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夏文词典佚缺字形结构与反切拟音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依据西夏文词典《文海》的构字规律,从西夏文字与汉文字的对比中剖析了西夏文字的实质,叉从已知的材料中运用音韵学原理、西夏文的同居韵原理,提出了解读佚缺、未知西夏文字的字形结构与反切拟音的规律、思路、方法和手段,这对弥补西夏文字的空白、全面了解西夏语言文字体系、西夏文与汉语的关系、西夏文字形声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夏译本中的两篇《六韬》佚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夏译本《六韬》中有两段文字不见于存世的汉文本 ,聂鸿音曾据西夏译文构拟过汉文原文。本文指出这两段汉文原文见于《通典》和《太平御览》摘引 ,并估计其篇题分别是“决战”和“示怯”。  相似文献   

3.
谢书民 《学术探索》2012,(2):150-153
国内语言文字学界提出"意音文字"说的学者,由于常把汉字中的"字"与表音、意音文字中词的书写形式对等,所以常常混淆字符的内在构形类别与字符记录语言的功能类别,造成对"意音文字"类型理解与分类上的偏差;否定"意音文字"说的学者则把文字的字符类型错误地等同于文字的体系类型,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意音文字"类型的文字。实际上,文字的字符类型应该是文字表达语言的基本符号类型,"意音文字"应该是由表意、表音两种类型的字符构成的文字体系类型。  相似文献   

4.
社会规律的性质与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规律是自在性与自为性的内在统一,但相对于自然界的自在规律来说,自为性是社会规律的本质特征,而从形式上说,社会规律表现为因果规律、统计规律,系统规律等形式。社会规律的性质和形式是内在统一的:自为性的社会规律表现为因果规律、统计规律、系统规律等形式,并以因果性、统计性和系统性等方式发生作用;而因果规律,统计规律、系统规律等规律形式只有在具有了自为性,成为主体的自组织规律时,才具有了社会历史的意义,才成为历史的规律,社会规律是人的社会活动所固有的本质联系,它并不先在于人的活动,也不是人的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唯物辩证法诸规律的统一性进行了探讨:一、从根泰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诸规律统一于物质及其联系和运动。二、在辩证法体系的内在结构中,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主要表现了诸规律在静态意义上的统一性。三、在动态意义上讲,诸规律的统一性突出表现为中介的纽带作用和转折意义。四、诸规律在任何具体过程中都是同时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2019年,以南京大学文学院卞东波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代汉文学史"(19ZDA260)获得立项.该项目旨在从东亚汉文化圈的视角发出,对前现代时期的东亚古代汉文学史进行重新书写. 一、本课题的学术价值 前现代时期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诸国同属东亚汉文化圈,共享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制等共同的文化平台.在东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东亚文人用汉字创作出了海量的汉诗、汉文、汉文辞赋、词曲、传记、纪行、小说等文学作品,这就是"东亚古代汉文学".东亚古代汉文学不但载体是汉字,而且诗文中使用的语汇、意象、修辞都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家对东亚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东亚古代汉文学亦有其自身的独特面目,对中国古典文学并非单纯的拟效,亦有很多新变的元素.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延续与拓展,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自然有着源流关系,但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异质性.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表意字是字符表达一定意义的文字。它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有字符所表达的字义, 文字所记录的相应语言单位 (词或语素) 的语义和字义与所记录的词义 (或语素义 ) 之间的关系———造字理据义。其中, 语义是表意字意义的核心, 是文字的本质。把文字与图符区别开来, 强调表意字的表达功能, 可以避免把文字当语言、把字义当词义、把末流当主流等不恰当释字, 进而正确进行古文字考释。  相似文献   

8.
讹混是一种特殊的汉字形际关系,在楚简文字中较为常见.楚简文字形体的讹混分为整字与整字、整字与构件、构件与构件三类;造成楚简文字讹混的讹变趋向分为单讹、双讹、互讹三式;讹混具有无向性、随意性、不传承性等特点;楚简文字讹混现象多与先民的类化思维有关,同时也和先民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家哲学思想有一定的隐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西夏时期所译佛经的梵汉对音规律,通过与元代沙罗巴所译《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对音用字的比较,考证了题为元真智等译的《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实为西夏译本,并指出这种甄别夏译汉文佛经的方法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0.
1 以蒙汉文字进行合璧(含多民族文字合璧)的书写艺术,是书法表现的一种新形式。 蒙古文初创,尚未普及,为使政令通达,成吉思汗在接受畏兀儿文字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文化。因此,蒙古汗国的文字往来,行于汉地包括金朝统治区域则用汉文,行于西域各地者,则用畏兀儿文(张振佩:《成吉思汗评传》)。与此同时,还使用契丹文。在兴安盟文物站,至今还收藏着契丹文、汉文合壁的符牌一块,给我们留下了不容置疑的史实,尔后,元代忽必烈时代,出现了俺答汗致明帝的谢表,包括蒙汉文对照的原文和附图,是较早的蒙汉文合璧的历史画卷。到清代,蒙古文愈加定型化,并编出了不少蒙语字典和多种民族文字合编的大辞典。如《五体清文》(满、蒙、汉、藏、维吾尔)、《西域同志文》、(满、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论坛》2011,(7):122-125
客:中国有“古文字”说法,没有“古典文字”说法。“古典文字”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古文字”和“古典文字”的含义,区别何在?主:“古文字”是历史概念。汉字的“甲、金、大小篆”都可称为“古文字”。“古典文字”是类型学概念,说法来自西方。初指丁头字(楔形字)、圣书字和汉字(“三大古典文字”),后来加上玛雅字和云南彝字。他们外形彼此不同,而内在结构基本一致,都是自源文字,有意符、音符和定符,能用“六书”说明,都表“语词和音节”,都是表意兼表音。在人类文字史中,他们是“原始文字”和“字母文字”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书评 ,载《东方学研究》第 85号 ) (STUDIAORIENTALIA)重点介绍词语 :《夏汉字典》 李范文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97  1 ,30 0页 定价 1 ,0 0 0人民币李范文先生所著的《夏汉字典》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 ,也是他的又一部代表作。无庸置疑 ,《夏汉字典》堪称是一项具有里程碑式的学术成就。书的序言部分 ,介绍了西夏学研究概况 ,并附列注音要则和图表 ;书的正文部分收录了 6 ,0 0 0个西夏字 ,每个条目下都有注音、所属韵类分析、汉文和英文释义以及若干例句 ;书的末尾部分 ,系有夏、汉、英三种文字的索引。在目…  相似文献   

