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游"代表了庄子追求的无束无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之精神。庄子之人生境界维度的"道"即自由的人生境界,而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之境,可说庄子追求的自由的人生境界体现为艺术化之人生境界。而刘勰乃从具体的艺术创作的角度论"神与物游",引入"物"这一美学范畴,将在"游"的自由之艺术化之人生境界中所感受的审美体验凝聚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从而将庄子的抽象的"游"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创作理论中,将庄子自由之艺术化之人生境界具象化为自由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一、德行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二、“德性我”的分析;三、艺术化的人生等三个方面,对现代新儒家钱穆的人生价值论进行了归纳和介绍。在钱穆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的道德实践即德行,德与行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优点;“立德”的途径应是提升人的生活境界,“德性我”的人生是充实并焕发出“光辉”;理想的生活就是“安乐”,是德性与自然的融合。作者认为,钱穆在历史文化意识观照下发煌的“德性主体”,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主体,它显示出了钱穆与其他新儒家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乐"为最高境界的情感体验、精神感悟。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是由"知真"、"得美"而进入到圆满"至善"的最高境界,"孔颜之乐"就体现出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显现出儒家德性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对水墨意境中所蕴涵的"香"、"幽"、"气"等三味感悟,可以理解中国水墨画创作和欣赏中对意境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加深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水墨画的审美认识。  相似文献   

5.
审美化的、和谐自由的人生境界是自古至今人格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王夫之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古典人格培育思想的最高成就,他在气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上探讨了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和谐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这是其人格培养的终极追求。王夫之的理想人格论启示我们再次思考现代化的终极意义和人类共同的终极价值所在,启示我们思考并提升出一种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老子"贵和"观是一种哲学辩证法,庄子"贵和"观是一种精神超越境界,老庄"贵和"思想奠定了《谿山琴况》论"首重者,和也"的哲学基础。受老庄"贵和"观影响,《谿山琴况》论"和"形成了"道技之和"、"虚静之和"、"无声之和"三方面特色;其论"和"始终追求器乐之于演奏者的最佳和谐状态与最高人生价值,它既是一种演奏技艺的和谐之美,也是音乐审美的"神韵"境界,更是人生逍遥的最高理想,它是中国器乐艺术"中和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审美化的、和谐自由的人生境界是自古至今人格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王夫之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古典人格培育思想的最高成就,他在气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上探讨了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和谐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这是其人格培养的终极追求。王夫之的理想人格论启示我们再次思考现代化的终极意义和人类共同的终极价值所在,启示我们思考并提升出一种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诗歌以追求审美意境为理想."天人合一"之说生动地指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理想"意境"相互契合.如果没有儒家、道家和玄学在最高人生境界--"天人合一"方面实现的这种历史悠久的深层哲理积淀,唐代就不可能明确提出"意境"一词,并逐步形成意境理论,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迹,并出现许多追求个体与天地之气的交融与合一,把对宇宙本体的体认--即天人合一的境界看作审美的最高理想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诚"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和审美范畴,它是天道与人道沟通的纽带,是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和心灵交融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美学以诚为美的实质就是以至诚为美,就是追求自由之源、自然之真、本然之善和中和之美。揭橥至诚的审美理路,厘清其文论流变规律,研究至诚之美的丰富文化内涵,不失为当下文论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倪匡的科幻小说不以对"科学"成分浓墨重彩的渲染取胜,而是以丰富惊异的想像和曲折多变的情节以及对人性的探讨与思索深深吸引着读者;在小说中探讨人性的善恶,思考生命的意义,表现出对生命存在的关注和追问;力图通过小说让人们明白人性的善恶及生命的意义,从而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