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表现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形态表现为:在教育对象上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教育方法上善于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文化治理形态”;完善精神谱系、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克服精神缺钙风险的“精神治理形态”;明确价值导向、培育价值自觉、树立价值自信的“价值治理形态”;在个体层面加强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层面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心理治理形态”。坚持以系统思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形态,注重整体和各个形态内部的优化趋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各形态共同发展并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康静梅,于冬。暴占光在《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当前,“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对心理问题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思考,用公式表达出“心理问题的强度标志着个体内部需求与主观现实间的差距”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3.
科学知识的“地方性”不仅指知识产生、形成以及辩护的“地方性”,还应包括科学知识在跨文化传播中所渗透的诸如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地方性”。李之藻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所持的文化立场以及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素养都影响到其对《浑盖通宪图说》与《同文算指》的选构与编译。因此,科学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知识在“地方性”因素参与下的再建构过程。这一再建构过程说明“中心—边缘”式科学传播模式是有失偏颇的,同时还反映出儒家文化在学习与接受异质文化中呈现出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心理分析”是“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弗洛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宏大理论视野,将传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个体心理分析发展为社会心理分析,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心理问题的表征、本质与救治路径。“社会心理分析”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和应用,也是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扬弃和发展,这一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包括思想资源的整合性、理论成果的交叉性、价值意义的现实性。对其理论特质的学术梳理,可以拓展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研究的视野,促进我国心理学科走出西方文化霸权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创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亦可为构建积极健康、理性和平的社会心态给予启示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文化,特定文化反映着特定时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在“红色经典”文学中,除了诠释革命理想、弘扬社会主旋律,融合展现出了解放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意味着“红色经典”文学具有综合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的审美意义.通过研究“红色经典”文学产生时代的文化体制及社会审美文化,从由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语言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所表现出的审美文化,进一步挖掘“红色经典”文学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6.
现今中国社会,人们惯用“哥们”、“兄弟”等“家庭语言”,这是社会关系“家族化”现象。作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社会关系“家族化”与现代化发展背道而驰,阻碍着公民社会的产生。其文化根源在于传统的家族观念。传统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并延伸到政治领域,形成了传统社会的政治关系网,反过来又加深了家族观念的深远影响。寻求社会关系“家族化”的破解途径,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培育公民意识、遏制政治腐败和完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密切关注工人阶级文化经验与大众文化转向的理论迈进中,形成了“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范式.从“文化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到后来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产生广泛影响,雷蒙·威廉斯都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在“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开始面向整个社会过程,开始从整个社会的组织形式、结构方式的角度面对各种现实的文化关系与文化经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其实已经超出了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层面的意义,而成了一种明确而复杂的理论范式,它的实践影响和示范性意义在于它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美学真正带入了社会实践领域,不但对威廉斯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影响了包括“伯明翰学派”在内的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的实践过程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基本概念。心理问题具有内隐性、自指性、易变性、复杂多样性和文化差异性。根据心理问题的性质特征,心理技术具有复杂多样性、间接性、不确定性、人格和道德制约性、文化差异性等特性。根据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心理技术的作用,心理技术可分为自指性技术和他指性技术;或发现心理问题的技术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类在实践中生产知识、创造文化。传统人类学以遥远的与“欧洲中心文化”具有明显差异性“非西方”的“原始社会”或“土著民族或族群”社会文化研究而著称。伴随研究范式和理论格局的拓新,人类学研究的“田野”不再是纯粹“远方”的“他者社会”,“田野空间”亦从地理空间范畴延伸到文本空间、口述传统及网络虚拟社会空间等非地理空间范畴,人类学者不断游走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丛林中观他以视自我,运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来进行着自己的知识生产、文化实践和理论建构。与此同时,人类学者对传统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与科学性进行反思与批判,推动着文化人类学理论范式和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除了纯技术的因素之外,还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表现出后现代社会的典型文化特征。当前,网络传播心理研究中存在着文化缺失的现象,以致不能对多向度的、非线性的、时空脱域的网络传播模式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网络传播心理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既有科学性又有生活常识性,既有现实性又有符号性,应该把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文化品性找寻回来,把网络传播心理放在社会、历史、文化存在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在网络与社会的互动中、在实证与文化的互补中、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中、在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中体现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如同医治体疾,必须"对症下药",毫无疑问,对症下药先得给人"号脉"。在高等学校,既要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又要遴选个别心理异常者,因而,给成千上万学生心理"号脉",最简便的办法是利用有关心理测量、统计工具进行心理症状的普测、分析处理。本次普测表明受试者整体上存在轻中度的心理问题,该问题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将布迪厄的"生存心态"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论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规范,最终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于高校教育当中,以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和教育管理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山东省4所高校1050名大学生运用应对方式问卷、集体效能问卷以及SCL-90心理症状量表施测,研究集体效能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男生与女生SCL-90总分,解决问题、自责上差异显著; 独生子女在合理化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理科生与文科生在心理健康、解决问题、自责上差异显著。(2)合理化、自责、幻想、退避和心理健康得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而解决问题、求助和心理健康之间有显著负相关。(3)多层分析表明,宿舍水平的集体效能负向预测了心理健康;集体效能正向预测了解决问题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集体效能正向预测了求助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负向预测了幻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因此,提升集体效能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正确运用应对方式建立学习型组织来保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以家庭作为一个出发点,对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乡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构建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的关键。当前心理健康服务运行中存在着政策法律体系欠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可以通过健全心理健康服务律保障体系、满足基本服务需求、创建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等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6.
谈高等学校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高等学校以及家庭,也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以及许多学者越来越普遍的关注。作者着重从高等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等学校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等学校如何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三个方面,论述了高等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突出,而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欠深入。为此,在引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重点从高校中面临压力最多、最易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青年教师出发,讨论了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维护策略。最后,给出了针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试图从校园文化的视角,研究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校园“软环境”。文章认为校园文化的三个结构维度,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对大学生心理“质”的健康和“关系”健康,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共同构成了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的“软环境”。进一步地,文章对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软环境建设,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民族研究条件,采用点面结合,调研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结果发现:边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势较为严峻;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与内地及沿海学生有显著差异,也明显不及当地汉族学生;来自少、边、穷地区的民族学生,心理问题尤为严重.研究者认为:要维护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应重视贫困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多渠道"扶贫帮困",减少因经济压力过大造成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族学生素质教育的轨道;关注亲子教育,改善家庭因素;重视文化变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响等,并有针对性地从上述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学习适应问题是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也是直接影响小学教育质量的老大难问题.针对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现状,整合性教育干预模式主张,通过专题辅导、个别咨询辅导和家庭间接辅导等途径,精选科学高效的教育干预策略,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学习适应性辅导,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和学习成绩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