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曹大为此文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八年第四期.文章指出,学术界在讨论(醒世姻缘传》成书年代时,通常把不同观点划为清初、明末两说.所谓的“清初”说,是指胡适提出的康熙四十二三年——蒲松龄六十四、五岁时——还没有完成的看法。其实把这种观点称为清初说是不科学的,造成一种距明不远的错觉.严格地讲清初应该是顺治年间至康熙初年.曹曾发表《“醒世姻缘”的版本源流和成书年代》(《文史》第23辑),支持王字义、金性尧等成书于明末的看法,认为《醒世姻缘传》“基本成书于崇  相似文献   

2.
《醒世姻缘传》的写作年代,是近六十年来几经讨论但迄未得出一致结论的问题。有论者指出,《醒世姻缘传》“是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唯一的一部现今保留下来的世情小说中的百回大作,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更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里准确地判断小说的成书年代,就成了研究评价该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①.一九三○年,孙楷第先生写了《一封考证〈醒世姻缘〉的信》②,一年之后,胡适写出了那篇著名的《〈醒世姻缘传〉考证》③。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王索存、王守义、朱燕静、徐北文、金性尧,李永详、曹大为诸先生都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考④。从研究的现状来看,可以说基奉形成了《醒世姻缘传》成书于明末崇祯和清代康熙年间两种说法.王守义、金性尧,曹大为诸位主明末崇祯成书说,李永详、朱燕静则在孙、胡两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证据,认为此书成于清代康熙年间.  相似文献   

3.
一、学术界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看法《黄金史》的编纂者罗卜桑丹津还编写有《五台山旅行指南})一书。因此,正确确定此书的成书和刊行年代,对于确定罗卜桑丹津的大体创作和活动年代具有重要意义。W·海西希根据该书后记中“康熙六年”的记载,将这部书的刊行年代定为公元1667年,“成书年代是1662年”。此说得到田清波和H·刀·沙斯吉娜等人的赞同。蒙古学者沙·比拉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康熙六年无论如何无法对应为后记中同时指出的刊行年代白铁牛年(Caraycinemetumurukerjil)”即辛丑年。正确的结论“应该是玄烨六十年(Jiradur…  相似文献   

4.
<正> 洪升的《长生殿》以李杨故事为题材,其最早依据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元明戏曲中对它影响最大的是《梧桐雨》。 洪升在康熙己未年《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前人曾认为这是对《长恨歌》、《梧桐雨》的非议,颇不以为然。刘咸炘甚至批评道:“虽曰文人相轻,无乃太不自量乎!”(《文学述论·曲论》)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5.
关于上官周曾受诏进宫为皇帝作画的传说由来已久。一说上官周是《康熙南巡图》的主要绘制者之一;另一说他是《乾隆南巡盛典》中的插图作者。本文通过考查《康熙南巡图》及《乾隆南巡盛典》的成书状况,结合史实和文献资料证明,相关美术史论著关于上官周是《康熙南巡图》主要绘制者之一的观点,以及叶德辉关于上官周是《乾隆南巡盛典》绘制者的记录都缺乏史实依据。释成鹫的相关诗文表明,上官周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接到皇帝的诏书,但在成鹫的规劝下,毅然放弃了进京为朝廷效力的机会,力辞不应。由此,亦印证了民间关于上官周为"宫廷画师"传说实有"出处"。  相似文献   

6.
《辞海》在介绍恩格斯生平传略时写道:恩格斯在“1888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为《终结》,引者注)”(《辞海》哲学分册第5页)。这种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相吻合。我们知道,不仅《终结》的写作时间,而且就是该书的首次发表时间都在1886年。该书是恩格斯1886年初撰著成书的成书后不久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办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期和第5期连载发表。恩格斯本人在1888年2月21日,为该书1888年单行本写的序言中对这一情况作了具体的说  相似文献   

