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写的前提首先要有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绝非始于殷商甲骨文,最初产生的文字恐怕比八千多年前的贾湖契刻还要早,"史"就是参与创制文字者之一。国家建立后,"史"转化为史官,国家成文的书写基本由史官来完成。《尚书》是中国早期史官书写的成文,也是中国早期的儒学元典之一,它含有《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书相比较,《周书》不仅篇幅多内容丰富,而且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书写模式和相当高的书写技巧,表现出鲜明的儒学意识与相对稳定的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审美风范,对后世成文的书写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正>为隆重庆祝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坚定文化自信,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导,联合有关单位举办"大美甲骨文"国际书法大赛。现将征稿与大赛相关事宜公告如下:一、指导与举办单位:指导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单位: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华夏文化促进会中国书法研究院安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甲骨文艺术研究院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甲骨文书法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人民艺术创作院  相似文献   

3.
文字书写转为审美对象,在于两种观物立场的转换:摒弃功利或认知的立场,不将其视为实用技能或认知符号,而以无功利的心态看待文字书写本身.此时,文字书写便摆脱了现象身份,仿佛物自身般,进入审美视域.此种无功利心态是普遍的,在古希腊罗马传统中也看得到,但并未发展出书法.在汉文明独有道之周遍性思想的观照下,才使书写从平凡小技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书法.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是我国现在所见到的最古的成系统的文字。用它书写的殷商甲骨刻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是成体系的上古汉语的记录。系统地研究甲骨文字和殷商刻辞,对探讨古汉字和古汉语的发展、变化无疑是有益的。 为了能够全面而又深入地从总体上以及从各个部分认识甲骨文和殷商刻辞的一般状况和特异之处,有必要先将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成体系的现象加以探索、观察、比较,进行一些必要的归纳、总结。甲骨文动词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古代竹木简上的文字,过去多数人认为是刀刻的,但是,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实物来看,竹木简上的文字都是书写的,并未见有刀刻的。 在殷商时代,甲骨文是用刀刻的,但有的甲骨上面,则有先写后刻的痕迹。1977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字,也是用刀刻的。甲骨文为何用刀刻?这可能与龟甲兽骨材料坚硬,书写不能经久有关。  相似文献   

6.
德治思想萌芽于殷商时期,关于"德"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盘庚》篇,其义为"直".周革殷命,周初统治者自觉摒弃殷人迷信天命的政治观念,致力于"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为主要内容的德治建设,大大丰富了德治的内容,并将德治思想与政治统治紧密相连.对于周初统治者在德治建设方面的诸多努力,《尚书》中有详细记载.周初统治者的德治主张是对当时社会变革诉求的积极反应,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关注现实、注重伦理道德的政治传统,并由此揭开中国政治"德政文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刻帖,其功能是专门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的复制品,大多是摹刻前代名人的法书,以书法优劣为选择标准,以简札、诗文为大宗,书法精者,片楮只字皆收,很少顾及文字内容,故内容庞杂,形式不一。专门作为研习书法用的刻帖,究竟起于何时。尚无定论,现所见可信的最早刻帖是北宋三年所刻的《淳化阁帖》,它也是我国最著名的刻帖。明清时期,徽商富甲天下,  相似文献   

8.
王彦章 《船山学刊》2007,63(1):104-105
中国书法作为艺术品,是由于中国古代“诗性思维”决定的书写模式与中国古代思维结构与心理结构相契合的结果。书如其人、字如其人,表明书法是作为人生境界的一种修炼途径被历代书法文人所传承的。因此,作为个体修炼最高境界的虚静,便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这三种意义互有关联但各有分别。就文字的形体讲,只須分为正草二体。就书写的字体讲,一般又分为正草隶篆四体,或真行草隶篆五体。就书法家的字体讲,那是指各家书法的风格,可以分得很多,最流行的如颜体、柳体、欧体、赵体之类便是。由于有分别,所以要说明我们所讲的是文字的形体;由于有关联,所以我们又可以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不过,所谓“书法”,是指实用性的书写说的,并不完全指艺术性的法书,所以文字的形体可以和书写的字体有关系;而和书法家的字体就不生干涉。因此,所谓演变,也即是由篆而隶,由隶而楷这些字体演变的过程,而不是指书法家法书的渊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念珍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66-168
华夏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祭祀行为可谓源远流长,由祭祀活动产生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内容之一.古代祭祀活动不仅对中国法的起源,而且对中国法的精神及原则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与天然气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就东西方古代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资料作比较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与天然气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哪个地区或国家的人民首先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呢?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所得资料,没有提供确实可靠的依据。根据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就其大范围来说,是在古代东方。  相似文献   

