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称代词的普遍使用,成为现代汉语诗歌区别于中国古代诗歌一个突出的标志。目前,学界从现代诗歌的主体研究、表达策略研究、比较诗学研究等角度对人称代词的探讨日渐深入,但对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发生的历史语境及演变机制、人称带给新诗异于旧诗的审美体验及形式功能差异、人称在现代诗人创作中的个性特征、汉诗英译的人称转换等问题的探索有待拓宽与深化。  相似文献   

2.
卞之琳把艾略特的诗歌看作中国新诗发展的方向,其诗歌语言模仿艾略特,其荒原意识来源于艾略特,他的“智性诗”和“诗歌戏剧化”主张直接受到了艾略特的诗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T·S·艾略特是现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公认的重要人物,其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征,如意象的并置、语气的转换、省略与反讽的运用、形式表面的杂乱与作品深层的结构的一致性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指明了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方向.艾略特的创作与文艺思想对整个20世纪英语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新诗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新诗与旧诗的高下优劣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的重要话题,其实质是怎样看待新诗的标准问题.近来有关新诗二次革命的呼声再次掀起有关新诗标准问题的论争,与胡适当年提出新诗革命的主张一脉相承.因此,重读胡适当年谈新诗的有关论述,结合中国现代新诗90年发展历程中的成败得失重新思考新诗的标准问题,可以给我们思考今日新诗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新诗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创作成就,他的诗词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是方向性的、全局性的影响。在新诗和旧诗多元共生的战略格局中,毛泽东的诗词在内容和形式、生活和艺术、诗歌和读者诸方面,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毛泽东诗词不仅属于过去和现在,也属于将来,它将激励我们去创造无愧于中华诗国传统的民族新诗歌。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白话诗是文字与文体革新的载体。通过“非古”与“旧诗”成功“断裂”,白话诗彻底开辟了新文学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白话诗面临“断裂”之后艺术经验的贫乏。从整个新诗发展历史来看,新诗不断表现出对“旧诗”艺术经验的回望和吸纳,说明传统诗歌经验在不同阶段会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新诗现代化进程,因此“非古”只是新诗诞生初期也即“白话诗”时期的一种思想策略。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关于新诗和旧诗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理论。他关于诗歌风格的多样性提倡,诗歌民族化、大众化的倡导,诗歌的形象思维以及新诗和旧诗的出路等问题的论述,对我国现当代新诗与旧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探求毛泽东诗论框架及其价值,有利于发扬民族传统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也是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是一位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重构。文章通过对庞德诗歌和诗学观点的进一步研究,阐述了庞德在许多方面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古代绘画技法、中国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文化成就了庞德在美国现代诗歌领域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9.
老舍的诗歌理论是让人高尚和智慧的理论.他的诗论直契诗歌本质,彰显了诗歌内容的真理性、品格的崇高性、精神的纯洁性和艺术的完美性.他提出新诗与旧诗要存异求同,彼此竞赛的看法拓宽了处理新旧诗关系的思考路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审视老舍的诗歌理论,能让我们对诗歌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诗人的精神品质及中国诗歌的发展前途等问题有更清醒的体认和更坚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九叶诗人穆旦,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作出了独特的思考与探索.穆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和奥登的诗歌创作原则,同时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进行反思,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确立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相统一的诗歌观念.在语言的运用上,追求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在诗歌艺术上,通过智性化抒情,使现代生活与哲理思索叠印在一起,在艺术与现实间求得平衡,为中国新诗的成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译诗不仅在中国新诗理论先行的情况下率先实验了新诗的文体主张,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上不断地验证并完善了中国新诗的文体观念。从语言、音律、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考察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文学现象发生的原因,将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意象派诗歌是英语诗歌中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诗",但是只是对格律体英语诗歌作了并不极端的文体改良。由于意象派诗歌运动发生时先于中国的新诗革命,并在二十年代持续发展,对此期的中国新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新诗革命,还影响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新诗。意象派诗歌不仅促进了汉语诗歌的非格律化,特别是新诗革命时期中国的白话诗改革者出于政治及文化革命的需要,有意识地夸大了意象派诗歌对格律诗体的革命性,也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新诗的过度口语化和诗体形式的过度散文化,对诗的排列的重视和意象的运用都使新诗更有诗性。  相似文献   

13.
新诗的汉语形式本体意识的确立,旨在汉语诗性智慧的开发,激活和拓展汉语表现的崭新空间,达到现代生命诗意的本真实现.联系优秀的诗歌文本,发掘汉诗的形音义一体的特点及独特表现力,新诗具有找回汉语诗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相对规范的诗形是诗的重要的文体标志,诗形建设是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诗的形体建设道路曲折,百年间始终存在着诗形的自律与自由的极端对抗.在现代人的图像思维高度发达的图像时代和新诗的传播手段丰富多彩的网络时代,更应该加强以新诗的形体建设为重心的诗体建设,适度规范诗形.目前新诗界的"诗体重建"运动更要高度重视新诗的"诗形建设".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发起人埃兹拉·庞德的意象派诗歌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庞德为中国新诗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诗歌创作又对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与左翼诗人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40年代的中国新诗派。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中西融合的诗学思想,在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已经形成。他的诗歌创作对其诗学思想存在先"依"后"违"的现象。他前期创作的与其诗学思想相"依"的欧西哲理诗,在晚清诗坛中自成一格,是晚清诗坛的一枝奇葩;他后期创作的与其诗学思想相"违"的传统文人诗则基本上不脱旧伦理、旧诗学的范畴,几无创新意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他对西方哲学信仰的动摇、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古雅"美学观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吴兴华的诗在题材、意象、诗想、形式方面,有意与流行的自由体新诗拉开距离,大踏步向古典诗靠拢,用力之深,在1940年代诗界,堪称异数。1940年代后期,他把叙事性和戏剧性因素纳入诗歌写作,有意淡化抒情性的比重,拉开与主流诗坛的距离,因此为新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定义:诗歌不是外在的日常经验的艺术转化和再现而是一个诉诸于人的内在世界的“历史想象”,不再是个人情感和观念的自由表达而是一个要求具备学养的“知识之航”,它要求驱除诗歌艺术上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转向对修辞技艺和文本秩序的经营。我们可以在吴诗中辨识到“古典新诠”的特征。古典新诠的接力者遍布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北美,形成一条辉煌长远的“现代主义历史诗学”的光谱。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