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时期的革命实践教育了我们,矫枉不应过正,过正必不能矫枉。矫枉必须过正,在理论上并非正确,在实践上肯定有害,绝不应再把它作为我们今后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了。矫枉过正,是一句成语,在《汉书》、《后汉书》中屡有出现。原意是纠正错误超过了限度。对于这种做法,即从这两部史书所运用的情况来看,褒贬不一。比如,在《汉书》的《诸侯王表》中,讲到西汉初期,接受了秦代“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招致了“孤立之  相似文献   

2.
“实事求是”是中国的一句古老成语,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赞扬西汉景文帝之子刘德的严谨治学态度的话,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学者颜师古曾经对这句话作过注释:“实事求是”,就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过程中,赋予它崭新的科学内涵。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阐述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  相似文献   

3.
《周易》成词例说徐传武王国维有《与友人论待书中成语书》,对于《诗经》、《尚书》之成语,多所发正。但王氏“成语”,失之庞杂。姜昆武认为:“在目前的汉语语词研究中把四字句熟语称为成语,这是很恰当而科学的,因为大体它是一个其实的语句。但自宋以来,有人把诸如...  相似文献   

4.
<正> 毛泽东同志在特定条件下提出了“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的观点,后来人们就把这个观点作为普遍原则,每当纠正一种错误的时候就加以运用,结果,往往是扶起东来又倒西。现在仍然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它作为一条不容置疑的定律,给实际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四期发表的《质、量、度和关节点相互关系问题研究综述》一文,介绍了一种肯定“矫枉必须过正”的观点,认为尽管它“不是个普遍适用的科学口号,但是作为纠正某些事物的偏差的方法来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实践中,为了有效地纠正某些偏差,使事物适度,在纠正的时候,运用‘过正’的方法,使偏差得到纠正,还是需要的。作为结果来讲,纠正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过正,因为过正事实上是新偏差的出现。当然,对反动统治阶级把腐朽的旧制度捧为不可变动的正规这样一种形而上学来说,提出‘矫枉必须过正’,改变旧制度的质,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样的过正,已不是它原有的含义,因而也是应当肯定的。”对于这种肯定“矫枉必须过正”的观点,我是持反对意见的。我认为“矫枉必须过正”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今年二月九日,《安徽日报》发表了皖春同志为了答复读者的问题而写的《怎样理解“矫枉必须过正”》一文。这篇文章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展开热烈讨论。讨论开始以笔谈的形式进行,以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安徽日报社又联合举办了一次座谈会,充分交换意见,展开争鸣。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内容也逐步由对于“矫枉必须过正”的具体理解,转入到对于认识论一些根本问题的探讨。本刊这期选择了几篇笔谈和讨论的文稿,发表于后,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王全营、曾广兴、黄明鉴编写的《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1989年6月已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系统阐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的专著。 《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以下简称农运史)全书共分七章,近二十万字,全书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大革命为主线,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北伐前后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全貌。 该书的第一特色是立意正确、注重史论结合。党对农民问题的了解,有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党的“一大”对于农民问题是没有认识的,“二大”提出了农民问题,但多是从人口众多的问题认识农民的重要性;“三大”正式提出和讨论了农民问题,制定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问题的决议案,认为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应作为党在今后中心工作之一;中共“四大”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大会通过了《对于农民问题的决议案》,但不足之处是没有提出土地问题。之后,毛泽东同志1927年3月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集中了党内的正确意见,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该书对这一问题专门设章辟目,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丰富的史料阐明了这一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8.
熊苇渡 《兰州学刊》2012,(8):193-196
惯用句①是长期习用、意义相对完整、结构简洁稳定、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无论是在中文还是日语中,以身体词汇构成的惯用句相当多,据《日语惯用语例解手册(人体词汇专辑)》统计,约占日语惯用句的25%.以含“手”的身体惯用句为例,《广辞苑》的惯用句部分收录133个有关“手”的惯用句;而在《现代成语词典》中,则收录了248个有关“手”的成语(或称之为“惯用句”).文章仅以含“手”的中日身体惯用句为例,探讨惯用向的组形特征、语义构成,进而寻求惯用句的隐喻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他和毛泽东、彭湃是我党最早研究农民问题的三位革命家。关于毛泽东、彭湃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宣传。但关于李大钊这方面活动的研究和宣传甚少。本文仅就《李大钊选集》中的有关文章进行一些粗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今年二月,《书林》第一期以显著地位刊登了沈鹏年同志的文章:《周作人生前回忆实录:毛泽东到八道湾会见鲁迅》.大意是说,在“五四”运动之前,经周作人推荐,鲁迅就读到了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的《体育之研究》等文,因而引起了他对毛泽东的关切:“五四”运动之后,鲁迅又读到了毛泽东寄赠的《湘江评论》,认为该刊连载的《民众的大联合》“是值得重视的一篇好文章”.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下旬,毛泽东率湖南驱逐张敬尧请愿代表团到达北京.次年四月,鲁迅终于在八道湾寓所跟毛泽东会面.两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地畅谈了半天”.以上情况,都是鲁迅研究史上前所未闻的事情,自然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加之有几家报纸又相继以“摘要”的形式转载,更扩大了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的《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98页注释163条,对广州农讲所作了如下的注释: “一九二四年,彭湃创办广东省农民协会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至第五期由彭湃、阮啸仙等主办。一九二六年五月第六期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改名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由毛泽东任所长,……”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仍然是农业社会,农民是这个社会中最庞大的群体。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纵观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从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似乎走完了螺旋式上升的一圈:以农民革命始,亦以农民革命终。当然,后者是在现代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并非旧式农民战争的简单重演,但农民仍是这场革命的主体。正因此,农民问题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结构与革命运动的钥匙。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和政治派别都不可能、也没有解决农民问题,不能造成农村社会的大变动,因而也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唯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民问题,并以农民为主力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对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与理论阐述,即展示了我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历史轨迹,从其发展过程,我们亦可管窥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若干特征和原则,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茹毛饮血”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捕到禽兽连毛带血一道吃”(见《辞海》(语词分册)1977年版)的意思。《辞海》(新版)亦沿用了这个解释:“谓太古之时人们还不知熟食,生食禽兽。”此说有以偏概全之嫌。这句成语源出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共毛。”这里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九五一年春天,在我国文化教育界展开了一埸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运动,这就是有名的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毛泽东同志很重视这场运动,他为《人民日报》撰写了社论,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九七七年摘要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在这场运动中,陶行知先生受到株连。这位一九四六年逝世的、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从此以后,顿失光辉,他的教育思想也遭到了批判。所以要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必须从重新认识《武训传》着手。  相似文献   