12.
白雪 《理论界》2011,(11):90-92
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想家德里达认为西方文化中存在着"语音中心主义"的传统。以他的理论为镜子,可以反观出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些特点。和"语音中心主义"相比,中国文化表现出"书写中心主义"的倾向,它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勾线中对书法用笔的追求,中国古代画论中术语的使用,丹青到水墨的变化过程,诗书画印传统的形成等等。这些使得中国画表现出强烈的"书写意识",体现出中国画的独特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因素主要有:文字作为一种政治实用工具,从而使书法艺术得以产生;文人参与书法创新,使这一艺术得以升华;帝王崇尚书法,对这一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法教育制度的建立,使这一艺术规范并呈“多元”模式;书法理论的形成,使这一艺术实现了“理性———实践———理性”的螺旋式前进。  相似文献   

14.
研究书法史,离不开对汉字书写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纵观书法史,书法文字的书写形式由大篆,而小篆,而隶,而苹,而楷,而行……一种新字体的出现不是一时一人之功,史书上记载的每一次字体变革实际上都是一次重大的文字整理,特殊人物对文字的整理加速了新字体的成熟与应用.从几次重大文字整理发现,文字书写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复趋向简易,由形象趋向抽象.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巡守之礼在商代已经存在,甲骨文里的.省"和"(彳省)"即是具有巡守意义的文字.商代巡守既有传统的军事性质,也包括有国家行政管理等内容,性质出现了初步变化.商代的巡守有一定程序和礼仪,也有自己的特点,对后世巡守之礼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曾用"忧患意识"来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诉之于文字,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感时忧国的优良传统。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的关注焦点常在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即使是着笔于身边熟悉的人事,也往往言近旨远,寄寓遥深。地域书写即是典型的题材之一。自鲁迅开启的地域书写传统,从一开始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方面,知识分子通过地域书写构筑着关于国家民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私学创立之初的孔、墨二子尤其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教育的历程。孔子把传统的"六艺"教育扩充转化为"六经"教育,形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深刻影响并规约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路向。墨子主张教育内容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把教育视为治国的三大措施之一,其教育实践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活动的发展。孔墨对教育内容的创新,使智育与德育合为一体,而以德育为主导,德智一体从此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乡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体现了人类普遍的“集体无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家乡、乡愁的描绘,具有久远的传统,留下了丰富的文字书写记录.对于乡愁的书写,古人常常立足于家国忧患的视野,出于一种自觉的表达.这就使得“乡愁”与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归宿问题关联起来,具有了“精神还乡”的纵深内蕴,成为古代文人精神建构途径之一.经由个体对于家园、家乡、国家的情感的艺术化表达,中国古代的乡愁书写不仅仅限于个体的抒怀,同时也具有了群体性的特征和追寻族群生存意义的哲学高度,体现了丰富的精神内蕴与人文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资源的宝库.  相似文献   

19.
依据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本文认为女娲信仰源自古冀州,20世纪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女娲崇拜痕迹;炼石补天是五千多年前的一次重大祭祀活动,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即是此次祭祀留下的遗迹;"红山女神"像即是女娲塑像.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陪都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个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陪都现象。陪都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但是比较正规的陪都始于西周。周武王建立了以镐为京的地域辽阔的大帝国,为了统治辽阔的东方,兴建东都成周洛邑,这是中国陪都制度之始。直至清代,陪都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种意义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