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杂文,这是伟大的艺术家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学遗产。鲁迅杂文既然是文艺作品,它必然也可以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在我们论述鲁迅杂文的浪漫主义之前,我们不妨重温一下,1935年5月鲁迅发表的《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一文。在这篇著名的序文里,鲁迅批评了那种把杂文看做是“作者的堕落的表现”的错误观点,指出:“杂文这种东西”,“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最后,他认为,杂文不但“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鲁迅特別强调:“能移人情,对不起得很,就不免要扰乱你们的文苑,至少,是将不是东西之流唾向杂文的许多唾沫,一脚就踏得无踪无影了,只剩下一张满是油汗兼雪花膏的嘴脸。”事实正是如此,鲁迅杂文因为具有“移人情”的文学属性,所以,它固然以理智去启发读者,却往往又做到了以  相似文献   

2.
鲁迅前期的思想是以人道主义与进化论为基础的,他的生命美学观建构于此.他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表现出他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他提出“生命的路是进步的”,鼓励青年在创造新文明中让青春焕发出美.他提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光”,“发扬真美,以娱人情”,对艺术的价值、意义从生命美学角度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鲁迅前期的生命美学观与新世纪的人文潮流是相吻合的,对当今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正值中国社会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周氏兄弟因各自对于社会人生和哲学艺术的特定观念,决定了他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鲁迅“以集体主义为主”,“由寻路到得路,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到了共产主义”;周作人则“以个人出发为主”,“从寻路到迷路,从民族主义、民主主主义走到了日本法西斯手掌,成为民族的罪人”。“寻路”当是周氏兄弟人生道路上志同道合、“兄弟怡怡”之时;而“得路”与“迷路”以致歧路,则是他们分道扬镳、“兄弟反目”之期。其实,就在他们的“合中”,已隐含着  相似文献   

4.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的基本精神是现实主义的,但在创作手法上却因强烈的感情抒发而呈现出浓厚的浪漫色彩,这浪漫色彩只是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一种补充,并没有改变其创作现实主义基础精神。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浪漫色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作家主观因素的融合,促使巴金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燃烧着一种浪漫激情;时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也使巴金的前期小说刻上了浪漫主义的痕迹;巴金前期小说浪漫色彩的外来影响主要是高尔基早期的积极浪漫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历来以现实主义文艺标准衡量冰心的作品。本文则用浪漫主义艺术标准,从歌颂自然的题材与主题、艺术表现的主观色彩、自然率真的美学风格三个方面,论证了冰心前期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并且比较了冰心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指出:冰心前期的创作风格属于“东方古典式的自我型浪漫主义”类型。  相似文献   

6.
对鲁迅早期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念,学界虽有论及,多语焉不详,或未纳入特定的历史语境。从鲁迅把浪漫主义划分为“主智”派、“罗曼”派、“知感圆满”派、“意力”派四种;从他对诗意人生的思考与追寻;“纯文学”及“文章不用之用”观点的确立;对文学的天才灵性、形象直觉性、契合自然的倡导;以及对信仰、宗教及神话象征的认同等,可以看出,鲁迅对浪漫主义美学形成相对系统的、完整的观念。由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其观念中出现启蒙功利性和纯文学审美自律性的整合,确立启蒙理性主体和维护感性自由主体的共在,构建浪漫主义理论体系和运用现代主义创作技艺的并行等矛盾现象,这需缜密地、慎重地辨析,方能趋近鲁迅美学观念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鲁迅比郭沫若大十一岁,正式开始文学活动也比郭沫若早十来年。李何林先生曾经把鲁迅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从一九0七年到一九一七年为早期。本文所指的鲁迅早期就是这一时期。从鲁迅这个时期的著译文章看,浪漫主义是他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倾向。青年时期的鲁迅发扬浪漫主义文学旗帜,对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代表着新文学浪漫主义发展方向的当然是郭沫若。他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与他的创作一道,牢固奠定了现代浪漫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尼采的关系,是鲁迅思想研究中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在鲁迅早期著作中,曾多次论及尼采,并给以肯定的评价。早先,刘半农曾赠给鲁迅这样一副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意谓鲁迅思想中,兼有托尔斯泰、尼采两家学说的影响。据说当时的友朋都认为这副联语恰当,鲁迅自己也不加反对。瞿秋白也认为,鲁迅早期思想“倾向尼采主义”。此外,还有不少鲁迅研究者,认为尼采学说对鲁迅前期思想是有影响的。但是,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尼采的关系,是鲁迅思想研究中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在鲁迅早期著作中,曾多次论及尼采,并给以肯定的评价。早先,刘半农曾赠给鲁迅这样一副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意谓鲁迅思想中,兼有托尔斯泰、尼采两家学说的影响。据说当时的友朋都认为这副联语恰当,鲁迅自己也不加反对。瞿秋白也认为,鲁迅早期思想“倾向尼采主义”。此外,还有不少鲁迅研究者,认为尼采学说对鲁迅前期思想是有影响的。但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极为丰富珍贵的宝藏。在美学上,他虽无专门著述,但在其毕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往往结合着艺术问题的具体论述,深刻地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鲁迅的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仅就其前期关于审美与功利关系的美学观点加以初步探讨,以求正于识者。  相似文献   