13.
第三讲 识文字与读篇章 甲骨文是我国迄至目前所见一种最早有系统的文字,主要有象形、形声、会意三种。虽然有的文字一字多形,但基本已趋定型化,表现出一定的成熟性。因此,甲骨文还不是我国最原始的文字。虽然如此,甲骨文为自“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杜、杨、许诸儒所不得见”之物,要想研究甲骨,首先必须从识文字开始。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70年代末,东亚汉文小说始为中国学界关注.80年代以来,域外汉文小说研究渐渐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海峡两岸的一大批学者从文献整理、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等多方面探讨这一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汉文小说的主要研究成果略作概述,考察其整理研究的现状,可以深入地阐释东亚汉文小说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汉字的形义关系是一种动态结构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形体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人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有意识地利用汉字的形体来说明其意义了,《左传广止戈为武”、“反正为乏”、“血虫为蛊’诸说开启其端,此后这种传统绵延不断、世代相传.对汉字学和汉字文化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书籍中,只要涉及到汉字的话题,都特别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由于文字学和文化学的共同关注,汉字的形义关系变得相当复杂,有时候一个字形如何体现字又.往往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比如“武”字,楚庄王…  相似文献   

16.
汉文字,是记录语言、交流思想与感情的书面符号,更重要的,每一个汉字,都可能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文化学意义与信息。在对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的研究中,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汉文字现象,获得相应的文化学课题的进一步解析。本文偶拾三字,试作阐释,以求正见。 一、释“士” 读余英时先生《士与中国文化》一书,知对中国古代“士”文化的研究已颇深入,该书在这一学术领域的诸多建树自不待言。然则,关于“士”这一汉字之文化原型究竟为何?似有再议之必要。 余先生在书中援引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疑近人吴检斋关于“士,古以称男子,  相似文献   

17.
论西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档案大致起源于夏商时代。据考古发现 ,甲骨档案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档案。据文献记载 ,人类早期的记事方式是结绳、刻契和绘画。它们被视为文字产生以前我国档案的起源。从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来看 ,各民族使用汉文或普遍使用本民族文字的历史是短暂的 ,如果严格按照国家、文字的标准来看 ,多数民族在历史上都不具备形成档案的条件。但早已生息、繁衍在西南土地上的各民族先民 ,事实上也早已有一种在本民族、本地区内部广为流传的记事方式。值得注意的是 ,在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中 ,即使后来已传入汉文字或有了本民族…  相似文献   

18.
刘志强 《学术论坛》2007,30(12):170-175
历史上,越南曾经长期使用汉字,越南一直到1945年宣布独立时才把国家的正式文字改为拉丁化文字,而在此之前,越南大部分的书籍都是用汉文撰写的.另外,由于历史上中越之间特殊的政治关系,在中国汉文史籍中又记载着大量有关越南历史的资料.文章对这些汉文史籍进行一次概括性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郝茂 《西域研究》2003,(1):84-92
本文以《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一书为材料调查范围 ,对魏晋时代简纸文书文字的使用状况作进一步梳理 ,将楼兰简纸文字歧释现象的成因归纳为多草体、多俗体、古体字的干扰和单位整字确定的歧异四个方面 ,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列示辞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贺灵 《西域研究》2012,(1):140-141
在新疆社会科学院成立30周年之际,反映本院学术水准的大型丛书——《新疆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文库》(以下简称《文库》)陆续出版发行。《文库》收录了34位专家的文集,近1500万字,每部文集约收30篇左右论文和文章,成文和刊发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科领域涵盖西域(包括中亚)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法律、军事、哲学、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地理、文学艺术等;文种为汉文、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三种,有的以维吾尔文与汉文合集,有的以哈萨克文与汉文合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