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的长达30余年的歙砚艺术生涯中.两方“国礼歙砚”的创作经历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1997年。我创作的歙砚《黄山胜迹印痕砚》,被选作李鹏总理赠送给日本明仁天皇的国礼:2004年,我创作的另一方歙砚《中国龙砚》,又被选作胡锦涛主席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国礼。从而创造出“两件国礼歙砚,出自同一位砚雕家之手”的奇迹,使我有幸成为“中国第一国礼砚雕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安徽日报》、《今日安徽》等诸多报刊宣传,并入选《江准时报》的“政协委员风采录”。  相似文献   

2.
锺兴永 《云梦学刊》2011,32(6):120-120
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除著述等身外,嗜书如蠹,兼爱砚石和笔筒。他经年累月,已收藏有各种砚台400余方,笔筒12.0多个。2011年8月,何光岳藏品丛书之二:《何光岳砚谱》与《何光岳笔筒谱》问世,该书收录了何光岳所藏明代紫砂砚、歙砚、瓷砚10方;清代端砚、歙砚、龙云砚、菊花砚、瓷砚88方,余为民国以来的名砚。该书收录的笔筒也多系明清以来的藏品。  相似文献   

3.
据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婺源县令唐积《婺源砚图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者。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砚,由是天下始传。”目前歙砚出土没有早于唐代的,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4.
歙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享誉于世,久盛不衰,除了它优良的石质以外,还与它精湛的雕刻工艺有关,那巧妙的构图和精细的雕琢,极大地增强了歙砚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石头上的中国书画”,历代砚雕大师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歙砚简说     
杨震同志现任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在我市政界有“儒将”之称,早前曾担任歙砚厂厂长,对歙砚夙有研究。这篇《歙砚简说》,对歙砚的发展、艺术风格及石质石品等,均有界说,颇具学术权威性,特推荐给读者一读。  相似文献   

6.
砚台,根据所用原料不同分为石砚、瓦砚、陶砚、砖砚、玉砚,橡皮砚等。石砚以广东的“端砚”和安徽的“歙砚”最为著名,然而古邺城历史悠久的铜雀瓦砚亦实属稀世之品。邺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邺城建都。邺城铜雀瓦砚正是邺城朝代更迭,建筑物时修时毁,得以流芳后世的产物。王安石有诗称道:“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  相似文献   

7.
端砚产于今广东肇庆东南的斧柯山西麓岭羊峡端溪,唐时属端州,故名。端砚历史悠久,石质优良,形状雅致,雕刻精美,以其特有的石质与工艺,成为四大名砚(端砚、歙砚、临洮砚、澄砚)之首,唐代诗人李贺和刘禹锡誉之为"端州石工巧如神"和"端州石砚人间重",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与石质有关外,更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从唐代开始就闻名于世,到现在已1350多年历史.何谓端砚?根据1981年的《辞源》修订本(北京版)“端砚”条的注释是“以广东德庆端溪产石所制之砚,自唐以来,即为人重,唐刘禹锡《刘梦得集》四《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中已有‘端州石砚人间重’之句,李贺《歌诗编》三《杨生青花石砚歌》有‘端州石工巧如神’之句.入宋名益盛,鉴别之法,亦渐以精密”.  相似文献   

9.
刘子石 《徽州社会科学》2000,(1):61-64,F003
中国砚台的颜色很多,产地也极复杂。通常分红、黑二类。红的人统称“端砚”。黑的人统称“歙砚”。实际不是红的都产于广东古端州,而黑的都产于安徽古歙州。由于产地或坑的不同,红的颜色上有紫红、深红、浅红、灰红等;黑的有纯黑、青黑、青绿、灰黑、灰色等。此外,还有绿、黄、白及一些杂色石砚,搜集齐了可谓五彩纷呈,令人眼花。  相似文献   

10.
在宋代文化史上,欧阳修是一位儒学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及文坛领袖。他虽然不以书法创作著称,但对书法也多有论述。他的书法理论著作有《集古录跋尾》十卷、《试笔》、《笔说》、《砚谱》、《试笔诗》、《学书诗》等。其中,《集古录》是一部金石资料汇编,所收碑刻,...  相似文献   

11.
征稿启事     
《徽州社会科学》2006,(1):24-24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再度靓丽展示.吸引世人目光。近日徽州文化的非物态文化遗存徽州胡开文墨制作工艺、歙砚制作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州日连戏、徽州三雕、徽剧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我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19个)项目的1/3。徽州珠算文化、徽墨、歙砚,万安罗盘还将赴京参加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展。  相似文献   

