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都离不开一个“怕”字。当官的自然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官有所畏”。“官有所畏”,实际上是一种忧惠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气,越是权高位重,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  相似文献   

2.
敬畏,大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无敬畏,二是敬畏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普罗大众,敬天敬地敬父母,畏道畏法畏自然.但现在有些人,的确"心有所畏",也"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却畏神明不畏法度,敬权贵不敬规则.错了对象,迷失了方向,也就走人了歧路.  相似文献   

3.
"隐权力"是一种非正式权力,主要依赖私人关系网络的维持,完全不受正式权力结构和制度程序的约束。领导秘书通过与领导干部形成特殊的工作依附关系和人际互动关系,而拥有了从领导干部那里延伸下来的间接作用于公权力的隐性权力。作为一名本身不是"官"的领导秘书,要应对"隐权力",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要有所"畏",唱好公道正派的"红脸"。"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作为领导秘书,只有心中有所畏,才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居安思危,时刻恪守公道正派的职业道德,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一是畏权。领导秘书本身没有权力,却因是领导"身边人",间接地靠近公权力而拥有了一定的"隐权力"。作为领导秘书,要站好角度、摆正  相似文献   

4.
<元史>载:元代英宗时,拜住官拜中书左丞相.在一次谈话中,拜住对英宗说:"臣有所畏者三:畏辱祖宗;畏天下事大,识见有所未尽;畏年少不克负荷,无以上报圣恩耳."拜住拜相后兢兢业业,虚怀若谷,"尊礼老臣",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一些基层干部比较普遍地存在"懒"和"霸"的不良习气,需要在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中加以涤除。"懒",就是懒政、怠政。在当前反腐高压下,基层干部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的情况相当普遍。不敢干,表现为畏险畏难,怕担责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甘当懒官、庸官、"太平官";不会干,表现为安于现状,疏于学习,知识老化,能力恐慌;不愿干,就是当升迁无望时,得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官有所畏”总是备受人们推崇。古人为官有“五畏”:一畏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及其真;二畏政事苟且,且官人不任其责;三畏经费不足,而生财不得其道;四畏人才废缺,而教善不得其方;五畏刑赏失中,而心中不知所向。就连至高无上的“真龙天子”也有惧怕的时候。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中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鹞鹰因窒息而死。虽眼见爱鸟死去,唐太宗对魏征却敢怒不敢言。这概因他深知:“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元帅戎马一生,总是…  相似文献   

7.
李林甫跑官     
跑官现象古已有之,并且绵延不绝.为升官而跑,不免"暗里来,暗里去",鬼鬼祟祟;以跑而得官,因暗淡了一颗丹心,就免不了一些"暗送秋波"之事.一个"暗"字,常令人联想到一个"奸"字.的确,跑官之弊在于"奸".史实亦多有证明.  相似文献   

8.
饭是一口一口吃的,钢是一炉一炉炼的.大大小小的贪官,也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走上不归路的.看一个如此,看两个如此,看三个还是如此. 第一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当官之初,多怕别人笑话自己"老土".因此便处处留心,看别的官打领带,他也打领带;看别的官穿西服,他也穿西服;看别的官以车代步,他也以车代步.再后来,有了机会外出考察,有了机会与大款接触,心理就更失去平衡,越比越觉"吃亏",越比越感"不足".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曾召开两次重要会议,均提及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与过去10多年"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有所改变,"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余明阳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2%的"富二代"不愿意接班,而是像国内大学生一样热衷于考公务员,他们的理想是"当官"。其实,"英雄莫问出身"。人们对富人子弟热衷做官,实在不必过于敏感,只要他们想做"好官",并且有能力做"好官",我们又何妨给予理解和支持呢?但我们还是得追问下"不差钱"的"煤二代"热衷做官的背  相似文献   

11.
正敢于讲真话,勇于说公道话,是领导干部的党性操守,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真话是一个领导干部真理在身、正义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气的重要体现。讲真话,说公道话,既是品德修养的折射,也是党性原则的诠释。讲真话,说公道话,不是什么难事,就是对则说对,错则说错,不文过饰非,不颠倒是非。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敢讲真话,说公道话,主要是"怕"字当头"不敢说",怕得罪领导给"小鞋穿",铸成无谓流血的  相似文献   

