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先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发端时期。从远古神话传说的出现,到甲骨金文的记事、各种史籍的产生,以至春秋战国多种历史撰述的问世,史学的一些主要方面都已形成并得到初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显示出史学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十分鲜明的特点,这就是文字记载由简单的片段逐步形成正式的史书并出现多种历史体裁,史官产生和史官制度形成,各种历史观点和历史观念的并存等。  相似文献   

2.
刘知几评史馆修史许凌云我们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历史传统,自古以来历代政府都把记载和编修历史放在重要地位,设置史官专职其事,至唐更发展成有组织的史馆修史制度,历宋、元、明、清而不衰。研究中国史学发展史,不能不研究史官修史制度;研究刘知几的史学贡献,亦不能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其历史记载之悠久,史学著述之丰富,史书体例之严密,史官建制之健全,在世界史学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从未中断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史学形成了与西方史学不同的独特的学科传统。这种传统不仅指导过古代学人的史学著述,而且影响着今天史学工作者的思维定势。这种传统,精华与糟粕并存。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4.
《论语》历史评论思想发微代继华随着文字的出现,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以作为现实政治的参照,这样,对以往或时事加以记载成为一种必要。中国自殷商始,就在奴隶制国家机构中设置了史官。史官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对过往的整理、时事的记载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学素来有“史官史学”与“史家史学”双重传统,这两种传统都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在长时间中,“史官史学”都居于支配地位,“史家史学”基本上笼罩在它的根本宗旨之下。近代以来新兴的“史家史学”一旦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也常常不免演变为新的“史官史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家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真正的“史家史学”在崛起,包含官方组织的史学研究、史书编纂,也越来越倾向于建立在史家独立思考、对历史多元反省的基础上。这一重大的转折反映了中国社会本身正在以近代壁垒分明的二元化、两极化、高度政治化的结构,转变为多元化、多极化、经济与文化日益突现为社会主旋律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史学以孔子为界,可分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孔子以前,史学发展主流以记录为主,可称为“记录史学”,史官是唯一的历史记录者,记录分记言、记事两种主要形式。在孔子以后,史学发展主流以编撰史书为主,可称之为“编撰史学”。“彰善瘅恶”、“取鉴资治”成为编撰史书的指导思想;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相继形成;史官之中出现了记注史官与编撰史官的分工。中国传统编撰史学有成熟早、著述多、历时久等优点;又有发展缓慢、长期停滞、难以自发地进入更高发展阶级等缺陷。  相似文献   

7.
希望研究清楚专属于中国古代王朝和候国历史编纂官的史官遗留下来的公式化历史记述的形式,为本文论证考据的目的。关于古代的历史,和写成文字的历史记录同时并行的还有口头的传说,在中国历史的流传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自然口头传说的东西已经消逝了,虽然它对我们所掌握的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述给以很大的影响,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只好等待其他的机会再去进行,而在这里专将王朝史官所写的历史记载作为资料,拟将其形式的变化和古代文化发展联系起来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述,作为史学  相似文献   

