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盍去诸”说起一九七九年高考时,有道语文题是要求考生把《赵人患鼠》(刘基(《郁离子》)中的“盍去诸”译成现代汉语。这一下把不少考生都难住了。其实,这道题并不算太难,但由于多数人不知其中“明三暗五”的这个奥秘,因而一筹莫展。“盍去诸”看去是三个字,但因其中的“盍”与“诸”都是“合音兼义词”(简称“合音词”或“兼词”),所以实际上等于五个字。“盍”是“何不”的合音词,“诸”是“之乎”的合  相似文献   

2.
《切韵》承前代韵书,分“东”“冬”为二部,顾炎武《音论》说:“所谓一东二冬三锺者,乃隋唐以前相传之谱”,此后凡属《切韵》一系的韵书,“东”“冬”之分,均相沿不废。参与《切韵》撰作的颜之推说:“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不同,殊为僻也。”颜氏为审音高手,他以为“攻”字切“古琮”(冬韵),不同于  相似文献   

3.
《切韵》“俟”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有没有“俟”母,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清代陈澧《切韵考》,用反切系联法考求《切韵》的声母系统,没发现《切韵》有一个俟母。和《切韵》同时代的《玉篇》.《博雅音》、《经典释文》等南人所作字书韵书中,也没有“俟”母。原本《玉篇》广部有一个“(广矣)”字,助雉反,注云“字书或俟字也。”是“俟”字属崇母。  相似文献   

4.
《康熙字典·贝部》:“,《篇韵》音躉(dun),别寄异物也。亦书作趸。”《中华大字典》在“”字下注“东本切,音躉,阮韵。别寄异物也。[见《篇韵》。]”《中文大辞典》、《大汉和辞典》亦均据《篇韵》音“躉”。查《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  相似文献   

5.
释“之”     
“之”是个多义词,但究竟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各家说法却不一致。刘淇的《助字辨略》提出十二种,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列出二十九种,杨树达的《词诠》举出十二种,吕叔湘的《文言虚字》指出七种。对于文句中“之”的解释,各家也有不同,甚至同一研究者对同一情况下的“之”,也会作出前后矛盾的解释。例如“华则荣矣,实之不知”中的“之”,有的说是连词,相当于“则”(见《经传释词》),有的说是句中助词,“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用之”(见《词诠》)。又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有的释“之”为“到”(见王力《古代汉语》),有的释为“是,这样”(见《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十三经注疏》中“见”字的读音和意义有关。表尊卑相见的朝见、谒见、拜见、接见义和客观事物显现义的念胡甸切,但也有念“如字,又贤遍反(胡甸切)”的,还有个别念本音古电切的。“见”字读音出现这些交叉现象,是符合汉字语音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读古代文献,会发现这样有限的一些词:诸、叵、焉、盎、笔、茨、孔……。对这些词的注释,训诂学家们称之为“合音词”。谓“之乎”为“诸”、“不律”为“笔”……对此,笔者读古籍时特别留意了一下,对“之乎”何以为“诸”、“不律”何以为“笔”颇怀疑惑,想为“诸”、“笔”等词正一下名。 [1]“合音词”与反切 传统研究者一般认为,“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词”。早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就涉及过。宋人王应麟的《玉海》说:“世谓仓颉制字,孙炎作音,  相似文献   

8.
说“■”     
“■”,《说文·■部》:“见雨而比息,从■、从雨,读若欷”.段玉裁注:“比,密也.密息者谓鼻息数速也.道途遇雨急行,则息必频喘矣.此字读若欷,正与齉为卧息、(?)为卧息、呬为息、(口尸)为呻,皆读虚器切同.各本‘比’作‘止’,《篇韵》同,或又作‘上’,似不若宋刊、叶抄二本作‘比’为长”.《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皆引《说文》“见雨而比息”及段玉裁注.其实,“比”当是“止”字之讹,段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史记》中的“骑”字,有两读:其一为渠羁切,支韵群母,止摄开口三等字。今音qí,为动词。《说文》:“跨马也”。其二为奇寄切,寘韵群母,亦属止摄开口三等字。今音jì,作名词。本文试就此二“骑”作初步考查,并对《绛侯周勃世家》中“将以下骑送迎”一语提出个人的管见。“骑”作动词,《史记》凡32例。主要作“骑马”义,即《说文》所谓“跨马也”。例如:  相似文献   

10.
上古汉语雅言、方言里存在着一种合音对应现象,即一些联绵词和与之相关的单音节词,以互变构词方式“合音词(声+韵)=联绵词(上字声+下字韵)”进行拼合或切分的转写。雅言与方言之间、某一地域方言内部、地域方言之间,都多有例证。本文认为,这种合音对应现象是一部分联绵词的成因,也为反切法由中国自创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1.
一王念孙父子在他们的著作里曾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古人自有复语。”(见《读书杂志》卷三之四、三之五、四之九、七之四、八之六,《经义述闻》卷九、十五、三十一、三十二、《经传释词》卷五等处)他们所说的“复语”,指的是古汉语中的那种“平列二字、上下同义”的语言单位,其实也就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2.
《康熙字典》前面列有两个韵图,这就是《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音指南》。赵荫棠说《字母切韵要法》“由《大藏字母切韵要法》而来。”(《等韵源流》275页)据他考证乃是康熙时期的东西。(294)《等韵切音指南》,清人劳乃宣说与元代刘鉴的《切韵指南》“为一家之学”,“大抵两书为正德以后,康熙以前人所作。”(《等韵一得·外篇》)总之这两个图都是明清时期的产物。不过,这两个图所反映的语音系统是完全不同的。《字母切韵要法》偏重于  相似文献   

