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广文  夏莹 《求是学刊》2003,30(4):23-28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问题日益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同于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进行的文化横向的比较与研究,本文试图以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追溯为佐证,以文化同化、文化涵化和文化异化等范畴为解读方法,回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旨在寻找和验证在文化交流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在文化交流中建设性误读的特殊意义,强调了文化交流中的包容性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宁莉娜 《求是学刊》2006,33(6):32-37
中国近代文化革新,旨在通过文化批判与重建,实现社会变革、民族复兴,它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碰撞、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西方逻辑方法以其特有的科学基础与思维形态进入启蒙思想家的视野。由严复首先译介和传播归纳为主的逻辑方法,到金岳霖等思想家运用逻辑分析方法重构哲学体系,都将西方逻辑方法作为转换思维视角、融通中外文化的路径。在中国近代文化革新的进程中,西方逻辑方法的中国化特征十分鲜明,并由此承载了中国近代吸纳西方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大潮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化层次论--兼论中国近代法律文化演进的若干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法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次--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心物层次--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心理层次--法律价值观、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经历了表层变化、表层深化、深层结构的变化三个演变历程,它是在西方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交融过程中整合而成的.法律文化的演进始终与政治密切结合在一起,法律从属于政治;近代80年间,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在类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必然要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无论我们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抵御,都需要理智地了解和全面掌握西方文化.从历史侍承、文化基础、现代情境等方面看,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基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基督教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文化基因它已经完全渗透在西方文化的肌体之中,我们必须以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面对基督教在文化对比中的相对特点和优势,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吸收和借鉴我们所缺乏的因素,深刻发掘基督教的文化价值为完善中国文化所用.  相似文献   

5.
张春梅 《阅江学刊》2010,(5):118-123
维柯“诗性智慧”所涵盖的诗性想象诸方式与西域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在西域文化中,草原文化传统与绿洲农耕文化传统不仅没有因为现代化的发展而沉寂,反而在现实生活和文化想象中成为建设的重点。当代中国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主流的政治文化携带着强有力的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借助着大众文化的宣传而日益在社会及个人生活的各个部分展开。西域文化实际展示的是一个融合、变动、吸纳、综合的过程,在全球化语境甚至后殖民的话语中,西域文化的界域成为抵制被同化和被征服的历史因由和形式支撑。  相似文献   

6.
肖尚军 《社科纵横》2007,(9):136-138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问题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同于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进行的文化理论层面的比较与研究,本文以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追溯为佐证,解读文化交流背后经济的影响与作用的深层次原因,强调了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的地位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谭旭虎 《学术交流》2015,(4):214-218
中西文化交流一直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的研究重点,这部分内容在他的中国研究中不仅占据了很大比重,同时也是其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史景迁通过对跨越中西文化的个案及群体分析,试图重构多个世纪以来两种文化间的历史交流与碰撞。通过考察史景迁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我们既能对其中国研究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亦能获取对当代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交互的有益启示与经验。  相似文献   

8.
黄婷  张阿利 《唐都学刊》2010,26(4):77-79
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可能发生多方面的转变。"叙事"既表现为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又表现为本文的表层、深层结构。本文由中国电视剧的"叙事"入手,把握文本的深层结构,总结叙事模式,探寻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方向的可能性,认为中国电视剧在注重故事内容的挖掘、丰富故事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形式的设计,以加强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性。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回顾与现状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古已有之,大家公认在明清之际就已形成开启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所谓“西学东渐”有密切联系。起初,中国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0.
维护道统拒斥西学──评《破邪集》夏瑰琦《圣朝破邪集》,简称《破邪集》。明崇祯11年(1639)初刻于浙江,8卷,10万余言。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一明末,伴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宗教势力在中国也日益扩展地盘,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中西文化比较和融合的热潮中,马克思主义具有怎样的地位,中外学者似乎很少考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近代西方文化的精华已经与中国文化发生了结合,因而不再具有中西结合的问题;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在根本上已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因而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已自然包含了,无须单独列为比较的方面;也有受西方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大有以中西文化比较和融合的新思潮避开甚至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意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浅见或误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从文化层面分析,并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近代西方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传统文化合理性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用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可接受的知行方式,将马克思主义非常自然地融汇进中国人民的实践中便是最好的例证。今天,马克思主义固然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西方的文化论争中,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普遍的共识。赫勒的三种文化概念,即高级文化概念、文化话语的文化概念和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可以被借用来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及其实现的可能性途径进行探究。由此导致的结论是:只有从宽容走向团结,从对差异的承认走向与他者真正的对话与交流,才能避免将差异理解成无差别的多元主义,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三小民族在各种文化形态上的创造,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态发生互动、双向以及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这种不断接触、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它们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在开放的本土意识下的碰撞与融合.它确立了属于三小民族自己的富于民族特点的文化坚守.中华文化则提供了一种普遍的文化价值理念,对三小民族的思想和行为发生重大影响,成为确保当代中华民族整体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4.
陆锋明 《社科纵横》2008,23(12):144-146
明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传播.本文参照萨义德"东方学"的视野,指出明末中国的士大夫们在接触到异质文化之后,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对西学在儒学视野中进行重新认识和建构,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西方学".  相似文献   

15.
杨现勇 《社科纵横》2010,25(7):135-139
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无法回避的两种文化形态.但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点来看,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发生了异化了的文化,各自面临扬弃异化的问题.以文化体系内科学与人文两大部类的平衡机制为支点,分析中西文化异化的表征、根源和扬弃异化道路的差异,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一定要考虑中国的文化特点。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应排斥外来文化和西方社会工作,而要在文化对话中,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国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既要立足本土文化,也要吸收、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的优点和经验,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安泽 《求是学刊》2012,39(3):41-45
严复是我国第一位提出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的开拓者.他对儒教和基督教的比较研究,将两大文化系统的异质性凸现出来.他对基督教和宗教问题的理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精神特色.严复的宗教观念,代表了近代一部分中土学人,在坚持本土文化的精神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外来宗教与文化思想,推动中西文化会通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生态运动理论:从浅层走向深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层生态学的出现,代表了西方生态运动从浅层向深层的转变。与浅层生态学的立场和基本主张相对立,深层生态学拒斥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整体主义。它把生态危机归结为当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认为其根源在于我们现有的社会机制、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必须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现行的社会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造,把人和社会融于自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由此,它提出了建构生态社会的设想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光 《学术交流》2002,(6):162-164
语言目标追求的自觉性和文化目标追求的有限性构成了新世纪外语教学的基本特征。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 ,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不可分割性和文化迁移的自觉性。外语教学越是向高层次发展 ,语言负载的文化需要越突出。因此 ,体系相对完整的外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被看做是外语教学和外语课程建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表现出新的特征,即对意识形态概念学术史的兴趣、与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的结合、与文化概念的融合。我们认为,意识形态理论在其扩容的过程中,如要保持其重要地位,就应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尤其是重视对政治权力问题的探索。而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则应奠基于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尤其是他的元批判和去蔽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