12.
田建伟 《领导科学》2012,(23):58-59
近年来,媒体经常有买官被骗事件的新闻报道,被骗者的遭遇大多如出一辙:本欲借"官托"之力"平步青云",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官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严重干扰正常的干部选任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党的形象.因此,研究"官托"的生成机理,铲除"官托"的滋生土壤,是新时期匡正用人风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官托"的表现及特点 1."官托"的类型和表现.一是从角色主体看,有领导托和群众托之分.领导托是指"官托"利用与有实权的领导的特殊关系,以领导的代理人角色出现,与请托人进行交易,角色主体是领导.群众托是指一些或为情、或为势、或为利所驱使的人明明知道被考察的干部德才一般、政绩平平、群众公论不佳,但在组织考察中只说好、不说差,角色主体是群众.二是从自身动机看,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之分.主动型"官托"有的是利用与领导的亲属、同学、老乡、战友、同事等特殊关系,主动充当领导的代言人和请托人的说客;有的则是挖空心思、千方百计与领导拉关系、套近乎,成为领导的"朋友",进而成为"官托".被动型"官托"则是因为请托人是领导、朋友、亲戚,或者有求于人,碍于面子,被动成为"官托"角色.三是从办事手段看,有贿赂型和权势型之分.  相似文献   

13.
舒心海 《领导科学》2002,(12):22-23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无论是春秋时期孔圣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汉代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还是元代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都说明了官之显赫、官之荣耀,以至于无数人才为"五斗米"而折腰,争官跑官买官要官,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沉浮故事.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报,一则新闻令人惊讶:在沈阳,"跑官"、"要官"之风居然刮进了一些小学,许多学生家长通过各种方式,请求老师为孩子安排个"一官半职",致使有些老师不得不挖空心思,在常设的班长、学习委员等班干部之外,增设了名目繁多的"官衔",如管水的"水官"、管养花的"花官"、管桌布的"桌布官"等.  相似文献   

15.
鼓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它的产生及其发展,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之后,不仅以其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形式延伸和丰富了人们的历史,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抒发着人们的内心情感,而且已成为人民群众节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活动形式。"鼓"字,三千年前殷墟甲文即有载录,其字形有一个产生和演变发展的过程",壴"字是稍早期的字",鼔"字是稍后的字,最后  相似文献   

16.
裙带是女子衣服的配饰,不是主要的衣着,但是附于裙裳之上仍然有着重要作用,既实用又美观,所以人们便用裙带来喻指女子的亲属,这些亲属因为女子的姻亲关系获得一定的好处.根据宋代赵升的考证,宋代专门有一类人通过做亲王的女婿获得一定的官职,民间戏称之为"裙带头官".其实,不仅仅是"裙带头官",宋代因为姻亲关系而得利的还有不少,北...  相似文献   

17.
包括畏权怕官在内的消极政治心理的产生,既有历史的滥觞,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体制性根源,也有文化心理的影响。归根结底,消极政治心理的存在根源于国家权力的强制性及政治生活中权力运行的失范和异化。只有构建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氛围,只有真正把人民当成国家的主人,彰显人民的权力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权力异化、遏制权力腐败并消除由此产生的消极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18.
年轻干部"软骨病""缺钙症"的主要症状是:怕担责,遇事能躲就躲;怕困难,工作拈轻怕重;怕学习,思想空洞零碎;怕麻烦,问题能推就推;怕吃亏,工作浮于表面;怕吃苦,不愿深入基层。年轻干部之所以有"软骨病""缺钙症",主要是因为缺乏精神淬炼、基层锻炼、为民情怀和斗争精神。年轻干部根治"软骨病""缺钙症",应补足"精神之钙"、实践"强筋壮骨"、坚持"活血化瘀"、涵养"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19.
许宝林 《决策探索》2008,(22):86-86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项项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向人们展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画卷.  相似文献   

20.
《决策》2010,(4):102-102
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当官的感兴趣。公侯伯子男,一到七品官,那么令人神往,又那么令人生厌。很多人怕官,很多人又想当官。人们不想与当官的打交道,却又不得不与当官的打交道。领导不是神,领导也是人,但有时候可神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