13.
“以”字在《说文解字》中,只列一个讲法:“用也”。 到了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就列了八种讲法。(见“以”字条) 到了今人杨树达氏之《词诠》则开列二十二种讲法。(见《词诠》以字条)横跨名词、代词、动词、指示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一身而兼七大词类。 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观察,真正对  相似文献   

14.
关于“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语言学界历来就有争议。鉴于这两个词不仅涉及到古汉语教学和对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也还涉及到活跃在现代口语中一些语言现象,因此,对“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中是这样说的①:《马氏文通》把“相”字归入代词,刘复以为应该归入副词。我们认为后一说是比较正确的。但是,我们还得承认它是带有指代性的副调。乍看起来,“相”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似乎是得到了解决。但是,细细推敲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解决乃是在“代词说”和…  相似文献   

15.
一般语法书都认为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没有”,其中一个是动词,另一个是副词。它们说,否定事物存在的“没有”是动词,否定行为已经发生的“没有”是副词。但是,也有些语法书说得比较含糊。例如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上册第253页说:“‘没有’的用途共有两种:(甲)替代古时的‘无’字,用为次品。(乙)替代古时的‘未’字,用为末品。”王力先生实际上是认为作“无”用的“没有”是动词、作“未”用的“没有”是副  相似文献   

16.
《广韵》末附《辩字五音法》云:“凡呼吸文字即有五音.唇声、舌声、牙声、喉声、齿声等:一唇声并饼(唇声清也)二舌声灵历(舌声清也)三齿声陟珍(齿声浊也)四牙声迦,(牙声浊也)五喉声纲各(喉声浊也)。”此《法》出于何时,已不可考,而曰“五音”,不言“七音”,至迟当在郑樵刊表《七音略》之前。考孙愐《唐韵序·后论》云:“切韵者,本乎四声,……必以五音为定,则参宫参羽半徵半商.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这里虽有“半徵’.“半商”之称,尚无“七音”之名。吴敬恒说:“《辩字五音法”者,六朝时候古等韵字之七音也”。可见由来远矣。六朝人审音甚精谛,至隋唐,韵书蜂出.等韵之学空前发达,许多音理问题的探讨臻于完善。孙愐的《唐韵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序》云:“切韵本乎四声”,又云:“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他先说“四声”是切韵  相似文献   

17.
“鼻”字普通话读bí,按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系由古入声变来,可是在几本中古韵书里都只有去声的反切,没有入声的反切。《唐韵》父二切《广韵》《集韵》《韵会》毗至切《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亦根据《广韵》的毗至切,说明它是中古至韵并母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方言调查字表》,也把它放在止摄开口三等去声至韵并母字格里,与篦(枇)同音。李荣先生在《音韵存稿》一书的《陆法言的切韵》一文  相似文献   

18.
说“契”     
契字多见于先秦古籍。《说文》:“契,大约也。从大,(丰刀)声。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段玉裁注:“约取缠束之义”。按《说文》释契为大约,取大之义,以(丰刀)为声,恐非契之本义。段注又广其义为约束,其说亦有未安也。先秦经典多用契字。迄于秦汉,古籍中字形与契有关之字亦多。如:锲、栔、絜、挈、恝、楔……等。此类字与契字,或以声,或以义,实出一源,其源即(丰刀)字是也。《说文》:“(丰刀),巧(丰刀)也。从刀,丰声。”段注云:“巧(丰刀)盖汉人语”。然不著出处。《广韵·黠韵》有(丰刀)字,写作  相似文献   

19.
<正>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两句话。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1179页注[6]说:“这是说每人技分得的韵字赋诗。完成一首四韵八句的诗。一言,即一字,指分韵所得的字。”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265页注[80]说:“意谓与会的人,各分一言(字)为韵,以四韵八句成篇。赋,分。”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763页注[6]中说:“古人集会赋诗,往往规定一个统一的韵,或者规定一些字分配给各人做韵脚。一言可能指规定的韵字。均赋,指每人都赋诗一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三位先生都忽略了分韵字赋诗的种种严格限制,把不  相似文献   

20.
《辞源》(1980年修订第1版)1379页“方”字条下共列了十八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亦即“方”字的本义是“方圆之方,指形体正直者”;第二个义项是“并船”,“也指竹木编成的筏。”我们认为,关于“方”字的本义,《辞源》的解释是错误的;当依《说文》,释作“并船”。 首先,《说文》的解释可以证之于古文字。“方”字的篆文写作,基本上保存了古文字的特征。甲骨文的“方”写作(见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