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西方浪漫主义皆追求精神的自由与独立,具有内在化倾向。文章以《庄子》和《弗兰肯斯坦》为例,试图说明两种浪漫主义内在化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它们都是变革时代的"叛逆文学",皆塑造出孤独漫游的漂泊者形象。然而,《庄子》强调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旷达超然的一脉;《弗兰肯斯坦》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自我塑造和自我表达,书写了浪漫英雄的自我神话。  相似文献   

2.
小说《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品,是哥特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人公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一位对生命本原非常感兴趣的年轻科学家,他本来想造出一个尽善尽美的新人类,但却造出了一个形体高大、面目狰狞的怪人。怪人先后遭到德拉赛一家、自  相似文献   

3.
杨彬 《江汉论坛》2012,(5):111-115
新时期浪漫主义乡土小说突破与超越了现实主义一元独尊的桎梏。新时期浪漫主义乡土小说是在新时期社会开放的形势下,现代意识充溢于作家头脑中,主体具有与历史和现实抗衡的个体精神时出现的产物,也是文学多元化状态下的产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浪漫主义小说唤回存活在记忆中的过去,使之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来抵御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中的美与善的亵渎、毁弃,从而反抗政治对文学的过分束缚,使文学真正地回归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态批评的方法分析《弗兰肯斯坦》中两个主要人物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和他创造的"怪物"1的悲剧,从而探讨小说中体现的玛丽·雪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雪莱试图告诫人们:如果无视自然法则、一味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只会导致大自然的反噬和人类的灭亡。小说同时也反映了雪莱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呼吁。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浪漫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篇:个人抒情小说与田园抒情小说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各国文学中的表现不一,但有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背景的基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大致相近的特征。其一,是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其二,是对自然的新的审美态度。浪漫主义的这两大特征,都能够在中国新文学中找到它的对应者。中国二十年代浪漫风格的小说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流派:个人抒情小说与田园抒情小说。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发扬了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抒情传统。个人抒情小说又被称为自我小说、私人小说或身边小说等等。这些提法都不尽妥当,因为只是强调了这一流派的“自我”特征,而没能概括它作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即抒情性。我称它为“个人抒情小说”,是因为作为一个创作流派,它主要的特征在于抒情性,而且往往是借助于个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表述出来的。它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认为,五四新文学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刻意地理想化人物和生活,掩盖了现实的真相。20世纪40年代,通过"新文艺腔滥调"的提法,张爱玲申明了自己对于浪漫主义的排斥,而特别能够体现张爱玲对浪漫主义的态度的,是她创作于50年代的小说《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在这篇小说中,通过戏仿和影射五四一代的人和事,张爱玲表达了对于浪漫主义的嘲讽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对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四部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的分析研究,从审美理想、人生理想和对理想人物的塑造三个方面阐释雨果浪漫主义小说中的理想问题。  相似文献   

8.
浪漫主义最基本的核心是:个性意识、创新意识、反抗意识。本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化,最适于浪漫主义思想的盛行。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想、文艺思潮,都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最深刻地了悟浪漫主义精神的人是鲁迅;最早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浪漫主义素质的小说家是苏曼殊。现代中国小说在如下方面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或者说,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色:个人与社会的决裂、对抗;个人性情绪的泛滥;情欲的艺术化;对于自然风景的爱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浪漫主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并未真正从小说创作中退隐。反抗、激情、自然和民间等多个浪漫主义最基本的要素依然是许多小说的重要特征,并得到了丰富复杂的表现。与传统浪漫主义的辉煌相比较,当前的浪漫主义显得黯淡和薄弱,并有不少变异,但它的文化意义和美学意义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0.
郭大雨 《理论界》2007,(8):205-205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文学家,他的小说创作,每篇都堪称现实主义的不朽之作,但其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本文针对鲁迅小说中的浪漫主义特色进行简单地论述。  相似文献   

