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2011年8月9日,吉林省满族说部学会成立暨首届满族说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3家单位主办,长春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3家单位协办,吉林省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吉林、辽宁、黑龙江、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150多人出席了此次盛会。大会由吉林省委讲师团团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正院长级调研员付百臣同志主持。  相似文献   

2.
我们亲历20余年满族说部田野调查,接触到大量蕴涵着独特民族文化精神的满族说部作品,其中傅英仁所传承的满族说部《老将军八十一件事》、《红罗女三打契丹》与马亚川所传承的满族说部《女真谱评》、《阿骨打传奇》为典型个案,从中可以探究满族说部形成、传承、传播的规律,剖析满族说部寓含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满族说部与东北民族历史关系的探析,阐释了满族说部的传承情况,以及满族说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生、发展渊源。满族说部因其讲唱内容迥然,在漫长的社会演进中已逐渐形成一些严格的不同传播形态,构成满族说部现实特有的传承与保护特征。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满族仿佛已经为人熟知,而源自西方的现代教育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实际上却使对于满族及其文化的研究过多地受制于书面资料,加上作为已经充分汉化或者说在近现代以后与汉族等其他中华民族的成员一道在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教育体系等等方面日益现代化,日渐远离本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满族而言,自周之肃慎、汉之挹娄、南北朝之勿吉、唐之靺鞨、宋金元明之女真、清之满洲,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是否真的已经中断;文化记忆,是否真的已经湮灭?事实上满族的历史与文化不仅仅在典籍中,也在民间;不仅仅在关内,也在关外。由于能够滋养包括满族在内的肃慎族系文化的自然地理区域,在近代沙俄对东北土地的侵吞后,在现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中,被破坏殆尽,肃慎族系的文化再也不可能像在古代史上那样一次次地复生;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加深、速度的加快,满族各类活态的文化也在越来越快地淡化和消失。然而,作为满族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口承叙事作品——“满族说部”,仍顽强地在民间遗存至今。随着其传承人的年长和故去,有的确已“中断”,有的即将消失。幸有富育光先生这样具有家学渊源并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满怀深情,不舍不弃,用大半生的时间,几十年如一日,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记录并抢救下一大批“满族说部”作品;幸有佟冬先生这样有远见的科研决策者,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支持和组织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部分专业科研力量对之进行调查采集,使得这一极富价值的工作得以更大规模地展开,并开始由富先生等人的个人行为正式纳入科研体系之中。珍贵的满族说部遗存文化虽然久已为国内外深知其价值的学者所瞩目,但因其文本只有少部分被公布,其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民俗的、文学的等等,诸多方面的价值皆有待于更为深入地认识与挖掘。2001年,吉林省重新启动“满族说部”工程,并成立了吉林省中国满族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2006年5月,“满族说部”被批准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阶段性成果——包括11部文本、700多万字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即将面世。本刊特开辟“满族说部”专栏,刊发相关采录、整理及研究文章,以使其珍贵价值得以更多呈现。  相似文献   

5.
满族传统说部是在我国满族及其女真先民中传袭的古老的民间口承艺术,满语俗称"乌勒本"(u labun),"说部"一词在上个世纪30年代后使用,是由满语转译而来。满族世代根深蒂固的氏族祖先崇拜观念以及维系和凝聚氏族力量的精神支柱——穆昆制,是满族传统说部永葆无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满族说部得以传流至今的奥秘所在。凡讲唱本家族族源历史或家族英雄传奇类的说部,被原传袭家族视为祖传遗产,至今多由有直系血亲关系的后裔承继和保护,有清晰的传承谱系;大宗满族说部则包罗万象,涉及满族及其先世文化历史的各个方面,是满族说部艺术流传的主流,有的具有几个朝代的传承史,成为北方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满族说部早期在民间靠满语传承与保护,晚清乃至民国以来,满语渐废,渐渐转变为以汉语汉文传播传承,两种语言文字的传承形式,都需要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满族说部是北方民族的史诗,说部艺术深深地根植于民众之中,它是有着长期流传历史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代代口耳相传,颂扬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鞭挞了假、恶、丑的行为,讲述了氏族盛衰兴亡的历史,极大地激励、鼓舞、教育了满族后代,满族说部是文化记忆中最古老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满族及其先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数度走向辉煌、两度入主中原的伟大民族。满族说部这一艺术形式,乃是满族以及包括女真人在内的满族先民彪炳史册的可贵创造,是这个伟大民族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升华的结晶。满族说部通过口头传承而涵养孕育、勃发崛起,代表着满族及其先民口头文学的最高成就。满族说部在21世纪之初彰显于世,乃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给多元一体、气象万千的中化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新的世纪的确立,已经把口传文化推向历史的前台,使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8.
满族说部的称谓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长篇口传叙事故事不同,不是本民族语言而是汉语,但它并非来自汉语文献分类中的"说部",而是由满语称谓汉译形成,并不因此而影响其鲜明而珍贵的民族历史内容;主要被作为文学研究对象加以研究的满族说部,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是具有一定"史诗"性质的满族民间长篇口传故事。  相似文献   

9.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说部指的是满族及其先民口耳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艺术形式。2006年至今,学界一直在讨论其命名问题,先是主要针对“满族说部”这一命名本身是否符合实际,后来则主要围绕是否应当以“乌勒本”取代“满族说部”展开。  相似文献   

