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舜臣 《学术交流》2013,(2):147-149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鲁小俊 《学术交流》2013,(2):149-151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13,(2):144-146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北京通史》的编撰工作和思路曹子西(《北京通史》主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一、编撰工作简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撰的10卷本《北京通史》,已经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公开出版。分担各卷撰著的北京通史课题组成员共有14人,即:第1卷的曹子...  相似文献   

5.
素以“北大荒”驰名中外的黑龙江到底有没有文学 ?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如何 ?这部纵贯古今的《黑龙江文学通史》给读者做出的回答是肯定而可信的。早于上个世纪 80年代初 ,就有国内学者提出“重写文学史”。紧接着又有学者认为 :“当代文学不宜写史。”从此 ,文学史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对象被引起重视 ,新的主张和观点不断被人提出 ,在理论探讨十分活跃的同时 ,各种类型的文学史专著也相继面世。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诞生的《黑龙江文学通史》 ,谈不上是“重写” ,只能说是“草创”。因为黑龙江还不曾有过自己的文学史 ,这是千年写的第一回…  相似文献   

6.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男乌是《年外》。第一部韵书是裘切.韵…》。第一部方下言词典是、《方言))o第一部字书是‘字彝少。第一部诗集是(诗缘》:一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抓弟一部神活华是军、l扣海经》。第一部宇娜小说是心搜神记》。第一部笔鲜刁锐笋轰是丈世说新语》。第一部论语体著作是《论语)}o第一部编年体史仔是<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史书是嵘汉书》。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是《卑通》。第一部兵书是《孙子》。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第一部农业百科全趋是嵘齐民要求))o,第一部工农…  相似文献   

7.
北京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北京通史》学术座谈会纪要编者按:一部系统完整地研究北京历史的大型学术专著──《北京通史》(全十卷,共330余万字),最近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部分历史专业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经过十六年的不懈努力撰...  相似文献   

8.
《北京通史》课题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六五”、“七五”期间的科研项目,也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院级重点项目。经过该课题组全体成员近十余年的共同努力,已陆续收集、整理、编撰、出版了一批北京史研究资料专书和专门学术论著,《北京通史》十卷本也已基本完稿。《北京通史》第一卷《先秦至魏晋北朝卷》和第三卷《辽代卷》已公开出版,第四卷《金代卷》和第五卷《元代卷》正在排印,第六卷《明代卷》、第七卷《清代卷(上)》、第八卷《清代卷(下)》、第九卷《民国卷》和第十卷《当代卷》已经脱稿,第二卷《隋唐五代卷》即将完成。为了介绍这项系列科研成果,兹将1988年12月26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通史》编撰工作研讨会”上,由《北京通史》课题组长兼该书主编曹子西、副组长王玲、魏开肇等人所作的汇报,该书学术顾问侯仁之、单士元和特约编审戴逸、何兹全、徐苹芳、彭明、林甘泉、刘北汜、于杰、赵其昌、陈述、陈高华、许大龄等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载,供中国地方史志、区域史、城市史、都城史工作者、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徐昌翰、黄任远撰写的《赫哲族文学》一书于1992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国家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一,共14章,33万字,涉及赫哲族神话、伊玛堪(说唱)、传说、故事、民歌、谚语、民间艺术家、创作文学等诸多方面,全面概括了赫哲族文学现象和文学历史,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这是我国第一部赫哲族文学史专著,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是黑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学界重写《中国文学史》呼声甚高,然而从大多数新编写的有关论著来看,仍在60年代流行的三部文学史的影子下徘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80年代兴起的宏观文学研究为摆脱这种危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张碧波先生的学术论文集《中国文学史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酝酿着突破的力作。 探索中国文学史的特殊规律是作者长期的苦心追求。他在先秦段系列论文中反复强调中国文学特殊规律决定于中国历史的特殊道路,充分注意到运用马克思关于亚细亚方式理论研究中国历史的成果,去观察中、西方在进入…  相似文献   

