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文章主要分析了90年代“商界小说”勃兴的原因及其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同时对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作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2.
走出“私小说”阴影的中国“自我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我小说”虽然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可两者之间更有某种质的差异 ,这主要表现为中国“自我小说”还受到俄国文学、法国文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多元文学的联系与比较中对“自我小说”作一系统阐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代日常生活叙事浪潮勃兴的社会文化原因主要有:在社会条件方面,市场经济的实施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文化条件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生长出具有现代特征的市民伦理因子;在文学条件方面,市民阶层产生了审美诉求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5.
论30年代都市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不同流派的都市文本中 ,异化的力量无处不在。在新感觉派、京派、左翼文本中分别体现为 :物的挤压 ,“智”的束缚和政治因素对人性的覆盖。不同的叙述特点 ,源于不同文化对叙事的驱动。 相似文献
6.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叙事结构深入研究后认为:传统线性结构开始新的突破,而一些颇具先锋意味的空间叙事结构试验开始出现(如散文体、词典体、方志体等),探索中的成就与不足影响着乡土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土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中国文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 ,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恋乡心结是 2 0年代乡土小说产生的重要根据 ,乡土作家们以一种深意的笔触去营造乡村世界 ,他们是生活于都市中的“边缘人”、乡村羁旅者。强固的乡土文化心理积淀与陌生的病态的城市生活体验 ,使他们的灵魂游离都市 ,漂泊于乡野大地。他们在创作中去精神还乡 ,去参与民族文化的现代重建。可以说乡土成为 2 0年代乡土作家创作的不可抵御的永恒诱惑 ,从而促成了2 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神鬼魔幻、灵怪奇谈的神秘文学创作始终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一脉,甚至在高扬提倡"科学"和"民主"的现代文学时期也未曾消逝。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家通过表现散落乡野民间的神秘文化,不仅呈现了民众生活的真实状态,加强了作品的民俗色彩和乡土风味,而且借此深入社会历史底层,审视并分析古老文明影响下的国民性格;沈从文则通过对湘西社会巫楚文化的描写,表达了对天地淳朴自然的敬畏和对原始美好人性的赞美,为反观和反思现代社会文明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源;而徐訏和无名氏的通俗文学写作更倾向于传奇体验和审美感受,在离奇的故事讲述中表现了新奇、独特的审美体验,体现了文学对神秘主义文化的借鉴和发挥。本文通过对现代知识分子神秘小说创作的研究,考察他们对神秘文化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把握,从一个侧面深入启蒙知识理性对历史、社会、文明、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刘保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96-100
由一元走向多元,由整体走向局部,由群体走向个体,由呼叫着的空虚的风云描写走向实在的战争描述,由想象的观念化的风月情致走向东方的本土化的情爱叙事……这是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恋爱题材小说创作在三四十年代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的权威小说理论在战争的特殊背景下,表现出了非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化”特征。这一具有“两极对立性”理论特征的小说要求,不仅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作出了规定,在选材构思、结构布局、情节模式及艺术倾向上也对小说进行严格的控制。此时期非权威的小说理论在对前述“典型化”理论的极端性、对立性进行纠偏的同时,其理论自身也与前者形成了“极端的对峙”。 相似文献
11.
禾林小说作为大众文化的文学形式 ,在与高雅或正统文学抢滩。这既不意味着文学就此走向庸俗 ,也不意味着需用高雅或正统文学的缰绳将文学从文化的悬崖边拉回到安全地带。处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 ,禾林小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中国商界小说空前兴盛并彰显出表现现实的独特能力,从话语与权力关系的角度来考察,这一现象的产生是权力"合谋"的结果,其中经济权力的介入至为关键。经济权力的影响与渗透首先借力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商人阶层的崛起,其次是通过大众媒介干预社会审美趣味,此外还表现在对作者创作的实质性操控上。这推动了商界小说由文学场域的弱势话语向强势话语的转向,伴随这种转向,商界小说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日益凸显其话语力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台湾学界晚近提出的"新乡土小说"、"后乡土小说"概念,文章尝试通过考察女性的乡土书写与新世代的乡土书写,以"乡土"的流动性窥测1990年代以降台湾乡土小说的发展样貌。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开放兴盛和商业社会来临的时代背景中,中国商人阶层迅速崛起并显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现代性追求.对此,近20年来的商界小说从公平与竞争的视角予以生动真实的审美表征,揭示并倡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商业精神,彰显“重铸民族精神”的现代性品格,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后,在美元文化的引导下,难民文学主要成为了反共的"绿背文学"。描写难民经验的反共小说,有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林适存的《鸵岛》、张一帆《春到调景岭》等。更早一点逃到香港难民营的台湾作家邱永汉,却在小说《香港》中表明台湾并非反共小说所憧憬的"自由世界",显现出国民党外来政权与台湾本土派矛盾的另一个维度。独力与反共小说相抗衡的左派难民小说,最有名的是洛风的《某公馆散记》。曹聚仁的小说《酒店》,却表现出一种政治中立的人文主义眼光。最后,本文还会提到英国作家马森的《苏丝黄的世界》(Mason,The world of Suzie Wong),这同样是一部描写20世纪50年代香港难民的小说,这部小说在左右政治叙事之外,增加了东西之间的文化维度,更加突出了小说和历史与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观念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向左转"倾向,同时延续了此前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形式创新的艺术追求,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前卫形式相融是其显著特点。美国主要左翼作家和批评家具有很强的理论反思能力,在1930年代后期"法雷尔之争"或"左倾错误"讨论中,他们就批评了左翼小说中流露的"口号化"、"政策工具论"、人物形象重复单调等弊病;而且他们发现了左翼文学作为"阶级的文学"沦为了"党的文学"是文学的穷途末路,这也正是美国左翼文学衰落的原因。美国左翼文学的论争,实际上触及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组织和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如何妥善处理政策宣传与作家创作自由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汇聚了多斯.帕多斯、斯坦贝克、亨利.罗斯等小说名家的美国左翼小说创作,对中国的影响颇巨。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积极参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伊罗生仿照美国左翼刊物《新群众》在上海创办和编辑英文杂志《中国论坛》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左翼作家,斯诺夫妇借用美国"红色三十年代"文学的理论框架观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颇有心得。但美国左翼文学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坛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小说创作以描写自身心境、身边琐事为主要特征,他小说所描绘的世界,多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体验,倘若将日本私小说以之进行比较分析,郭沫若小说借鉴私小说的匠心则明了。郭沫若留学日本的感受、文学观、创作个性是他借鉴私小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50年代小说中的离婚叙事在本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现,对应着现实中的两次离婚潮.在初期的作品中,离婚者是一群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苦的乡村青年女性,但她们的离婚故事只是他人自由恋爱叙事的引子.到了中期,离婚成为文本叙事的重心,但出于道德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规训,创作者不得不让笔下人物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选择,文学作品也最终担负了宣传和教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奥威尔小说以身体的物质实体与意识形态表达了作者反极权主义、反环境污染与反殖民主义的诉求,突显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以《一九八四》、《上来透口气》和《缅甸岁月》为例,研究身体与文学的关联,解读三部小说分别以身体、身份为背景的象征性、政治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分析身体欲望的压抑、焦虑与身份投射的负面作用,可以发现三部小说身体叙事的不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