15.
“不胜其烦”、“不可胜数”是两个比较常见的成语,意思分别是“经不起烦扰”和“数不完,极言其多”。满足这两个结构槽的成语还有很多,如“不胜枚举、不胜杯杓、不胜感激,不可胜言、不可胜计、不可胜用”等。其中,“胜”的读音,成语工具书标注有异,有的注sh叆ng,如《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万条成语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汉语近义反义成语辨析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这部成语词典收录了“不胜枚举”和“不可胜数”条,分别注为sh埁ng和sh叆ng,情况特殊,暂归入第一类)、《现代成语巨典》(大…  相似文献   

16.
<正> “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这一命题,是由列宁明确提出来的。他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写道:“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选集》第二卷,第七一二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专门有一节“论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把这个问题挑开,使之突出起来,为世所注目。《矛盾论》中引用了列宁的这段话,并对它作了说明和发挥,进而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三○  相似文献   

17.
199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本文仅就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谈几点认识。 (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关于实事求是,在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中,曾作过大量的科学论述。《毛泽东选集》里两篇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客观社会情况,从而正确地制定了革命斗争的策略。1929年毛泽东同志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即有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他在纠正主观主义方法中突出强调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出如果不这样“就会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毛泽东选集》1991版一卷92页)。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又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虽然论述的是调查研究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密切结合的基本原则,但实质上就是讲实事求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先后又写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党的作风》等一系列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主要目标的重要著作,并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通过中国共产党二十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8.
庆阳地委张锋同志来信说:今年《社会科学》第2期所载《毛泽东主席为谢子长烈士亲笔写的碑文》系传抄件。6月我赴子长县枣树坪核对了原碑文,发现有三处差错:一是“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句中没有“后”字;二是“即是红二十六军之前身”应为  相似文献   

19.
(一) 四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问题,也是关于文艺方向和方针的原则问题。对于这个关系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第二是为农民的”,“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是在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经过艰苦探索而创立起来的,它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的萌芽阶段1924年到1927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声势浩大,席卷全国,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中国的“大革命”.20年代前半期,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工人运动上.对于中国的农民问题,他虽然从农民人数众多这一角度觉察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但总的来看,由于他没有实际接触过农民运动,因而对中国的农民问题还缺乏具体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逐步加深了对农民地位的重要性和工农联盟意义的认识.1925年初,他对韶山一带农村情况进行了调查.是年秋,他到广州主持国民党宣传部工作,并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从这时起,他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和领导农民运动中.1925年11月,他在回答“少年中国协会改组委员会”所提问题时明确地说:现在注意研究农民问题.此后,毛泽东一直把农民问题作为探索中国革命的一个中心问题.在北伐战争过程中,湖南湖北等地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农民阶级显示了巨大的革命力量.革命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