11.
《通纪》:一部富有时代光泽的史著钱茂伟《通纪》是明嘉靖时代著名史家陈建(1497-1567)撰作的一部明史专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代通史著作。它产生于危机四伏的嘉靖中叶,并以救危面目出现。凡面对时代现实,并给予时代现实以深刻回答的史著,不仅于当时...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的通史著作之源可追溯到《竹书纪年》和《世本》,然而较为全面反映通史特点的著作则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古代西方的普世史著作始于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埃浮鲁斯.然而,无论中国的通史观念,抑或西方的普世史观念,均早于史著的出现.因此,研究中国通史和西方普世史观念的形成过程,对于深入认识其各自所具有的特点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7,(3):6-11
张锡勤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家、中国伦理思想史家,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国伦理道德史等领域成就斐然、贡献卓著。张锡勤及其团队对中国伦理道德史的研究开创了国内数个第一:出版了第一部中国近现代的断代伦理思想史、第一部中国道德名言选粹、第一部从孔子到毛泽东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第一部中国传统道德范畴史、第一部从中国伦理道德产生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道德生活史,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刘骏勃 《求是学刊》2023,(3):170-180
鲍修哀是17世纪法国重要的神学家、史学家,Discourse on Universal History是他在历史学方面的代表著作。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不少译著和研究论著都将鲍修哀这部书的书名译作《通史论》或《世界通史》等,这是不太合适的。刘家和曾指出,中西之间有着重通史与重普世史的特点之不同。普世史固然必须以时间为经,但其重点却在共时性的普世的空间之纬;通史固然必须以空间为纬,但其重点却在历时性的时间之经。也就是说,西方思想中的Universal history(普世史或普遍史)与中国的“通史”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中国的“通史”思想其核心在于“穷变通久”,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以王夫之为例,其史学著作虽属史论体,但特别注重对古今之变以及历史变化的辩证发展和深层原因的揭示,尤其是对变与常关系的深刻把握,使其成为继司马迁以来中国史学“通史精神”的又一典型代表。作为与王夫之大体同时的鲍修哀,他的史学著作虽然在内容上涵盖古今广泛的时间,但指导思想却是基督教普世史的神学观念,把历史变化归于神意,未能体现出“通古今之变”的思想,这是中西传统历史观念中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一、《印度通史》培伦、董本建等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共946页。这本书是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托编著的一部教材,可供高等院校教学之用,又是国内编写的第一部印度通史,可供学习和研究者使用。本书依照印度历史的发展特点分为四编:1.古代印度(公元前2500——公元3世纪);2.中  相似文献   

16.
方如金 《浙江学刊》2000,(5):156-157
近年来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空前规模的城市化建设热潮的兴起 ,学术界对城市史的研究十分活跃 ,成果斐然。由浙江师范大学陈国灿、奚建华两位学者合作撰写的《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以下简称《城镇史》)就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项新成果。该书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 ,是作者经过数年潜心研究的结果 ,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有关浙江古代城镇通史的专门性著作。众所周知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 ,浙江地区无疑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因为该地区是我国最早产生城市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李淑岩 《学术交流》2012,(5):170-174
《八旗诗话》是清代乾嘉时期法式善撰述的一部关于八旗文人诗歌批评的专著,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专门论述八旗文人诗歌创作的诗话著作。《八旗诗话》对今人研究清代八旗文人的生活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参考价值。然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八旗诗话》的文学史料价值以及其所呈现的法式善的诗学观作专门的研究。概言之,《八旗诗话》所呈现的法式善诗学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诗歌的审美取向上崇尚唐音。二是诗歌创作的本体论上主张"性情"。三是师古的态度上力倡学古而求变,追求独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术界对儒学的研究,日渐深入,著作迭出,成果丰硕。有儒学通史著作,有专题著作,也有断代和地域方面的著作。但是,尚未见有关于儒学南传方面的专著发表。何成轩撰写的《儒学南传史》,是系统研究儒学南传历史的第一本专著。  相似文献   

19.
葛雷、齐彦芬在《西方文化概论》一书中以浪漫笔调写道:“文学是哲学、宗教、思想、文化的最美丽的花朵。”并断言:“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如果以此为据,那么东方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等)就是世界文学的“后续部队”,这显然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无论从中西方文学史的纵向对比,还是某一时期中西文学创作成就的横向对比,都难以得出“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的结论,仅就小说《红楼梦》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成就而言,就敢于同西方任何一部文学名著相媲美。国际红  相似文献   

20.
黄静 《求是学刊》2002,29(2):108-113
张荫麟是近代著名学者 ,在史学方法论和历史哲学上均有建树 ,对于中国通史的编撰提出了独到的理论和认识 ,对通史撰述的意义、笔削的标准、用以组织史料的范畴等问题作出阐发 ,其通史理论的实践———《中国史纲》在体裁形式、历史见解及历史文学方面都取得了高度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