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西南北》2013,(3):71-73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部队的大量“投诚”、“起义”,多被描述成国军“深明大义”、“弃暗投明”,以1949北平和平解放为例,历来总讲傅作义如何洞晓民族大义……然而,“投诚起义”的背后,真的是“洞晓民族大义”,还是另有隐情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史学界对“五四指示”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多有全面论述,从而在整体上加强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但由于缺乏结合具体地区的深入论述,常常又限制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认识。本文以此为题,目的在于做具体探讨。 一、从“五四指示”到“七七决议”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战略地位显得极为重要,对东北的争夺,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争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中心。1945年来,中国共产党为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决定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动农民进行斗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从东北来看,土…  相似文献   

3.
1949年12月,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40余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幻,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五十年代的“武力反攻”,到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反攻”,到八十年代的“和平统一”,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整个五十年代,虽有1957年“立法委员”宋宜山到北京进行和谈试探之举,但不具实际意义,也未取得任何结果。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大陆政策”,是以“武力反攻”为其显著的特色的,只不过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 国民党退台之初,虽然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一派败象,危机重重,风雨飘摇,但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妄  相似文献   

4.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学生运动对全国学运有着重大影响,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他们更是为人民立了新功。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东北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即将开始。国民党反动派看到华北的失败已成定局,企图在“保...  相似文献   

5.
张浩 《社科纵横》2010,(2):108-110,115
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即把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公立学校转到人民手中,并加以初步整顿和改造。对私立学校也逐步予以接管、整顿和改造。同时,还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受外国津贴学校的教育主权。  相似文献   

6.
“地之子”的自我形象与“乡下人”心态 ,是生活和创作于 1 930年代“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一批诗人作家们的一种特殊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化选择、向往“自然”、“原始”美的审美趣味 ,以及坚守纯文学立场的文学信仰等多方面思想内涵 ;同时 ,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关于美国对华战略中的“敌”性判断及“非对抗”因素段克兢唐永胜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剧变、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美国国内的政治争论,导致美国对华战略出现“敌”性判断。这一“敌”性判断是美国对华“遏制”或“接触”两类政策的出发点。但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和中...  相似文献   

8.
明代弘治年间的北部边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北部边防是指“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的东北、北部、西北三大边陲地区“分地守御”的军事防御。它又称“九边”,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偏头关、固原九镇间“延袤几八千里,墩台关口,联以重墙”①的防御体系。“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②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语:明代兴于北部边防,衰于北部边防,亡于北部边防。本文试就弘治年间北部边防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对于弘治朝以前的北部边防情况,马文升曾经有过一个十分简炼的概括:太祖高皇帝“以…  相似文献   

9.
<正> 为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回忆录及论文。无论是新近发表的文章,还是以往出版的有关书籍,在谈到北平沦陷的时间时,说法不统一。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过三种提法:(一)北平是在7月28日沦陷;(二)在7月29日沦陷;(三)在7月30日沦陷。这三种观点的根据是:7月28日,日军开始对平郊国民党二十九军发起总攻,当晚,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偕同北平市市长秦德纯撤离北平;7月29日,从凌晨开始二十九军大部撤离北平地区;7月30日,日军占领平郊地区。  相似文献   

10.
自从寻求北京政府外交承认受挫而将外交注意力转向南方,苏俄便开始对国民党实施分化,企图在国民党内造就一支亲俄的政治力量。其具体做法是在国民党内划分政治派别并加强其“左”的倾向。作为国民党领袖,孙中山认同的是英美式的制度,但出于寻求俄援的现实需要,又在多种场合发表过亲俄言论。在内部关系上,孙中山执两用中,维持了党内的力量平衡。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急剧“左”转,这本是苏俄所期望的,但“右派”也因孙去世而无所顾忌,国民党终至走向不利于“左派”的分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北平市政府从加强市政建设、改善公共卫生出发,着手改良公厕、整顿粪业,1936年在卫生局下成立北平市改进粪便事务委员会和北平市处理粪便事务所,进行粪道登记、发放粪具、整顿粪厂等措施的改革。整顿措施因触及粪业者利益,粪业者采取不登记、游行、密谋集会等形式反对,委员会及事务所联合卫生局、公安局动用行政力量逮捕带头闹事者,雇佣临时夫役,同时携手北平市银行为无力缴纳费用者申报小额贷款,最终以发放新登记证肯定粪道所有权的形式结束了粪业整顿。1936年粪业整顿彰显了政府公共职能的增强,发挥了粪业团体的功能,但最终以妥协告终也体现出整顿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北平平民自杀样本的档案,初步分析了自杀者的分类及原因,揭示了北京在民国时期近代化和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并从微观的角度展示了当时北平城市基层社会的生活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的原京派作家或近京派作家在1940年代后期得以活跃在平津文坛,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既有其必然性又有一定的偶然性。平津地区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中国政治文化格局中所处的独特地位,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活动空间;平津文坛在战后的复兴则为他们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这一切与这些自由主义作家自身的文学创新要求结合在一起,共同促成了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中国文坛的兴起。  相似文献   

14.
日伪时期,北平市日侨数量迅猛增长,其所从事的职业门类也多种多样,但在政治上均负有共同的"拓殖"使命。其中,从事工商业经营的日侨为数最多,其将经济活动的触角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华北沦陷区的政治中心,北平还聚集了大量在殖民机构中任职的日本"顾问"。  相似文献   

15.
民国首任北平市长何其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巩是民国时期一位具有爱国和民主思想的国民党官员。早年为冯玉祥将军秘书。 192 8年北京设立特别市 ,为首任北平市长。 1936年转入教育界 ,为中国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时期 ,坚持在沦陷区办学 ,始终抵住了日伪势力 ,使中国大学发展成为沦陷区一块抗日教育基地及文化界的抗日阵地。 194 9年他拒绝南迁 ,迎接和平解放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北平市根据实际需要对日籍技术人员展开了一系列的留用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办理留用事宜;短时间内为留用事宜颁布法令,并督饬各部门施行;对所留用的日籍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等。战后对日籍技术人员的留用在客观上有利于北平市的经济建设。但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使留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正当的现象,对留用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共饮食卫生管理是公共卫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北平市公共饮食品管理比较混乱。1934年北平市卫生局正式成立,其着手实施的一系列改善公共饮食卫生的措施使北平市公共饮食卫生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  相似文献   

18.
1937年至1945年,沦陷时期北平地区的出版事业受到日伪政府更严格的控制与查禁,出版业在沦陷期间遭遇重创。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步出版业也在艰难发展中。  相似文献   

19.
论1927年后北平在中国知识界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一般的思想文化史研究均认为,1927年以后,上海为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惟一中心。本文在考察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此提出商榷意见。作者认为,北平与上海一样亦是中国知识界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的中小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的中小学教育受创甚巨:在学校数量上,无论中学还是小学,都在日趋下降;在教育制度上,开一时风气的中学会考制度、男女共校制度惨遭废黜,方兴未艾的小学义务教育受到粗暴的遏制,蓬勃而兴的私立小学亦遭致命打击;在课程设置上,教科书中凡是有关爱国、抗日以及拥戴孙中山等内容全部被删去。此外,日语在中学课程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甚至被列为小学必修课程之一。与此相关联的是,日语教师的地位也空前上升。在此期间,日伪还不断向北平中小学师生灌输"复古"、"反共"等思想,着力在意识形态上加紧控制广大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