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介,研究孔子的言辞思想更容易接近其文学思想的核心。“文言”是孔子言辞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对内容上的规范性与形式上的审美性的双重要求,使孔子的“文言”思想,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形式上可资借鉴的典范,同时,也在思想内容方面树立了“雅正”的尺度。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思想,“文言”一词所包含的规范性与审美性的双重意味,奠定了孔子以及儒家文学思想政教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诉求。  相似文献   

2.
赵滕 《理论界》2012,(1):125-128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史上重要的大师。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奉为圭臬,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努力紧密结合孔子的思想,从孔子的普遍人格的假设入手,以普遍人格通过力行仁与礼的教化实践过程升华为君子人格的进程重新架构理解孔子的君子学说,并进一步阐释君子人格的力行内涵,希望能够对于深入理解孔子仁学思想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3.
唐明贵 《兰州学刊》2004,(6):296-298
傅斯年在其论著中,对孔子及其学说予以了重新解读,在儒者的起源、孔子与经典的关系、孔子学说的内容以及孔子学说成为正统和适应秦汉以来的社会的原因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别样的看法。他认为儒者乃起于鲁流行于各地之“教书匠”。孔子删《诗》说“乃汉儒造作之论”,《易》和孔子及儒家没有关系,孔子和《春秋》的关系虽不能确定,但其思想却是孔子的。孔子的政治论和天人论都表现出过渡的、转变的色彩。宗法不亡、适应新兴阶级需要及中庸之道是孔子学说成为正统的原因。传人多、影响大及秦汉以后社会无大变动,使儒学得以统治中国社会达两千年。  相似文献   

4.
孔子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关于管理方略的思想丰富、精当而实用,虽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其中有许多有益因子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和平与发展 ,是 2 1世纪人类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儒文化圈内的专家学者 ,可以充分利用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 ,因为 ,他们的有关思想与学说 ,在 2 1世纪将会给人们以新的启迪。本文特试从“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和为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大同’的社会理想”的几个方面 ,进行初步的探讨 ,以期能释放出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一些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伟大的,但孔子的学说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孔子要一分为二。孔子伦理哲学的核心是"仁",这是精华。孔子的政治哲学的核心是"礼",其中糟粕较多。对孔子学说的正确态度是吸取精华,弃去糟粕。  相似文献   

7.
张兵 《齐鲁学刊》2012,(5):9-14
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窥探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所载孔子阐述《诗》的学说以及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为研究孔子《诗》审美思想提供了直接史料。孔子的《诗》审美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内容、形式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形态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8.
孔子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其思想方法上的伦理性,政治以道德为依归;孔子为实现其大同与小康的政治理想,确立了以仁与礼为基本精神的政治思想体系。仁与礼密切相关,各有其政治功用。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仁与礼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子人性思想是沿着历史与现实、古与今(“述而不作”)和天与人、性与命(“性与天道”)的双层致思路线的逻辑性互动展开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命题是孔子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洞见,即“述而不作”的理论结晶。在孔子,性与命、天道与人道是内在一致的,人通过“下学上达”的进学之路尽性、知命而合天,“无言”之教则是“下学上达”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文明创生途径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古代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孔子人性思想当在此宏观视域下进行观照,集中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体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思想史上道、德、仁的观念的发展过程,表明孔子思想的渊源及其整个体系的形成过程。孔子继承了传统的道、德的思想,并进而提出了他的仁的学说。这三个方面构成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孔子思想的其他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