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范围内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中培养形成的。它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等内容相联系的。一、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1.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身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表现形式是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在校园体育文化中既强烈地表现出人的生物属性 ,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教育是人的自然属性、校园文化属性和体育文化属性密切交互作用的文化。其原因是校…  相似文献   

2.
学生个性化培养与终身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的教育。从这一概念的内涵看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阶段。从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看,学校体育又区别于终身体育的基他阶段,它既要完成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又要为一生从事体育打下基础。因而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就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2 个性化培养2.1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现代教学论认为:个性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而实现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性差异,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角度讨论文化的基本品质:过时、狭隘、准自然的非理性.1.按照译学中"可译性"的观念,愈是深深"植根于所属文化"的文本,愈不具备可译性;由于翻译实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所以深刻体现文化属性的文本(亦即思想)不具备充分的可交流性.文化属性是交流的障碍.2.文化是"以往年代或时代的思想",从而以表达新思想为宗旨的新文学顽强地拒绝文化属性.3.由于自动免除了文化的约束,新思想具备充分的可译、可交流性.结论:清醒地对待文化,而不是一味热衷于文化,是文化论者的职守,也是一个崇尚进步和创新的社会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4.
体育风险是体育活动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学校体育风险的存在也是一种必然的体育现象。逃避不是风险处理的最好办法,科学的风险管理才是应对风险发生的最好途径。运用风险管理原理与方法,对学校体育风险概念、分类以及识别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了学校体育风险规避与防范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体育风险是体育活动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学校体育风险的存在也是一种必然的体育现象.逃避不是风险处理的最好办法,科学的风险管理才是应对风险发生的最好途径.运用风险管理原理与方法,对学校体育风险概念、分类以及识别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了学校体育风险规避与防范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快乐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者,为改变沉闷的教学局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根据体育本身就带有吸引人参与的兴趣属性提出的,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然而,毕竟有其局限性,通过研究认为“快乐体育”与“成功体育”接轨,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武舞文化研究文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的方法,对有武舞历史学研究、艺术表现及文化价值研究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研究发现:人们对武舞文化的认识多停留于这是"考古"层面,未能充分发挥它的娱乐属性、健身属性、竞技属性,没有完整地对武舞文化进行多层面开发研究,并增加保留与发展主题的核心竞争力,应探索合适的途径与开发理论把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精华以舞蹈形式表达出来,用完整的体育规则以竞技化方式、娱乐化形式、健身化理念进行规范,使"武舞"竞技有律、娱乐有规、健身有式。  相似文献   

8.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文比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已形成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三大类,其中.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基础,是提高国民体质的战略重点.其基本任务是:1)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2)为大众体育奠定基础;3)把传授体育文化知识,训练运动技能和习惯作为基础教育;把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促进个性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育观念现代化是大学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内容 ,它的核心是大学教育与社会、人、文化之间的基本关系。它对大学教育现代化的作用不是以物化的形态显现的 ,而是以隐性的内在规约表现的。大学教育观念现代化具有如下特征和属性 :全面性、时代性、发展性、导向性、层次性、创新性和特色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界定立足于"中国"、"传统"二词,并不局限于中国境内的传统翻译理论,它强调的不是翻译理论的国别属性,而是翻译理论的文化属性、理论基础,且具有历史发展继承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作为中国固有学术成果,其本身也属于国学的一部分。鉴别某一翻译理论是否属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不以研究时间、地点为标准,而主要依据其在学缘上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因承性,在学理上是否与国学思想保持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造就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校园体育文化基本特征,论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及表现形式,揭示了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从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三方面进行的思路,从而表明,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倡导终身体育理念对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体魄,提高国民整体素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习得性、文化构成的层次性和教育的双重文化功能是教育对文化界说的三个最基本方面 ,文化对课程的价值取向、教育观及人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决定了文化是教育的“生态环境” ,教育的文化功能 ,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变迁功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大学体育呈现为一种文化 ,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教育功能和作用最终实现于与大系统内的其他教育者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整体塑造。论文分析了大学体育的特征并提出了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明献  闫磊 《南都学坛》2000,20(3):120-122
运用现代科学体育方法学的基本原理———炼身运动负荷价值阈 ,在中师体育教育实践中进行实验研究 ,以求全面提高中师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初中施行"绿色证书"教育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995-1998四年两届改革农村初中课程及施行"绿色证书"教育的实验,我们发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的农村初中教育新模式是农科教在农村初中的结合点,也是深化农村初中教育的一条新路.该成果已为重庆市人民政府(见渝办发(2000)22号文件<关于在农村初中进行绿色证教育的通知>)、国家教育部、农业部(见教基(2001)18号文件<教育部农业部关于在农村初中试行"绿色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见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9条)所采纳,并在重庆和全国农村初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包括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研究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拓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入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意义作了进一步的认识。论文就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强调了当前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包括五个方面: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所以体育培养目标是三堆的,即让学生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体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本文着重阐述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与发展前景,阐述了全球化与多元化冲突的文化涵义和人类多元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基本价值观。主张以“和而不同”理念作为多元文化发展和多元文化教育的支点,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协调全球化与多元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矛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而不同”文化价值观将始终是我们审视与理解人类文化和多元文化教育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0.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国学传承模式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之一,但当前,国学师资问题成为了制约国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国学师资应该具有知行合一的教学创造力,以推进国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如此,才能成为国学教育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培养国学师资需要创设国学常识类、文本解读类、课程教学类、教学技能类等四类课程,形成基础型、提高型、专业型三种教学层次,构建经典式、探究式、实践式三种教学模式。这种内生式教师专业发展逻辑是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