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俄罗斯有一个画森林的油画大师希施金,李刚以中国画的笔墨和中国画精神表现森林王国的蓬勃生机和壮丽图画。李刚就是中国的希施金,甚至超越他了",一位美术评论家在李刚绘画理论研讨会上说。  相似文献   

2.
当中国新文学家肩负启蒙的时代重任进入文学创作的时候,节日习俗便成为其透视国民性的重要场景.以鲁迅、沈从文、老舍为新文学中"习俗/国民性"的典型表现者,他们以丰富的节俗叙事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愤懑情怀、深刻的文化焦虑和现代人性之思.同时,由新文学节俗叙事所承载的时代之重,也映照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3.
王博 《社科纵横》2007,22(3):120-121
本文对气韵生动在西方绘画中的体现做了探讨,在绘画进入"怎么画"比"画什么"重要的时代后,绘画追求的共性是什么?在图像技术泛滥的现代社会,绘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惟有坚持绘画独特的性质,回归真正的本质,才是绘画的品质所在.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的诗词绘画都讲究意境,诗由情起,画自境生。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第一次使用了"境界"一词,清初的笪重光《画筌》继唐代王昌龄《诗格》之后,第一次在画论中谈到"意境"。总而观之,都是主张在对物象的描绘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意趣,借景抒情,笔随意动,达到"摅发人思"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花鸟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独树一帜的领域.从唐宋丹青到元人水墨,再从明清绘画到现代绘画,它以独特的笔墨神韵争芳斗艳.尤其文人花鸟画,借写花鸟之形以表达画家主观的意象情感.潘天寿先生说:"画之贵乎师造化,师自然着,不过假自然之形耳.无此形象不足以语画,然画之至极,终在心源".文人画家更注重神韵意境的追求.流传于世的文人花鸟画精品璨若星河,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6.
到法国去     
正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陷在混乱、动荡的泥淖中;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术,却繁荣昌盛、百花齐放。伴随着国家间频繁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开始接触西洋美术,开始知道在古老的欧洲大陆,有一个国家名叫"法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是现代都市茶文化孕育、形成的重要时期,呈现出消费方式的洋场化、消费意识的品牌化、消费结构的女性化等诸多变化,并在"现代性"与"政治性"建构过程中表现出与传统茶文化迥然相异的"崇洋""入世"等倾向。  相似文献   

8.
公元11世纪初,竹图就成为与人物画,风景画、花鸟画并列的中国画门类.这一时期堪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当时最著名的人物苏东坡(1037-1101)在其美学论著中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他品评了其远方兄弟文同的作品,后者是竹图这一绘画样式的重要创立者.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术史上,以文同、苏轼、赵孟頫、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湖州历代文人画家群体,其"以书入画"的理念与实践,形成了中国画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旨,诗、书、画、印同构为艺术特征的新格局,对中国画的美学追求和发展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和梳理这一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剖析其文化渊源、发展轨迹及成因,以期为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叶是美国在华扩张的鼎盛时期。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基督教传教运动一个组成部分的美国在华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现代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论述了美国教会在华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获得发展的背景与动机,发展的情况及特点;并对其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作为一种价值性存在,其价值走向经历了戊戌文学革新时启蒙社会、开通民智的文学救国论;五四时期以民主与科学实现人的启蒙与觉醒,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整体转换;30年代在救亡背景下的文学社会化转向;40-70年代大众化的政治工具论;80年代在非艺术的轰动中复兴文学之梦,以找回人的尊严和文学自信;90年代在边缘中寻找本位,文学在非轰动的艺术坚守中回到自身等发展阶段.基于历史的逻辑和理论的逻辑,可以对百年中国文学的价值范式作出这样几种判断一是意义认同--社会本位的"世纪波";二是形态复归--构筑价值载体的"同心圆";三是本体认知--价值转型、价值游离、价值接轨的"三级跳"等.  相似文献   

12.
写实的面目     
正说到20世纪初留法的大艺术家,徐悲鸿总是最先被人想到的一位。他不仅是当时留法学子中的优秀代表,更在归国后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教育实践吹响了变革中国绘画的号角。他既是油画家,也是国画家,他的油画投射出中国艺术的影子,而他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13.
11世纪中国宋代的伟大学者、画家及鉴赏家苏东坡在提及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我们在21世纪艺术家任敏的作品里也感受到了画中的诗情.同于王维和苏东坡在作品中对感情的抒发,任敏的画完全跳脱出了文字和笔法的范畴,而描绘大自然中辽阔浑然的诗境.麦克·苏利文的书中曾经称苏东坡及其同侪们的革新理念是“绘画是画意,而不画形”.同样,任敏的绘画也充满想象新意,他利用色彩的游离与融合开拓了崭新的画面,这种在画面中由随机偶发创造出来的有机美感,几乎可以与大自然抗衡.  相似文献   

14.
试论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点魏齐华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绘画史上形成了最为繁盛而特具风格的画种。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以欧洲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体系,成为世界两大绘画体系。中国画──我国民族传统绘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从...  相似文献   

15.
其画     
正董其昌的宗师之谓,大半来自他的"南北宗论",如果没有这个总结前世画坛千年、影响后世画坛百年的理论,他应该只是若干独善其身的大艺术家中的一员。是"南北宗论"将他推上了一代宗师的地位。中国山水画传承千年,虽然每个地域都有些特色,但此前从没有人将画者的风格特点以南北归类,且断其优劣、定其价值。《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最著名的绘画理论著作,也是中国美术史影响巨大的一部著作。其中,董其昌提出了影响后世至今的"南北宗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以至马、  相似文献   

16.
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的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多彩。文艺转型,即中国文艺如何从古典型转为现代型,是研究现代文艺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这一方式看,中国文化的三种转型模式最具有理论意义。这就是建筑的意义转换,文学的形式转换和绘画的功能转换。关于建筑转义,我已经在《中国建筑文化三题议》一文①中有详论,这里就专门讨论文学和绘画的转型问题。中国文学的转型模式:“形式”转换中国文学的转型,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结构的等级变动,从古代以诗文为最高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级制转为现代的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相似文献   

17.
杨小斌 《社科纵横》2007,22(2):105-107
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产生引发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巨大变革,并对20世纪西方现代纷繁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本文通过对法国印象派艺术审美追求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历史的综合分析,对更理性地解读印象派绘画,探究其艺术追求和艺术本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讯     
正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届艺术硕士学术邀请展由中国画创作研究院主办,中国画美术馆、德宝堂联合承办的"艺路同行——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届艺术硕士学术邀请展"在中国画美术馆举行。展览共展出20位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80余幅,题材广泛,涉及花鸟、人物、山水,多角度展示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参展艺术家与在场的书画界朋友和艺术爱好者交流了各自的创作心得。  相似文献   

19.
白雪红 《社科纵横》2006,21(1):118-119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20世纪抽象绘画艺术的产生,彻底突破和粉碎了传统绘画的界限,抽象艺术在不受客观自然约束的前提下,转而关注艺术内部自身的精神性要素,从而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更为自由、广阔的天地,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李曼峰,看似是中国人的名字,但其作品又不太像中国画家的风格。事实上,这位华裔画家,是当代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李曼峰是东南亚的先驱画家,对"南洋画风"有着重要贡献和影响。虽然生于中国,却很小就移民东南亚,先是在新加坡生活,并接受了一些绘画教育;后又移民印度尼西亚,虽然中途在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却很快又回到印尼;晚年则在新加坡度过。可以说,东南亚风情才是渗透进他骨髓的重要元素。当然,他也会中国画,但东南亚风格的绘画才是他赖以成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