10.
《恩切布库》是一个满族部落的创世传说,在恩切布库这位满族创世女神的教化和帮助下,满族先民战胜了野兽、恶魔,改变了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满族的先民由蒙昧逐渐步人文明,写出了满族先民同自然抗争的艰辛历程,也基本上浓缩了广袤的东北地区各族先民共同的发展历程。《恩切布库》等满族说部传递着满族先民社会形态发展的信息,在讲述和传承祖先与英雄的神绩、伟业时,满族先民由母权社会步入父权社会,由野蛮、愚昧走向文明的踪迹依稀可寻,满族先民早期的生产、生活、信仰,以及生存状况等真实的场景依稀可见,对于东北民族早期社会的研究而言是丰富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库。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满族说部关联的历史"本文"与衍生的叙事"文本"之间关系的探析,阐释了历史本文怎样经由满族说部的创作者创化为艺术叙事,以及满族说部叙事如何在与族群历史语境的互动中彰显出多元的文化史意义。文章认为,满族说部作为历史本文的投影与边缘性记忆,对其解读与剖析,有助于推动我们走出以往单向度建构的宏大历史,构建起复线性的多元化历史。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95周年.老舍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较早走向世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老舍学术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地弘扬我国新文学的优良传统,中国老舍研究会、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吉林艺术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长春光机学院、吉林师范学院东北历史文化研究所、吉林省文学学会、吉林省满族文化研究会、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长春市房地局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机关,以及吉林省真元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吉林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长春市春城酿酒公司、长春市长晖  相似文献   

13.
以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富育光先生为首的一支萨满教调查研究小组 ,已经深入满族及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沿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松辽平原 ,持续采风二、三十年。先后录制了一系列萨满教文献记录片 ,出版了一套颇有名气的《萨满教研究丛书》。其中有《满族萨满教研究》、《萨满教神话》、《萨满教女神》 ,还有待出版的口碑文学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长篇说部《两世罕王传》和富育光早期整理出版的满族民间故事集《七彩神火》 ,为北方原始文化、满族文化和萨满教学研究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国内外民族学家、宗教学家所瞩目 ,…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社会科学家》2012,(3):98-101
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主流,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吉林省是满族的发祥之地,满族文化历史悠久、遗存丰厚,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多姿多彩,旅游潜在市场非常广阔。遗憾的是,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其优势、特色、深层文化内涵挖掘得很不够,更缺乏过硬的文化品牌。笔者对此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旨在突出和强化满族旅游文化在吉林旅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说部"考     
"说"的本义为"解释、说明",可引申为"讲述、叙说",由"说"之本义衍生出论说体,由"说"之引申义衍生出叙事体.早期的"说部"概念既包括阐释义理、考辨名物的论说体,如论、说、议、辨、诗文评、说书体、学术性笔记等,也包括记载史实、讲述故事的叙事体,如史料性笔记、故事性笔记、说话、小说等,是众多文章、文体、文类的汇聚与集合,而非单一的文体概念.晚清以来,随着以小说为主体的叙事体地位的提升,"说部"逐渐将论说体排除在外而专指叙事体,并最终成为"小说"之"部".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7月 9日至 13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 ,辽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和通化师范学院等 10个单位协办的第二届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暨高句丽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通化两市分别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领导、社会科学院和有关高校的领导及专家学者12 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提供的学术论文内容比较广泛 ,涉及了东北边界的形成与演变 ;东北边疆地区的古代方国 ;东…  相似文献   

17.
《尼山萨满》与北方民族在满族民间口承文学遗产中,《尼山萨满》家喻户晓,至今北方民间仍有零星满语传讲,而且在我国北方诸民族中颇有影响。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初,俄国人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爱辉等地民间,陆续发现满文《尼山萨满》手抄传本,并于1961年公之于世,尤使《尼山萨满》享誉国内外。自《尼山萨满》面世至今40余年间,又有不少国家先后用德、英、日、朝、意等文字译注发表,评介之文无法数计,国内外已形成专门研究《尼山萨满》的“尼山学”,足见其深远的文化感染力。1早年,《尼山萨满》引起世界学者的青睐与重视,原因不外以下两点:首先,…  相似文献   

18.
满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一直传承不衰 ,并且沉淀于满族人的心理结构中 ,作为民族的一种内涵体现在其社会生活之中。葬俗(即丧葬习俗 )无疑是一个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7世纪中叶以来 ,入主中原的满族统一了全国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满族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等自入关以后发生了某些演变 ,尤其是在葬俗方面 :“自疾革以至成服 ,大约俱遵文公《家礼》”1 “其五服之制 ,率皆奉文公《家礼》……虽至愚劣 ,不敢逾礼。”2文公即朱文公 ,南宋朱熹。这是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  相似文献   

19.
伊通满族博物馆是展示满族历史与民俗文化的专业博物馆,建于1987年6月25日,始称伊通满族民俗馆。2002年,移地扩建后,改称伊通满族博物馆。2008年10月16日,被中国民族博物馆确定为"中国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吉林省哲学学会、吉林省委党校、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省团校、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长春市委党校、长春邮电学院、长春税务学院、长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长春市委讲师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党校共15个单位联合发起组织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发展理论讨论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第6届年会”,1993年1月9日在长春市吉林省委党校召开。中共吉林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