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简泽 《统计研究》2005,7(11):73-6
一、引言最近,一些学者利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技术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他们发现,技术冲击能够解释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这意味着来自其他方面的冲击,比如需求冲击,对于我国经济波动的解释力有限(卜永翔和勒炎,2002;陈昆亭,龚六堂和邹恒甫2004;黄赜琳,2005)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波动的系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腊生  刘妍 《统计研究》2001,18(2):12-19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开始研究中国的经济波动问题,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了许多突破和进展。然而,从系统的观点和角度分析我国经济波动还较为鲜见。宏观经济作为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它的运行特征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政治、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任何一个经济现象的出现,都不是某单一经济变量变化一确定量的必然结果,它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客观表现。系统分析方法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有效工具。从系统的观点看,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或经济变量的取值,无非是由两大因素决定的,一是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变量的联系,即所谓的经济规律;另一则是由经济系统外部输入,且通过系统内传导的外在冲击。本文试图利用这一思路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及政策冲击效应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吕光明 《统计研究》2009,26(7):20-26
 本文首先利用经全国经济普查信息修正后的季度数据推算得到1992年第1季度到2008年第3季度的实际GDP和GDP减缩指数,然后借鉴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的方法构建二元SVAR模型,对驱动中国经济波动的供求冲击进行甄别分析。结果发现:①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2/3以上的产出波动可以归因于供给冲击的影响;②对于价格波动,短期内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贡献几乎相当,而长期内需求冲击能够解释70%左右;③总的来说,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在中国经济波动中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性。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宏观操作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下经济实证研究:1979-1997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地下经济 :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  地下经济在西方国家又称“隐形经济”、“黑色经济”或“缝隙经济”。地下经济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副产品早就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然而 ,直到本世纪中叶 ,西方经济学者才开始注意和研究地下经济问题。这是因为在六、七十年代 ,面对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衰退、失业剧增与高通货膨胀交织共存的“滞胀”现实 ,西方主流学派的经济理论显得苍白无力、无所适从 ,陷入所谓“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经济学者试图从新的角度———地下经济的角度———来寻找解释上述经济现象的依据 ,…  相似文献   

5.
肖卫国  袁威 《统计研究》2011,28(1):54-58
 货币需求分析对于货币政策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STR模型对1996-2008年期间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非线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确实存在非线性特征,进而反映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非对称性以及中国“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当价格和实际国民收入作为货币当局控制变量时,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存在4个季度的产出时滞和4个季度的价格时滞。  相似文献   

6.
 萨金特和西姆斯因其重塑和发展了现代实证宏观经济学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70年代开始,基于凯恩斯宏观经济大型模型的传统实证方法不再稳定,在评价以预期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动态模型时无法识别和分析外在冲击。而萨金特和西姆斯分别提出的现代结构宏观计量经济学和向量自回归(VAR),改变了宏观经济学发展方向,构成宏观经济实证研究的核心内容,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机构方法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研究:1993-2008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光明 《统计研究》2011,28(12):22-28
 劳动收入份额的准确测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从定义和数据两个方面剖析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问题,分析了其对测算结果准确性的影响。然后总结归纳了现有的基于测算问题的修正方法,并进行必要的方法评析。最后,借助于城镇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与人口数据估算中国的OSPUE。在此基础上,利用资金流量表数据对1993-2008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合理的估算与必要的修正,并进行相应的变动分析与国际比较。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户借贷需求影响因素及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学文  张帅 《统计研究》2009,26(11):82-86
 本文以全国12个省市农户借贷需求的问卷调查为样本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计量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借贷需求的主要因子是农户纯收入、借款利率、借款期限以及农户家所在地与金融机构的距离。进一步的,从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层次两个角度,分别建立了农户借贷需求的计量模型,进行差异化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1980─1992年行业部门总产出、要素投入、增加值价格指数的核算赵彦云,黄国华,范文正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求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各个方面进行系统一致的价格指数核算,以便为通货膨胀过程分析服务,也为其他经济分析处理统计数据和编制可比的时间序列数...  相似文献   

10.
程继术 《统计研究》1993,10(6):42-45
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季度、一年等)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增长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问题,如何实现持续、稳定、协调的增长,寻求最快的经济增长途径,以达到最显著的经济发展,是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增加,还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  相似文献   

1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选择中国1998—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深入挖掘纵向财政失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纵向财政失衡对经济波动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随着时间推移,纵向财政失衡对经济波动的直接影响相对减弱;(2)纵向财政失衡通过投资波动作用于经济波动,且纵向财政失衡程度越高,引起的投资波动越大,经济波动越剧烈;(3)土地财政强化了纵向财政失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并且这种强化作用表现出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陈太明 《统计研究》2013,30(1):44-52
 本文基于中国1952-2007年时序数据定量研究经济增速放缓的福利损失和经济波动的福利损失,并侧重考察两种福利损失的大小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前后的阶段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总体而言,还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波动的福利损失并不必然远小于经济增速放缓的福利损失,在相关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内,经济波动的福利损失大于经济增速放缓的福利损失是相当普遍的情形。因此,中国政府部门在重视长期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草率否定短期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中国统计业务流程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萍 《统计研究》2013,30(3):18-24
 规范的统计业务流程是保证统计数据生产标准化,提高生产过程的透明度,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本保障。通用统计业务流程模型是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经过多年研究,为统计机构提供一个标准专业术语的协议基础,是描述和定义生产官方统计数据的业务流程。中国企业一套表改革的核心是重构统计业务流程,通过建立企业一套表工作业务流程提高了统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本文通过评价企业一套表工作业务流程,在与国际通用统计业务流程模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研究提出建立中国统计业务流程的构想,为提高中国统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我国经济呈稳定运行格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涨幅较低。固定投资增长率先升后降,金融运行状况稳步攀升。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外部失衡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比较研究:1978-2008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鹏  王倩 《统计研究》2009,26(11):69-74
 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运行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当前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之一。本文以统计资料为依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三个方面,研究和比较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阐述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结论。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对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各方面因素,确定货币需求函数,探究我国现阶段国情下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对于指导、推测中国金融改革中货币政策的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中国货币需求为研究对象,运用现有的货币需求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考虑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对我国的货币需求模型的影响,探讨分析我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建立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并得出简单的结论,旨在为中国的货币需求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