职。这些官职除了进行日常的生态行政管理之外,还负责执行上古时代维护生态的法令规范。因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上古社会,古人即已注意到了人与自然以及动物同样享有仁爱的道德伦理,生态和谐的思想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10.
神话不是历史,却是历史的影子:神话不是哲学,却是哲学的萌芽;神话不是文学,却是文学的前身。上古神话是上古先民世界观的综合反映.同时又是上古先民社会生活的折光反映.而且其反映的方式与文学相通相似,因此,神话最具有文学的基质和特征。神话正是原始人充分发挥和运用想象的产物。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写道;“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诈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来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在此认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字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常常反映着它们初次出现之前业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而《说文解字》它不仅是文字符号集成,更是文化习俗世界的展示。它从饮食词汇的词义说解,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中原地区上古生活状态和先民饮食文化观念,是上古社会客观的佐证。综合许慎的点描钩稽,又可对上古饮食文化作更深层次的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学术》2007,(5)
该篇文章从语法功能方面对《周易》古经中的虚词"于"字作穷尽性考察,并分析了其在《周易》古经中的主要用法。从而我们可以窥测到上古时期虚词"于"字的语法功能和作用,也为我们研究上古时期的虚词提供了一些佐证。  相似文献   

13.
虢国墓地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其中仅有少数刻有铭文,其中有3件小臣玉器、2件王伯玉器、1件亚■玉器。本文通过对亚■玉器研究,尝试管窥殷商时期新族氏的署名特征,并进一步辅证“武王灭商,宗室分器”的历史记载。  相似文献   

14.
"亦"是上古汉语并列复句中较为常见的关联标记,"亦"的使用在上古汉语早、中、晚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列复句中"亦"在语义上主要表类同,语法上具有关联功能。其在上古汉语并列复句中的发展演变主要表现为:表义的抽象化与并列关系的明晰化、标记类型与句式的多样化以及"亦"的构式化。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崇玉文化传统,仅在环太平洋区看到持久性玉文化分布,而以东亚为突出代表.在史前期的东亚崇玉之风影响下,拜玉主义形成根深蒂目的大传统,几乎无可替代,在此基础上催生出有别于西方拜金主义的东亚文明,尤其是华夏文明.从玉石神话观的视角考察东亚玉器时代的兴衰始末,探究最初的用玉习俗背后的信仰及神话观念要素,并做出三时期的划分:第一期:玉器发生期,距今10000年-6000年,其特点是以所谓装饰性的小件玉器和实用工具为主体的玉器生产;第二期,玉器时代的鼎盛期,距今6000-4000年,其特征是玉工具、玉兵器和玉礼器的全面繁荣;第三期,玉器时代的终结期,此一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兴起相互重叠交叉,年代约为距今4000-3000年.从分期探讨中审视玉文化兴衰更替与文明发生及社会、国家凝聚的关系,可以揭示早期国家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的原型编码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五个平面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可以发现:第一人称代词字源有假借字、形声字、会意字、象形字;从声母上,可以把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分为两套:第一人称代词语义方面稍有区别;句法功能和称数不同;语用方面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说文》声训保存的文化史资料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训是一种与古代的社会背景、人们的思想观念关系非常密切的训诂方式,因而具有保存文化史资料的功能。百科全书式的《说文解字》含有大量的声训,为我们保存了丰富的文化史资料,尤以反映古代人们的生活礼俗、哲学思想、鬼神信仰和科技知识等方面的资料为甚,正确解读这些声训,对我们认识上古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爱玉、佩玉、藏玉自古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这里介绍几种鉴定真假玉器的方法: 一、真玉器温润光泽,半透明不透明的都有,玉器中夹有棉絮状或其它杂质,均属正常现象。假玉器给你第一个感觉就是没灵气,色泽干枯,灰暗呆板,有的内中还有气泡(出土古玉在色泽上另当别论)。 二、真玉器放在手里掂一掂,手感沉重。假玉器掂起来手感比较轻飘。  相似文献   

19.
许美芳 《阴山学刊》2009,22(3):46-49
礼制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先秦是中国礼制发展的奠基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史前时期是礼削的产生阶段,夏商时期礼制初步发展,到西周礼削进入成熟阶段。而玉器作为一种独特的礼制物质承载体,与礼制之间关系密切,不同的玉器及其组合可以体现出每个阶段礼制内容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通常将秦汉以降的中国古代社会称为"封建宗法社会",本文考察两汉、两宋的宗族状态,发现社会颇具宗法成分:政体是具有浓厚"家天下"因素的帝制,皇家宗族建设最完善;历朝政府"以孝治天下"政策和小宗法的实行,促使宗族民间化、大众化,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群体,然与上古的贵族宗族判然有别;宗法精神渗透到社会结构诸多领域,宗法专制性既是存在的,也在逐渐削弱之中.据此,本文认为,秦汉以降的社会是"变异型宗法社会",即上古宗法社会的制度及其观念,在秦汉以降的社会既有保持,又有变异,令宗族不再是上古的典型形态,社会不再是典型宗法社会,而是变异型的,并形成中国中古、近古社会异于其他国家的特质,即宗法性使得政府讲求仁政的治理理念,民间追求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