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国小说的起源上看,源自于民间神仙信仰的"幻化生成"使古代小说包含了"幻"的特质,后经佛教文化的浸染,其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和深化。"幻"如同一种文化因子,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中从未消失。从以神仙妖怪的传说幻境为主的普泛叙事,逐渐衍化为一种情节类型和文学结构手段,"幻"成为贯穿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叙事传统和审美形态。这种形态在经典的史传"信实"传统之外,一直本真地存在于中国古代小说中。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学鉴赏理论中的设身处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学鉴赏家常常以“倩女离魂”式的意念,将自己化身为作者,亲处作者所造之艺境,在对象化的过程中获得深切而丰富的审美体验。这种“设身处地”的类型,可以分为“设想自己为作者”、“设身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设身处于作品的情境之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冯阳 《社会科学研究》2006,1(5):188-192
《红楼梦》从人类的精神现象入手,给我们展现了众多人物深隐精微的情感空间,形成了梦、幻、痴、迷、觉、误六大系统。它们灵动自然、绚丽纷呈,在艺术想象的世界里蕴涵着精神现象的自然规律,从而在结构上、叙述上、人物塑造上给小说创作提供了新视角,于中国小说史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从神话传说看作者的创作心理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但它却嵌镶在一个神话故事的框架中.虽然神话的分量不很多,却是完整的、贯彻始终的结构.即从补天被遗的石头故事开始,经过人世的一番磨砺,最后"石归山下",以结全部《石头记》. 作者把在现实生活中所亲见亲历的事敷衍而成小说,而他的写作主张又是"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的,为什么偏又引进了一些他自己也认为是荒唐无稽的仙幻的内容和情节呢?实在令人思索.  相似文献   

5.
叙事学研究     
主持人语"隐含作者"是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1961)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在该书中,布思把"隐含作者"界定为以隐含的方式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的"第二  相似文献   

6.
"死亡剧情"这种文学现象是深植于作者内心对于生命、生存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它是作者驱除生命苦难和死亡本身的一种方式."死亡剧情"对于读者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悲剧感染力使其拥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而经久不衰.但是"死亡剧情"并非只是单纯的作者与读者之间表面人为力量互动的产物,作品中仿佛隐含一条暗线,人物受社会集体潜意识中的"死亡本能"影响--人物在故事中自身有一种天然的意愿,贯穿于情节发展的始终,一种本能的不可逆转的力量,一种要消灭生命的势力,以毁灭生命而重返于无机形态为目的,在心中暗暗期盼自己和别人的死亡到来.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前后兴起的社会改造思潮中,傅斯年另辟蹊径,提出中国有"群众"而无"社会",社会改造的关键在"无中生有地造社会","造有组织的社会"。傅氏的"造社会"论揭示晚清以来国人对于现代"社会"的观念认识并不清晰,社团实践亦存在根本缺陷,"造社会"可谓正本清源。五四前后亦有不少人从组织的角度探讨社会改造的途径,但如傅斯年那样注重个性与社会责任心统一,注重理想类型的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并不多见。在五四后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应有的社会改造、社会建设事业被社会革命所压倒,一度中断。故五四之际傅斯年的"造社会"论依然可以成为我们今日讨论社会建设问题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百年孤独》的叙事过程蕴含着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神话叙事在文化维度赋予作品神秘而浪漫的美学特质;民族志叙事在历史维度赋予作品目的一致、清楚的民族意识和种族历史感;自传叙事则在现实生活层面为拉丁美洲民族觉醒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三种叙事策略的运用打通了神话、历史和现实这个三维空间沟通的渠道,使读者获得了一种亦幻亦真的阅读体验。在这个三维立体的叙事空间里,神话叙事、民族志叙事和自传叙事互相建构和解构,并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互文性"特征,最终,文化的力量使作者在这个多维叙事空间完成了对拉美民族"身份重塑"和"认祖归宗"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在1940年代以政治批评为主体的作家批评氛围里,执着于探寻艺术之美的唐浞,以“人”为主题兼及现实关怀的批评实践和形象诗化的抒情性言说,实践着自己作家批评的幻关追求。显然,正是用这种深情歌吟自己美学追求的批评文字,唐浞在把握时代与艺术的跳动脉搏中,为1940年代的作家论舞台留下了一位幻美诗人绚烂而璀璨的探索足迹。  相似文献   

