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琦 《社科纵横》2007,22(12):123-125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自我意识活动涵盖自我认知活动和自我评价活动,并从个体自我的角度对自我意识自觉的意义从四个方面作出初步探讨。笔者认为,自我意识自觉意义的核心是自觉其为主体的意识;自我意识自觉是自由的首要条件,是最值得研究的;良心机制作为特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荒诞,自我意识自觉的意义更是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2.
1.实践和人类自我意识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两大部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在实践过程中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籍此确证自身的本质。因此,实践是人自我分裂的过程。对象意识是人对包括实践对象和实践结果的外部世界的反映。由实践创造的对象世界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镜中自我”①。透过这个“镜中自我”,人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得到确认。这种自我确认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在对象意识基础上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目的就是追寻自我,即询问“我是谁”。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  相似文献   

3.
薛小花 《社科纵横》2014,(5):130-133
自我意识是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的支柱,是解读这个体系的关键概念。谢林把这个拥有自我意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称作"最完美的唯心论"、"最完美的实在论"。谢林认为先验唯心论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提高自我的级次,把自我建立起来。自我的级次通过谢林规划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时期完成,即,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从反思到绝对意志。谢林关于自我意识的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但是,其中的重视人、发展人、提高人的思想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转型既包括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变革,也包括价 值观念和生存方式层面的文化转型。后一重变革的核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和新的理想人 格的重建。而新的理想人格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的自我超越本性的发展.所谓人的自 我超越,是指人对自身存在的限制、现状、现实和有限性的超越和突破。这种自我超越是人区 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在某种意义上人是自我超越的存在物。人的超越性是由内在关联的三 个因素决定的,这即是人之存在的限制性、人的实践能力和人的自我意识.换言之,人的实践 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增长表现为人对自身存在的诸方面限制性的超越,特别是对人的个体存在 的限制性、人的物质活动的限制性和人的存在时空的限制性的超越与突破,由此人的超越性 在三个基本维度上展开,即个体-人类维度、物质活动-精神活动维度、物质存在时空—社会 存在时空维度。在这三种维度上生成的自我超越性理想人格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理 想人格形象,是“新人”和“新社会”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主体对自身的本质、自身的创造性活动,自身自由的意识,即对“自身是什么”这个迷的解答。因此,人类不仅作为意识主体、而且也作为意识客体而存在。诚然,艺术也是社会心理的产物,但它是扬弃了的社会心理,因而它是作为意识,虽然艺术也是作为意识,但它不是对象意识,而是自我意识。如果说艺术也是一种对象意识的话,那么这个对象则不是人类自我以外的任何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无非就是人类自身。或者说,艺术通过意识对象,亦即在意识中把对象作为中介,作为否定性的环节,而达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用唯心辩证法的观点去考察人的意识活动,通过矛盾的发展阐明从意识前进到自我意识的过程,这比康德的认识论要高明。特别是,黑格尔开始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他不是孤立地从人的主观的方面去考察自我意识的产生,而是借助于人的实践活动去说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他不仅从意识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劳动生产活动),而且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主人和奴隶),去探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这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是独一无二的。文章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现代存在主义者对黑格尔的曲解也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7.
原始神话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面反现人的本质的镜子,认识文化的活动也是人的自我观照活动,可以说,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化。原始神话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记录,通过剖析原始神话及其原始文化就可能揭示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本文通过对原始神话的考察,认为在西方原始神话关于神、人、自然的关系中,人类的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恋意识、自卑意识和““认识你自己”的意识。而中国原始神话则表现为神人相通的特点。文章认为,西方原始神话中“认识你自己”这一问题的提出,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由此,关于人类自我意识的神话时代结束,而关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时代来临了。  相似文献   

8.
汤燕君 《浙江学刊》2004,(3):215-218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用诗歌作品来表现对人生的个体化诉求,其作品<断肠集>所展现的女性自我意识已经突破了当时的女教规范,代表了女性追求自我发展、追求个性解放的一个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许多非洲国家在赢得独立之后,除了要思考非洲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任务的基本世界观问题外,首先面临着选择发展道路和从理论上奠定改造社会和形成民族自我意识的科学基础问题。近十年来,许多非洲国家中的专业哲学活动明显增多。在扎伊尔、喀麦隆、肯尼亚和塞内加尔等国,  相似文献   

10.
薛小花 《社科纵横》2014,(3):133-135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是以知识的最高原理,作为解释世界的永恒真理。谢林认为这个知识的最高原理就是自我、自我意识。自我的内在理智创造自我,自我的内在直观感受这个创造。自我就是自我=自我,通过自我创造自我、自我意识。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毫无疑问是唯心主义体系,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见人不见物。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的功绩在于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哲学,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做好理论准备。其内容是唯心的,方法是辩证的,思想是革命的。  相似文献   

11.
生命是一种躯体性意识。自我意识作为一种精神,也就是要使自己超越于自然,把自然之存在引入意识之目标。意识要在自我中设定自己,并把对自身的设定环节作为中介物,从而发展出人的精神。人就是在自然的躯体中设定出的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当前青年自我意识扩大的实际出发,对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进行了理论探索,分析了“自我”在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不同含义,井对“自我”进行了界定。作者指出把“自我”简单地等同于自私,这是理论研究上的一个失误,也是部分青年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认为,“自我意识”、个人奋斗作为一种动力是双向的,理性地认识科学意义上的“自我”,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人的意识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统一。意识之所以二重化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其根源在于实践活动的对象性与自觉的目的性。从结构上看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根本区别是他反性和自反性 ;从功能上看 ,对象意识指向外部世界 ,自我意识指向人的内部世界 ;从层次上看 ,对象意识是对客体的一级反映 ,自我意识则是二级反映。客观性是认识中的普遍性、规律性。现代科学的发展突出了自我意识与客观性的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4.
郭艳君 《学术交流》2005,42(12):5-8
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既是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同时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内在根据。因此,它们同样是历史发展动力的构成因素,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只有把实践与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实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阐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我观念是通过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清楚的阐述了自我发展的阶段。目前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处于“开荒种田”的状态,容易导致专业学生尤其大一学生产生专业自我观念难以确定的困惑,会视自己为专业的牺牲者、旁观者和路过者。而开展积极的专业宣传实务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专业宣传实务活动,让学生走入社会,在社会互动的镜子中塑造正确的专业自我观念,激发专业自信,实现专业认同。  相似文献   

16.
朱庆好 《社科纵横》2010,25(10):126-128,134
媒介文化的兴起对教师的自我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遭遇瓦解、教师形象被妖魔化、教师自我体验失衡,教师自我控制意识消弱等,教师需要通过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等途径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当前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王小文 《生存》2020,(13):0169-0170
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生动活泼、注定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自我认知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领导者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自我认知影响着领导工作的方方面面,一个成熟稳重的领导者总是对自己具有清晰明确的自我认识,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增强自信心,发挥领导影响力。GE公司认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包含以下四种基本素质:一是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形成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体,人是它的主体。由于私有制引发的异化劳动的存在,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展开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更加不和谐;只有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消除异化,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实现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张可创 《社会工作》2009,(15):22-27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群体事件不断增多。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转型期的社会特征和物质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相关。在化解这些矛盾中,社会工作能够和应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社会工作能否发挥作用,与社会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工作技巧密切相关。我们认为要搞好社会工作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职业意识、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和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