11.
"诚"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和审美范畴,它是天道与人道沟通的纽带,是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和心灵交融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美学以诚为美的实质就是以至诚为美,就是追求自由之源、自然之真、本然之善和中和之美。揭橥至诚的审美理路,厘清其文论流变规律,研究至诚之美的丰富文化内涵,不失为当下文论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一个作家选择什么样的创作方法,一个作家文艺思想的形成,其原因是复杂的。而对于鲁迅这样一个和时代、和人民保持着密切联系,思想丰富而深邃的伟大作家来说,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更是时代的和个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对这些众多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综合的分析,才能科学地说明  相似文献   

13.
14.
布莱克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前驱,留下了众多反映自然的诗篇,但因其生态思想富有隐晦性,所以国内外对布莱克生态思想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尽管如此,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布莱克是一位隐世的生态歌者,其作品有很丰富的生态思想。他反对工业革命,主张世界和谐统一;他歌唱四季,颂扬自然;他呼吁保护动物,提倡回归自然,体现出对动物深度的伦理关怀。其诗作具有深邃的生态思想,反映了布莱克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所接触的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中,赫胥黎的祸福、苦乐观很有特殊性,而且颇为复杂。鲁迅熟读《天演论》,受其影响,将赫胥黎的思想材料吸取来,给予重新制作,形成了自己的苦乐观。将他们的有关思想作比较研究,对于揭示鲁迅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至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同西方伦理思想的关系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五年,北京的京报副刊曾经征求过青年必读书。鲁迅的回答是别开生面的:“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但在附注栏内,又写了些颇为发人深省的话:“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  相似文献   

17.
进化论与泛神论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学说 ,主要是作为思维方式被接受和运用的。文章认为鲁迅的“向前看”与郭沫若的“向后看”源于对原始思维的不同态度。以互渗为基础的原始思维在郭沫若那里转化为其前期新诗的艺术构思 ,而在鲁迅那里则凝结成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这便显示了五四为艺术与为人生的两大分野。也成为鲁、郭对比的一相基本出发点。二十年代后期 ,鲁迅、郭沫若殊途同归地走向马克思主义也可由此寻出端倪  相似文献   

18.
鲁迅前期(“五四”前后——“二七”大革命前后)宇宙观(世界观)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因素恐怕要算进化论了。他自己就曾不止一次地说他前期是“只信进化论”(《三闲集·序言》)的。鲁迅开始接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媒介者是严复,严复是把进化论引进中国的第一个人。其实他一生并未翻译过一本达尔文关于生物学的著作,使他最负盛名的《天演论》则是英国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意译本。赫胥黎在此书序言中说:“最近许多年来,……我的注意力大部分已经转移到近代科学思想对于道德和政治问题的关系上去,”《进化论与伦理学》就是他把进化论运用到哲学,社会学领域的论文集。由此可见,鲁迅打接触进化论的第一天起,即不单单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给予欣喜的拥抱,主  相似文献   

19.
前浪漫主义①、浪漫主义批评家是文学艺术自律观念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其划定文学艺术活动与人类其他生活领域的边界、确立文学艺术独立性地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把作家的创作类比为上帝的创世,并进而发展为"想象说"和"有机说"这一向度;再就是康德与席勒美学的线路.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需要浪漫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摩罗精神的国度。一九○八年,青年鲁迅发表了《摩罗诗力说》。鲁迅浪漫主义的选择,是深刻的选择。这是对暴风雨的呼唤,是黑夜对黎明的企求。 1.摩罗精神与“撄人心”文学观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