10.
刘水平 《学术研究》2007,(9):125-128
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促成了后现代文化消费主体的形成,各种媒介文化形式的竞争使过去那种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化生产模式让位于以"受众"为中心的文化生产模式。受众成了当今文化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同时,在现代性话语的论争当中,被动的受众观逐步让位于主动的受众观。而当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新的文化传播模式则直接导致了旧受众的解体和新主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6):11-18
《庄子》一书中有不少与相术相法有关的内容,它们体现了作者对世上流传的相术以及观人相物方法的一些精深而独到的认识。《庄子》对世间相术有肯定、吸纳和借鉴的一面,也有否定、超越和提升的一面,其相术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援"道"入"相":以"道"观照世间相术,并主张以"道"观人,以"道"相物。《庄子》的相术思想不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全书的学说核心,其表现形式也对全书有增光添色之功。  相似文献   

12.
致幻药物与萨满通神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淑云 《西域研究》2006,24(3):71-77
在祭祀仪式上,萨满有时使用某些致幻药物以获得与神相见、与神合一的体验。致幻药物的使用和效果均兼具个体性和社会性。本文从致幻药物的发现和在萨满仪式上的使用及其效应等方面,论述了致幻药物的使用对萨满通神体验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谭处端继承了王重阳"全真而仙"的思想,以人的真性为成仙的根据,彻底抛弃了肉体成仙的观念。他又把修性归结为修心,提出成仙必须明心见性、自我觉悟。人之所以不能成仙,在于人有无明,有贪、嗔、痴三毒蘖,被它们蒙蔽了真心和真性,所以人要想成仙,必须破除无明、三毒。这种思想显然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也合乎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韩非子的著作中,作者对"忠"、"贤"、"仁"等词的使用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矛盾现象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并非文献本身的原因,而是由于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旧字注入了新的含义,从而使同一个词包含着不同时代的内容.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再造新字的确不易.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愈加丰富多彩,精神成果不断增多,怎样在文字上有所体现,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更是如此.除了另造新字,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在旧字中注入新的含义,以满足时代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了同一个词包含着不同时代内容的情况.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是宗法封建制向集权官僚制转变的过程在思想上的真实反映,是历史的矛盾或矛盾的历史在文字上的寄居和复活.  相似文献   

15.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这是空空道人听说《石头记》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后为该书题的一绝,脂砚斋认为这是《红楼梦》的“第一首标题诗》,我以为这也是理解曹雪芹小说创作思想的一把钥匙。这首短短的小诗,浓缩了曹雪芹对“情”与“梦”、“真”与“幻”,“味’与“新”辩证关系的认识,涉及小说创作发生论,艺术真实论,审美功能论等重要理论问题,我们的讨论可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6.
据《前汉书》,元狩元年十一月,淮南王安、衡山王赐谋反被诛,党与死者数万人。汉武帝下诏:“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流货赂、两国接壤,怵于邪说而造篡弑……”。(武帝纪)可见这是一桩非常严重的历史事件。历来的史家都无异辞。关于淮南王刘安,有些思想史的作者认为刘安所总编的《淮南子》一书,有些章节,措辞激烈,讥讽汉武帝,这是招祸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作者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生活的环境以及作者的情趣、意向,这是文学创作的规律之一,是谁都不可否定的。然而,近年来国内文学创作中却出现了些偏离文学创作规律的现象。而我省作者何发昌并没有被这些现象所迷惑,在他的短篇小说集《绿橄榄》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位近年来活跃在云南武警部队的作者,对边地生活深刻的体验。作者的小说集在造境造事时,目光较为深刻,把边地独特的环境,芸芸众生的心理动态,凡人琐事,以一种清鲜的文字跃然纸上,因而具有了生命力。 《绿橄榄》集中的人物有少数民族干部、战士及边地的老百姓,边地的风流奇人。这些人物有的是作者的战友,有的是作者的生长地彝族,拉祜族聚居的哀牢山区的朋友、邻居。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把他们搬上纸上的时候,始终没有忘记这些人是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云南的边远地区。在这个地区有漫长的国境线,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有特别且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复杂和带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等等。但,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局部状况的摹写上,而是把笔端伸向了生活的深刻之处,真切、自然、和谐地把边地的人和事溶到了艺术的天地里,挖掘出边地固有的特色。这种注重写边地的人,写人与自然环境的特定关系的创作态度,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的,它把作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现实、文化上的多种原因,以中国历史为舞台背景、以中国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当代日本文学中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半个多世纪来先后出现了五代作家,形成了显著的梯队结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在取材上偏重于中国古代史而相对忽略近现代史,总体倾向是褒扬中国历史文化,在审美形态上有尊重历史与疏离历史、求真实与求幻美两种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深有感慨地写了一首五言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确,一部《红楼梦》,谁解其中味?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自从《红楼梦》这部巨著于十八世纪中叶问世以后,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映。人民群众喜好它,展转传抄;封建统治者惧怕它,严加禁止。二百年来,地主资产阶级的文人学者不断  相似文献   

20.
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