7.
一 罗卜桑丹津《阿勒坦·脱卜赤》(蒙古黄金史),在蒙古史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早被学仁所瞩目,但是关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珍藏的一种们阿勒坦·脱卜赤》抄本,世人确很少知晓。该书原收藏于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官布老人家中,后于1962年损献于内蒙古历史语文研究所(今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前身)。该书著者及成书年代不详(有专家说约成书于1765年),世称“墨尔根格根抄本黄金史”,上下两卷、66页(A·B*2上SX26Crp,为毛笔抄本;全书分13章,每章后写有结尾诗。该书与罗·《黄金史》以及其它文献的版本关系问题,的确是蒙古文献学上将被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8.
王枝忠的《蒲松龄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2万字,分十九个专题,对蒲松龄及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作了多方面的发掘、考订。书中有不少新见,如关于蒲松龄的初馆问题。《关于蒲松龄生平经历的几点考订》文中提出蒲于康熙十二年以后一度在本县城北丰泉乡王家坐过馆。这给王洪谋《柳泉居士行略》中“自是以后,屡设帐缙绅先生家”这段话提供了正确的解释,而不再象以前误解为蒲在康熙十一年初馆毕际有家,这一发现为我们正确理解《聊斋志异》提供了新的信息。再如《清初文字狱和蒲松龄谈狐说鬼》文中论述蒲松龄有没有受到文字狱的影响问题,文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认为“清朝文字狱与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中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关  相似文献   

9.
清朝以前湖北、湖南同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管辖.如,在元代设有湖广行省;明朝继承前制,设有湖广布政使司;直至清代才将湖广布政使司分为湖北、湖南两省.但是,湖广分省到底始于何时,至今未有一致意见,主要有两种观点:康熙六年(1664)说与康熙三年(1661)说.康熙六年(1664)说以乾隆时编修的《清通典》(也名《皇朝通典》)为代表.本书卷九十三有云:"康熙六年定湖北、湖南两省","康熙六年分湖南、湖北为两省."该书谈及各府州分属时也都说是康熙六年.后来有人沿用此说.如纂于光绪时的(《皇朝掌故汇编》便是.著名学者赵泉澄、梁方仲等也持这种看法.赵氏在《清代地理沿革表》第  相似文献   

10.
魏春春  李欢 《船山学刊》2010,(2):105-108
对王孝鱼、袁愈宗《诗广传》成书年代之说,提出质疑。通过考察王船山生命行迹及其学术思想生发历程,以其明志归隐之时间、授徒传业之方法、著述立说之特点为依据,最终蠡测《诗广传》非创作于一时,其写作时间当持续于康熙三年(1664)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之间,长达十八年之久。  相似文献   

11.
读屈大均《广东新语》李默《广东新语》,从《天语》至《怪语》共二十八卷,成书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刻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是屈大均生平五种得意之作《屈沱五书》中的一种。屈大均精熟广东地方文献,并遍游各地,随行随记,证以书史。他曾参加《永...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谈狐说鬼写成《聊斋志异》,其动机何在?学术界据《聊斋自志》一文,一致认为它是作者的“孤愤之书”,有所“寄托”.而《东岳论丛》1989年第四期所载《〈聊斋志异〉写作动机试探》一文,则有新的见解.该文作者王枝忠,是西北地区研究《聊斋志异》的专门家,有关著述颇多。他通过《聊斋志异》中各篇的写作时间及其内客的考察,认为蒲氏写作此书的思想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不是疑固不变,一以贯之的,而是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同  相似文献   

13.
梅季 《船山学刊》1984,(2):102-109
船山《说文广义》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该书所释之字以《说文》所收为范围,论述之旨按许氏六书为准则,广释文字各种含义.广窥字、词之间及一字数义间之内在联系,广求文字,音韵、训诂及语法之某些规律,同时全面匡正时俗字弊,故名《说文广义》。当前,我国研究语言学史的论著日益丰富,但在众多的书,篇中却很少提及王氏此书;“船山学”的研究讨论亦很活跃,但却很少有人把此书摆到应有位置上。  相似文献   

