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005年12月下旬,应日本国立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冈村秀典教授的邀请,笔者赴该所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在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上野祥史博士、东京女子大学大川裕子博士的陪同下参观了东京书道博物馆.该馆位于东京都台东区根岸2丁目10番4号,是由日本著名书法家、收藏家、油画家中村不折先生(1866年-1943)于1936年以自己的住宅作为馆址创建的私立博物馆(现为公立博物馆),该馆主要收藏中国历代书法文物,包括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石碑、造像、古砖、瓦当、玺印、封泥、镜铭、法帖、墨迹,以及经卷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等等,是研究中国和日本书法史的重要场所,颇为学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2.
盛乐成为漠南中心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盛乐城位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下土城村北,南距县城城关10公里,北距呼和浩特市区40公里;在自然地理上处于黄河河套的东北、大黑河中游与浑河中游之间.如今盛乐已经成为故城,留下一片空旷的废墟.盛乐虽然早就消逝,却曾经是整个漠南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4.
论北魏迁洛鲜卑上层之腐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书>卷四五<儒林·乐逊传>载北周儒者乐逊曾上书陈事,其中有言:顷者魏都洛阳,一时殷盛,贵势之家,各营第宅,车服器玩,皆尚奢靡.世逐浮竞,人习浇薄,终使祸乱交兴,天下丧败. 相似文献
5.
6.
北魏王朝志在确立华夏文明,初都平城便建太学并于其内祀孔,又在皇城立宣文堂行教化之义。太和十三年又在太学之外另立孔子庙,这是中国古代于曲阜之外的中国国土上所建的第一座孔庙。与此相配套,魏孝文帝又于太和十六年改谥宣尼为文圣尼父,并以孔子后裔为崇圣大夫、崇圣侯奉孔子之祀。复于曲阜孔庙所在兖州及全国各州郡修缮、设立孔子庙并祀以常礼。北魏的平城城东的中书学,辽为西京国子监,金为西京太学,明洪武八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以府学为代藩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孔庙和府学。 相似文献
7.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鲜卑皇族集团的汉化进程明显加快,其宗室子弟不断趋于雅化.由墓志可见孝文帝及其他北魏后期统治者重视设置、完善国子学等学校教育,鲜卑皇族宗室子弟普遍入学接受汉文化启蒙教育,以致早慧的宗族子弟层出不穷.孝文帝等统治者注意为诸王精心挑选宾友、僚佐,诸王也竞相招集汉族名士,形成了一些藩邸文化中心.与汉族名士的密切接触,对其文学艺术才情与经史学术修养的提升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相关墓志还体现出鲜卑皇族重视女子教育. 相似文献
8.
北魏洛阳城里坊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里坊布局环绕宫城,益发棋盘格状化,里坊分区益发等级化,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里坊管理益发严格化,里坊与市场结合益发紧密化。尤其是内城、外郭城形制的创建,使外郭城得以大规模地辟为规整的里坊区,按里坊制度布局与管理,是北魏洛阳城的创举,这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把都城居民的里整齐地建成。里坊制度自周代形成以来,至此基本定型。隋唐长安城、洛阳东都城都直接继承了北魏洛阳的里坊制度。 相似文献
9.
10.
11.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根植于实践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文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由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征,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复杂图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晋在匈奴氐羌之乱后设立华山郡,然未发挥其应有之作用,西晋之亡与之有关。东晋之华山郡助东晋守潼关以东地带乃至洛阳。南朝宋齐梁之华山郡显示南北朝历史之主流在北不在南。北魏华山郡反映北魏历史发展及民族融合之实际。自西魏北周之华山郡可见南北朝历史向西晋统一历史之回归。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运动式"反腐、法制反腐、惩治和预防并举三个历史阶段,使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就,留下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反腐败斗争轨迹。研究探析既往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国反腐败斗争在未来新的阶段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魏洛阳城是中古时期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魏洛阳城的建设,虽多沿用魏晋洛阳城的旧制,但经过孝文帝、宣武帝两朝的不断改建,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布局结构。汉魏洛阳城的规划,充分体现出以宫城为核心的规划理念及皇权至上的统治思想,是拓跋鲜卑汉化和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最高文化成就,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新阶段,对后世都城的布局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日邦交正常化近40年来,中日相互认识和国民感情经历了从接近到友好、再从冷淡到疏远的周期性变化。中日相互认识的变化,与中日关系本身有着内在的关联,但由于两国历史文化以及国情的不同,两国的相互认识在结构特征上也存在某种差异。中日缺乏理解和信任的状况,必将会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文化交流则是改善两国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法治建设历史久远。在国家和海洋法治建设大背景之下,从"法制"到"法治"的形式要件为理论出发点,海洋法治建设的实践随着其自身的建设发展而不断演进,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史征程,创造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们对基本国情认识不足,否定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必要性,“文革”期间,把非公有制经济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宪法中相关条款的几次修改,均表明党和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方针不断完善决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濂、洛兴起是宋代学术史中的重要时期,但濂、洛并举不过是后人所加,在历史的场景中,真正形成自己的学术圈并成为强势话语的是二程洛学.在古都洛阳,人员、文化活动等相对集聚的实存状态中,以程颢、程颐等为代表的士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形成了自己的言说范武.作为一种私学,当洛学面对着作为意识形态强制色彩浓重的新学时,洛阳的地域、人脉的政治取向为洛学在北宋的崛起提供了盲说的权杖. 相似文献
19.
20.
匈奴、东胡、乌桓、鲜卑从来都不是单—、孤立的民族存在,这些族群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往来,在相互交往中,周邻民族间的生活习俗趋向雷同,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追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问题时,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交融伴随于每一次政治中心的移徙,而多民族文化以习俗的方式保留在慕容鲜卑的传统教育之中.西汉时期匈奴、东胡、乌桓的共生态势出现了慕容鲜卑在习俗上的多源;檀石槐时期鲜卑民族的分裂、迁徙与融合使慕容鲜卑在文化上呈现出来多元的特征;而慕容鲜卑政治中心的移徙中对汉文化的吸纳则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见有汉文化元素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