12.
《幽闺记》的评点者为凌初《幽闺记》批语中录有沈氏论评十条 ,皆以“词隐生曰”注明 ,但其他批语的作者为谁 ,在批语及凌延喜跋中均未提及。《王立承题记》曰 :“是书虽延喜所编刻 ,然评语实多出于初成之手。原跋谓家仲父得之词隐生抄本 ,而末折尾曲‘中郎兔颖端溪砚 ,阙处完成断处连 ,从此人家尽可搬’。《琵琶记·凡例》谓非君美之旧。此本虽未删削 ,但仍存初成语于其上 ,是其证也。”按 :“郎”字当为“山”之误。查凌初《琵琶记·凡例》 ,有如下之言 :“今世所行古曲 ,皆受改窜之冤。观《拜月亭》末折云 :‘中山兔颖端溪砚 ,断处完…  相似文献   

13.
写作缘起自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以来,曹雪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的说法已基本成为定论。然而这种雪芹独创《红楼梦》的说法很难解释书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所以七十余年间,不断遇到其他说法的怀疑与否定乃至挑战与抨击。这些说法若以提出的时序排列则为:第二种,曹雪芹主创脂砚需参与说。提出此说的代表人物是“新红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俞平伯。早在1921年,俞平伯就说:“我想我们不必全然肯定其作者除了雪芹外没有别人”①。到了1964年,俞平伯又说:“我从来不信《红楼梦咄于集体创作,因为不可能同时有好几个曹雪…  相似文献   

14.
《全清词·顺康卷》失收词集补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砚卢诗》一卷,朱之俊撰。之俊,字擢秀,号砚庐,山西汾阳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国子监司业,入清官侍读,后辞官归家。此集卷末收《卜算子》词二首。今存康熙三十七年(1698)汾阳朱氏刻本,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十六册。《击铁集》十卷,薛敬孟撰。敬孟,字子熙,号勉庵,福建福州人。生于天启年间,入清绝意仕进,设帐躬耕以自养。此集卷十收词九十四首。今存康熙刻本,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二十册。《南诗稿》二十四卷,潘高撰。高,字孟升,号鹤江,江苏金坛人。生于天启四年(1624),约卒于康熙十七年(1678)。诸生,受知于钱谦…  相似文献   

15.
陈永正 《学术研究》2002,(3):128-128
王国维《杂感》诗:“侧身天地苦拘挛,姑射神人未可攀。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驰怀敷水条山里,托意开元武德间。终古诗人太无赖,苦求乐土向尘寰。” 钱钟书《谈艺录》第三则“王静安诗”云: “‘敷水条山’四字,亦疑节取放翁《东篱》诗: ‘每因清梦游敷水,自觉前身隐华山’,以平仄故,易‘华山’为‘条山’。然‘敷水华山’乃成语,唐于邺《题华山麻阳处士所居》即云:‘冰破听敷水,雪晴看华山。’”又,〔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引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下之说,谓华山之“华”,不当为去声。又云:“《水经注》卷十…  相似文献   

16.
已往诸多“红学”流派为人垢病之处,“索引派”在于附会穿凿,“考据派”在于有人转“红学”为“曹学”。本文试图从书中正文和脂批来探讨《红楼梦》之“拟书底里”。《红楼梦》(庚辰本,后不注)第21回的回前总批中,有一首引人注目的诗: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批语中指出,此诗“诗意骇警”,“诗句警拔”,为众多题《红楼梦》诗中的“绝调”,并指出题诗者“深知拟书底里”。这个“拟书底里”是什么?“考据派”和“索…  相似文献   

17.
1、现代砚雕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砚石的有效保护,合理、有序、健康的开采,以便解决砚雕持续发展中的“短材”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歙砚的鉴赏     
欣赏砚的品位、名贵或优劣,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对砚的评价也不尽相同,从客观上看,共同的标准宜具备两个价值、三个要素。 两个价值通常指的是“物质价值”和“非物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这年月,似乎你要写小说怎么写都可以,就是别讲故事。越没故事越好。因为小说不等于故事,小说要超越故事,所以越没有故事的小说便是好小说,故事变成了小说的冤家对头,故事就是“旧”。不管这种推理通与不通,反正不少的新派理论家都这样看。有没有故事便这样成了一把尺。平易似乎不太懂得这一点,他写的小说总是要有一个故事。而且大多是些平常而又平常的故事。他的成名作《巨砚》就是写一个古董商人与巨砚的女物主之间的讨价还价的故事。继而,《断墨》又是一段关于断墨的欲断人肠的故事。他的唯一的一部中篇小  相似文献   

20.
日本藏砚家虽深嗜端。歙古砚与大西洞精品,然寓月所及,终有片面之嫌。相浦紫瑞氏,可称日本鉴砚名家,所著《端溪研——历史·特质·余话》一书,释微尘青花与马尾纹,均属不安。五十二页附载之图片,以微小黑色斑点为微尘青花,实为子母青花之误,非微尘也。微尘青花,至细至微,入水乃见,审视之如缁尘之于明镜者。而此图青花,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