14.
《萤窗异草》是晚清印行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摹仿《聊斋》笔法,凡分三编十二卷,共收录独立成篇的小说笔记一百三十七篇。由于文学史家素来对这部书评价不高,因此罕见有人对它进行专题研究。近读薛洪同志所撰《萤窗异草》一文,多获教益,惟文中视该书为乾隆年间作品,则似宜斟酌。谨略陈管见如后.乾隆成书说的主要依据,是关于本书作者的认定,所以当先从作者谈起。关于《萤窗异草》的作者,现行文学史著述一般都称为浩歌子。这应当说是对的,因为该书每一编卷首,均标明“长白浩歌子著”。编者作这样的署名,意在说明作者是个满人。至于浩歌子的真名,本书《初编序言》云:“未悉为何时人,或  相似文献   

15.
相同的兴趣爱好,使蒲松龄、纪昀、袁枚都选择了文言小说这一文体,但不同的生活经历,尤其是迥异的科举之路,使三人的小说创作心态明显有别:蒲松龄借《聊斋志异》宣泄孤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成书源于消遣;袁枚《子不语》的问世出自游戏。  相似文献   

16.
去年再版的“三会本”《聊斋志异》有九篇附录,其中《猪嘴道人》、《张牧》、《波斯人》三篇,出自乾隆年间黄炎熙的《聊斋志异》选抄本。辑校者张友鹤同志在《后记》中说:这九篇附录,“是原作还是后人伪托,尚有待于考证,因此暂只做为附录。”这种谨慎的科学态度是可取的。最近读了明末冯梦龙编辑的《情史》一书,发现上引三篇文字实际上来源于明人或明人以前的作品。《情史》共分二十四卷,分类收录了大量明代或明代以前的历史故事和文言小说,大约有一千条左  相似文献   

17.
论组成《老子》书的四种老学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章句间多有前后矛盾和重见叠出现象.学者的解释大体有三说:一、该书为一专著但有后人渗入部分;二、该书是一部撷取多家精言的汇编;三、该书本来就没有明白体系.无论那一种解释都认为《老子》书是一部单一著作. 《老子》书看来是由四种产生于不同时期的各有明白体系的老学著作汇编而成.这四种老学著作因没有篇题,连书直落,经长时间流传而模糊了面目,被误为上下分篇的著作.因篇幅所限,本文现仅重点讨论各篇自成体系的道论和德论,间以比较说明.各篇暂标以甲、乙、丙、丁为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与“避讳”现象相关的一些问题,同时利用《老子河上公章句》一书中的“避讳”现象,对该书的成书时期作了结论:认为该书成书汉昭帝刘弗陵之时,更始帝刘玄之前这一段时期内(即公元前86年至公元23年)。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的语言特色早为该书的研究者所注意,分析《聊斋志异》语言特色的文章也层出不穷.多数的结论都归结在简炼、准确、形象优美几点上,但这几点好象也适合分析其它古典文学作品.也有的研究者指出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巧妙地在文言句式中溶入了大量的民间口语,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确是较说“简炼”、“准确”、“形象”者更中肯繁的分析.只是简炼准确形象也罢,吸收了口语而有了生活气息也罢,皆没有很好地解释,《聊斋志异》的语言为什么不可以白话替代?难道白话就不能写出简炼准确形象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正> 《阙里颜太史真稿》是清朝颜光献的时文选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该书归到经部四书类(见经部四书类第三五一八种书),这是极不妥当的。颜光猷,字秩宗,号澹园,颜子六十七代孙,康熙癸丑科(1673年)进士,选庶吉士。著有《易经说义》二卷,《澹园文集》二卷,《水明楼诗集》六卷,《水明楼制义》二卷。《颜太史真稿》即《水明楼制义》,二卷二册。前册书刊刻于康熙甲寅年(1674),是颜猷的同学诸子评选,他的胞弟颜光敏(字修来,康熙进士)参订。书名题签为《颜澹园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