8.
试析春秋战国之际史官群体的演变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春秋战国之际,史官群体经历了激烈的演变分化,主要表现为史官向行政官僚的转变、史官向学术群体的转化。理解了先秦史官的这种演变,对我们认识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有重要的意义。从晋国史官可以看出春秋战国之际史官群体分化的轨迹及其对传统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复旦学报 2006年第3期 朱维铮:《史官与官史——韩、柳的史官辩》指出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问题的辩论,发生于九世纪初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柳辩论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史官可不可作?可不可有作为?如可为,应怎么作?其实涉及史官的职责、史官的命运、史馆的建置以及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等等,可谓中世纪前期近千年以编纂当代史为重心的文化体制的一次总结和回顾。正因如此,就成了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道难以回避的论题。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家体制不同的历史著述,纷呈迭出,形成了我国古代史学著述的一个高峰期。和史学的发达一起到来的是传记文学的繁荣,别传又是魏晋时期传记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别传之所以在魏晋时期创作如此繁盛,史官文化传统、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等是其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唐高宗李治《简择史官诏》中的"操履贞白"、"业量该通"、"谠正有闻"、"灼然为众所推"、"亦恐泄漏史事"五个标准,是我国古代遴选史官的第一个公开标准,是唐以前历代杰出史官优秀品质的结晶,是后来"史才"、"史学"、"史识"、"史德"说的依据之一。它不仅是当时一个胜任史官的必备条件,也是其后历代史官和史学家修养自身的标准,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略谈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史料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秦汉以后更成为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因而记载和研究汉族以外各民族历史的少数民族史学发展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史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就提出建立中华民族整体史学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靳宝 《南都学坛》2003,23(6):1-5
王充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史学的功能有自己的见解,认识到史学对社会、国家、人生修养等都有重要作用。他不仅提出了对《春秋》褒贬功能的看法,认识到史学的主要功用在于“载人之行,传人之名”,达到“惩恶劝善”,提出撰写史书要如实记载;而且认识到发挥这一功用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还说明了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史学要有益于国,可补于化。这些理论成就对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就人类社会而言 ,它的发展过程就是历史。人类出现于地球上已有三百万年了 ,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不过几千年而已。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文字为记载、认识、理解人类活动提供了可能的、必要的凭借之便利 ,文字和史学也就随着人类活动和文明的传递和延续而同步产生和发展 ,“发生事件而记录起来 ,这是史学的起源”① ,使人类认识到了自身过去的物质和精神历程。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发达较早的国家 ,也是从未间断其历史文化传统的惟一文明古国 ,其史学之完备、发达、成熟也是罕见的。梁启超在其《新史学》开篇即说 :“于今日泰四通行者话学科中 ,…  相似文献   

15.
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问题的辩论,发生于九世纪初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柳辩论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史官可不可作?可不可有作为?如可为,应怎么作?其实涉及史官的职责、史官的命运、史馆的建置以及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等等,可谓中世纪前期近千年以编纂当代史为重心的文化体制的一次总结和回顾。正因如此,就成了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道难以回避的论题。  相似文献   

16.
史学生活即人类与"史学"相关的精神生活。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发端和初步发展期,包括史学生活在内的国人精神生活,在这一时期打上了深刻而特有的印记。中国古代史学生活的一些突出特征此时皆已凸显,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中国史学生活首先从这一阶段着手,既是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也是"精神生活"研究的深入拓展。除历史鉴戒意识、法先王思想等论题之外,先秦史学生活研究还应包括"故实"观念、历史预参与意识、历史著作的阅读与接受等较为薄弱的方面。由于"生活化"特性,史学生活也应把视角更多地引向普通民众。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先秦史学生活,有助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殿堂、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17.
武汉地名文化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大事记,记录着城市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地名可以为历史记载补遗,通过地名甚至可以剖解部分历史之谜,证实被史官忽略的历史真实;地名也是山水园貌的真实反映,同时也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某一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史官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有唐一代修史成风,在此种氛围的笼罩之下,杜甫受此濡染,加之他特殊的身份,形成的史学思维、史官意识、史官品格等史官文化的要素便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使得其诗“善陈时事,号为诗史”的性质更为凸显,也使得诗歌的艺术使命经杜甫一变而为史官文化的诗学使命。  相似文献   

19.
在政治上处于二分裂动荡、南北对峙的六朝时期,在史学上却出现了发展的高潮,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六朝时期“百学芜秽,而治史者独盛”的景象,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历史条件所促成的,但六朝的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是六朝史学繁盛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六朝统治者重视史学首先表现在史官制度上。因  相似文献   

20.
一、古为今用对中国古代史学的正确导向 古为今用,即强调通过历史研究和著述来为现实服务的思想,作为史学的基本原则和目的之一出现较早。大致说来,当古人有了记述其祖先的生活、功绩,战争乃至自然界的变化和异常的需要时,就出现了古为今用的萌芽,正是这种萌芽促进了历史记载的开始、史书的产生和史学的出现。从此,它就始终与中国古代史学同步,日益发挥其作用。中国古代史学独树于世界史学之林,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古为今用对中国古代史学的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