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结合部改造虽对缩小流动人口规模、提升人口素质有正面效果,但也存在复制、位移城中村的隐患。城乡结合部改造中应探索政府、村集体、企业、村民多种合作模式,将流动人口居住、失地村民发展、减少拆迁阻力等问题统筹解决。此外,还需建立非营利性、可移动性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实事求是地解决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时间以来,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处境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有人认为,农村流动人口的出路是返回农村;也有人认为,城市应该完全接纳他们,使他们城市化.但是在目前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框架内以及社会结构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无法返回农村,又不能彻底融入城市,而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状态.我们在对温州的抽样调查中,从市民权、日常生活、社会认同和主观体验三个层面进一步证明"半城市化"格局的存在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化.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形势下,国家应该积极地把推进农村流动人口彻底城市化纳入刺激经济发展的对策中,以便更好地把刺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民生问题与促进社会结构调整有效地结合起来,打破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格局.  相似文献   

3.
宠翠明 《社会》2004,(4):17-20
研究缘起及方法近年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大众媒体和各种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等学科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相关研究基本集中于对流动人口适龄子女义务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视点:1、以某一局部地区为基点,通过对这一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总体状况的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韩嘉玲,2000;赵晔琴,2002);2、抓住流动人口子女的某一种  相似文献   

4.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困难的思考--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晔琴 《社会》2002,(9):17-18
“他们踟躅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衣服俗艳廉价 ,眼神狂躁迷茫。城市如此的近 ,却又如此的远。他们是流动人口第二代 ,一个在城市化过程与城乡分割体制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中日益扩大的城市边缘特殊人群。”———摘自《关注流动人口第二代》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是伴随着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人口的增加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 ,是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也是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未来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何家理 《唐都学刊》2008,24(1):76-81
与农民工相伴而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困境问题.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有700-800万人,留守在家儿童2200多万人.留守在家的无人管,流动进城的上学难.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一直未上学的占6.85%,失学的占2.45%.农民工子女上学困境对我国义务教育法中"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的教育公平理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深层原因有:对农民工现象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城乡二元分割结构体制;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民工自身素质低维权意识差.解决的出路在于:让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实行"义务教育补助卡"制度,改户籍入学为"居住地入学";将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纳入城市学校考核体系;政府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以倾斜政策.支持其尽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与农村城市化相伴随出现了流动人口学龄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通过对华东某市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大多设置在城区和县城的民办学校,具有收费低、规模大的特点,满足了大量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该市民办教育15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至2006年,一批民办学校分别在乡镇、县城、市区建立起来,同时一些公立学校实现了向民办学校的转制,形成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并存的格局.第二个阶段从2006年到现在.随着公共教育经费的增加,公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再加上学龄儿童的减少,对于民办学校的办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民办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及其效率优势是其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农村化”现象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伴生的现象.农村化主要表现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非农化、身份农村化”和“生活市民化、身份农村化”两个特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行政单位的流动人口、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和非本地户口人口中农村户口人口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化现象不断扩散的结论.同时,本文从人口流动政策、户籍制度、隐性失业和城市化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且对农村化现象带来的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市民化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有的农村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城市化面临诸多的问题,在此提出以加强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建议,该建议主要涉及: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全免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建立和完善补偿机制和深入开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等。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城居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农民工城居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渊源、变迁与现状的分析,当前农民工城居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障碍性因素主要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现行的教育经费制度以及城乡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异.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央和各级政府承担起责任,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全国统筹的义务教育规划;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建立农民工城居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筹措...  相似文献   

10.
在京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在中国逐渐成为潮流.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有8000多万,到本世纪末将达到1.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0 8.近年来,我国的人口流动逐渐由分散的、跑单帮式的流动向家庭型迁移转变.上海市流动人口中28.3%是举家迁移,在上海居住时间达数年之久;武汉市150万流动人口中,家庭式流动超过50万,占武汉流动人口总数的33.3%;北京329.5万流动人口中,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9.9%,约20多万,据有关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流动人口中学龄儿童、少年若按2~3%推算,估计全国有200万左右,北京约有8万多9.流动人口的发展态势决定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1.
法制环境质量与公民权利的实现存在密切关系,良好的法制环境能够促进公民权利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法制环境好坏直接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实现程度,受教育权的实现过程推进法制环境的形成。目前,我国受教育权实现的法制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还有待提高,为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我们应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执法质量,培育全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2.
姚迈新  赖吉和 《探求》2006,(4):34-38
作为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东省与流动人口有关的管理和服务问题日渐凸现,其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做好流动子女教育的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下,对相关制度的有效转换,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是推进这一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往往存在忽视外来人口利益的问题;在本地村民的改造中,存在重物质补偿轻生计维持,重身份转变轻观念转变的问题;在安置社区建设上,存在重住宅建设轻配套设施完善、重社区物质轻社区形态维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缺乏包容性。新型城市化时期,城市改造需要体现包容性,为此提出建构具有包容性的城中村改造新模式,融入包容性理念,引入多元化的改造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内外兼修的原则。建议在改造思路上实现转变,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建设数字化的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4.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了《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其中提到在接受调查的41所学校中,具  相似文献   

15.
制度改革:郊区城市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颖 《社会》2003,(4):46-50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 扩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逐渐积淀并突现出来,郊区农村的城市化呈现为一种“不完全城市化”,甚至大量出现了“城中村”等现象。随着问题的出现,尽管城市政府对这些问题予以了必要的关注并把整治、改造  相似文献   

16.
周世强  李鹤 《社会福利》2011,(12):32-32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的关注逐渐增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不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称为"留守儿童";另一类跟随着进城打工的父母,称为"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和前 3 0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 ,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运动呈现出一方面城市数量与城镇人口迅速增长 ,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心理与城市化进程极不相适应的复杂而又特殊的景象。这种不适应反映在流动人口身上表现为“准市民化”状态 ,反映在城市居民身上则表现为“单位人”现象。这种在我国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落后小农文化心理和依附人格往往会对现代城市化进程产生强大的、内在的阻滞。要使中国的城市化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 ,需要探寻城市化冲击之下文化变迁的规律和文化适应的策略 ,制定出一套引导和促进变迁健康发展的计划 ,建立起一种健全的、理性的现代城市文化新秩序 ,以促进人们实现由“准市民”向市民 ,“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城市化的任务也更加艰巨。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呈“分散型”。在走“分散型”道路实现城市化目标的过程中 ,如何处理大、中、小城市的关系 ,仍然是城市化政策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科学建设小城镇 ,构建功能结构互补的合理城市体系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了《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其中提到在接受调查的41所学校中,具有办学资格的学校只有20所。这些打工子弟学校条件简陋,98%的学校场地是租用的。存在教师流动性大、教室拥挤、课桌简陋、缺少取暖与降温设施、没有体育设施或设施简陋、食堂卫生条件差、饭菜质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从本质上看 ,是生产要素所有者为追求更高收益而在城乡间重新配置要素的过程。只要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没有人为的障碍 ,城市化就能和工业化、经济发展相适应 ;城市化滞后是政府对城市化过程直接干预的结果。同样在当前加快城市化过程中 ,政府不适当的直接干预 ,不但不能解决城市化滞后问题 ,反而会导致“虚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 ,政府主要作用是制度创新和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