11.
肖霞 《齐鲁学刊》2003,(4):100-101
张资平在日本留学十年 ,其早期浪漫主义创作深受日本文学影响。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 ,张资平以他擅长的笔法和题材展示了五四新青年的苦闷与觉醒 ,表达了他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种种生存本相。张资平早期的小说创作具有浪漫主义情调 ,应该是严肃而有特色的新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认为浪漫主义是一切艺术之根,最好的作家应该富有浪漫气质。在20多年的小说创作中,王安忆努力构筑一个表现心灵的小说世界,她采用淡化情节、营造诗意意境、心理分析和想象等手法使自己的作品表现出主观性、民间化、传奇性等浪漫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3.
杨梅 《南方论刊》2007,(11):56-56,40
虽然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着不同的产生背景、理论支撑和表现主题,甚至可说现代主义正是对浪漫主义的否定,但他们在内在精神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和亲缘性,那就是以一种先知的敏锐、勇敢与决绝睥睨传统,反对束缚的高姿态和立异标新的超前意识。本文以创造社和新感觉派的都市小说为切入点,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小说《庭院中的女人》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庭院中的女人》主要是讲述了女主人公吴太太寻找真正自我的浪漫之旅。象征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完美无瑕,歌颂自然的浪漫主义主题以及女主人公吴太太的乐观主义精神使《庭院中的女人》这部小说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从来没有在现代主义小说中消失 ,消失的只是传统人物观推崇的推动人物行动的性格逻辑。在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比照中 ,可见出以表现“主观”意旨为主的现代主义小说叙述背离性格逻辑的必然性 ;将现代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小说做以比照 ,则强调了现代主义小说表现“主观”意旨的特殊之处 ,进而证明了现代主义小说叙述背离性格逻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耿传明 《江汉论坛》2007,2(1):114-119
晚清时期大量出现的"新小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标志,文学担负起了一个时代先行者的角色.政治小说是这个时期人们宣传政治主张、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载体,它与时代政治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时代政治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政治的文学化与文学的政治化成为中国文学由传统步入现代的一个突出表征,浪漫主义政治和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一种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何卫青 《江淮论坛》2008,(1):183-186
中国幻想小说中所塑造的中心人物的自我表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行为以及理想主义、泛神论、聪慧的儿童等标记中,都包含着主体性、表现欲望、对瞬间生存的感受力、情感、差异性、与自然的融会等等诸多的浪漫主义精神质素.这些质素,在小说中,均经由童年想象与自然想象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朱曦 《学术探索》2003,(10):82-84
本文以学术界不太关注的创造社"小伙计"作家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对"小伙计"作家叶灵凤等人的小说文本作深度研究,认为模仿与解构是他们小说的典型模式,他们既受到创造社"元老派"作家写作模式的影响,又超越了"元老派"作家的写作模式,为新文学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的小说别具特色,它是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是爱、美与自由的心灵抒写,是现实与梦境的迭加。在意象选取上因了满腹诗绪和诗化语言而充满诗情画意,意象化追求是其重要成分,其意象如镜子、季节、花、窗口等不仅富有浓厚的女性色彩,也更符合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发展,表现出徐氏小说在意境与梦境变幻中形而上的追求之美。  相似文献   

20.
简评新浪漫派李碧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骏 《江汉论坛》2006,(6):106-107
本文对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创作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文章充分肯定了李碧华小说浪漫主义的新探索,对《胭脂扣》、《秦俑》、《凤诱》、《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等作品的今生来世错综交织,对《诱僧》、《破戒》等作品的英雄传奇以及《生死桥》、《霸王别姬》等写实作品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文章对李碧华小说的尖锐批评有二:一是闹剧成分太多,特别是《凤诱》,通篇言不及义,生拉硬扯,让人反感;二是《青蛇》对《白蛇传》的改编太过“恶趣”化,破坏了《白蛇传》原有的神话传说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