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英外交是中英外交关系史上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民政府抗战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变迁,国民政府对英外交政策适时而变,体现出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外交取向。  相似文献   

2.
"一边倒"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对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立场的形象表达.本文拟重点考察毛泽东在制定"一边倒"外交政策过程中的国家利益考量,认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外交利益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过程中毛泽东所重点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美国自二战以来十分重视通过公共外交向阿拉伯民众宣传其国家政策、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文化,以期获得阿拉伯国家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从而维护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利益。依托于信息传播的媒体外交是美国对阿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也在媒体外交资源整合、方式选择、实践创新、绩效评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4.
"和"与"同"这一对哲学范畴是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和政治智慧的体现."和而不同"蕴含一种政治宽容精神.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文化的基本核心应系经由历史生成与淘汰而凝结的传统观念,其最本质者乃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不仅在确定外交目标中起重要作用,且对外交手段、方式和风格均会产生巨大影响.中华文化唯求实用,不尚玄虚,有极大的包容性,具有一体多元和多元一体特征.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和合"思想等.中国文化特点自深处塑造着中国的外交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隆中对"立国兴国的战略构想,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务实应变的"人和"外交政策.从蜀汉政权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实践看,这一外交政策执行得力与否,直接关系弱小政权的巩固、事业的成败与否.它对当代弱小国家外交政策、特别是弱国的生存及其和平发展外交实践,具有纵横捭阖的变通、把握调整、务实、稳妥和强化外交队伍建设等诸多维护国家利益的实际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性别关系是体现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拉什迪作为流散作家,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一种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逆转.体现为:从边缘向中心的移动;由虚弱向力量的转化,否定单一和固定模式的女性形象,体现出流散文学所代表的混杂文化.  相似文献   

7.
明代社学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官学"特征,但从其社会稳定性、经费来源、日常管理及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来看,还是属于"私学"范畴之内.不过,其于晚明着实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官学化倾向.在明代统治者利用"乡村教化"来实施对基层社会之软性控制的过程中,社学也被纳入其中,并形成了其相对特殊的性格特征.同时,这种特殊性格,也使社学成为明代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晚明社学的官学化倾向,一方面表现出了国家社会软性控制的强化与社会政治氛围的相对开放;另一方面体现出了在基层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下,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的相对失衡.  相似文献   

8.
"天赋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白人文化中,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当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外交关系时,这种观念对政府决策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出来.本文拟从"天赋使命"神话的历史根源、对美国各时期外交政策的影响和所受制约因素第三个方面来探讨"天赋使命"论与美国外交之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学界积极倡导强调对话与合作的"新公共外交",但竞争型公共外交依然是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常用手段。本文运用关键词检索、内容分析和情感极性分析的方法,剖析美国与俄罗斯驻华使馆在中国的"微博公共外交",探讨两国在中国公共外交的竞争策略、其背后的外交政策博弈并评估两国公共外交竞争的效果。美、俄两国的公共外交竞争策略不同,一方借助自我呈现提升自我形象,另一方以对方为靶标避免负面责难,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外交政策的主轴及其因应时势需要所发生的变化。就其竞争效果而言,两国公共外交并不总能获得预期效果。两国都需充分重视目标国受众长期形成的、植根于文化的政治信念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外交政策的"新路线"是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向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转变过渡时期的一项重要外交政策。1890年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是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有帝国主义潮流的影响"。新路线"的执行并没有像其制定者期望的那样巩固、提高德国在欧陆的地位并为德国的海外扩张创造有利的环境。相反,它恶化了德国的国际地位,缩小了外交活动空间使德国外交处境艰难。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年代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通过邓小平外交思想与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比较 ,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个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塑造、传播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危机反应、"战略沟通"项目和文化外交为主要内容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外交模式。相比较而言,公共外交的危机反应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应急策略,灾难外交是其主要形式;中国的"战略沟通"项目主要体现在"文化年(国家年)"项目的运作上,把关于中国的信息与中国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利于中国形象的展示;孔子学院是目前中国推行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因其双向互动的特点更容易为他国的公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中国着力构建的公共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3.
越战期间(1965-1970),身陷舆论漩涡的美国为赢得巴西支持,有意识地向巴西民众灌输美国价值理念及反共意识形态。在广播影视方面,利用"美国之音"、好莱坞电影、纪录片等进行宣传;在报刊图书方面,借助《工人》等书刊杂志进行渗透;在文化交流方面,通过积极开展双边人员交流、文化展演等活动来自誉。这种意在塑造自身积极形象及灌输反共意识的隐蔽性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巴西固有的民族主义等众多因素,最终并未达到其预期目标。然而,美国文化宣传理论及实践,尤其是每个人都是"文化大使"的理念,对我们外交多元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对外政策变幻莫测,其外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样,就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认识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探讨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一影响战后苏联外交政策变化的国际因素很多,诸如第三世界的出现、洲际导弹的问世、能源危机、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等等。我们着重探讨一些对战后苏联外交变化有持续性影响的因素:第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战后初期是两极世界,国际格局基本上是由美苏这两极所支配,当然,由于苏联在两极中处于劣势,其国际战略处于守势。总之,战后初期苏联外交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交思想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发展到"一大片"的外交政策,最终发展为"三个世界"理论。通过对毛泽东外交思想发展脉络原因的剖析,对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外交事业,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与波德里亚的拟像概念共同衍生出了后现代语境下影像同权力之间彼此交织的复杂状况,这样的状况在当代韩国电影对中、美、朝三类异域形象的打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其中,中国形象被凝固为"被韩国人征服"和"对韩国人依恋"的套式;对美国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敬畏与仇恨交织的含混情绪;对朝鲜形象的刻画则呈现出从坚硬向柔软过渡的微妙形态。从这些不同的形象塑造中可见出潜伏于韩民族内心的深层次文化冲动和复杂的权力纠葛,同时也可见其更加立体、更具时代感的"他者"心态。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模式,多边外交是中国外交政策选择的重要一环.从多边外交的实践看,中国的多边外交已形成了政府外交、议会外交、政党外交、军队外交和民间外交等多种形式.从多边外交的未来发展来看,发展多边外交最主要的在于可以使中国以积极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外交的“战略板块”之一,阿拉伯世界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这与中国经济总量上升趋势的“硬实力”相一致。但一直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世界发生动荡的近三年来,部分阿拉伯国家和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中国相关的外交政策等,还多有龃龉,从而表现出中国整体实力上升时“软实力”的差距。中国亟需加大对阿公共外交的力度以缩小这种差距,尽管中国在此方面已做出了较大努力和较多实践.但其效果同预设目标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尚有很大差距。今后中国对阿公共外交在机制建设、实务办理和技术提升等不同层面都有完善和改进的空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欧美学术界研究欧盟的角度已逐渐从宏观层面的一体化研究转向中观、乃至微观层面关于欧盟日常运作的研究,研究范式也从单一的国际关系方法走向跨学科综合研究.欧盟已成为国际政治中具有准联邦性质的、多层次治理结构下的一个政治实体.它是一种远远超出国际组织,但又不完全符合联邦国家模式的新型政治体制.欧盟一体化过程中的国家主权与超国家主义之间的斗争在外交与安全政策这一涉及国家核心主权的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当前,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但成员国外交政策的"欧盟化"趋势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内容上,无论在垂直层面还是在水平层面都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20.
巴列维上台伊始为平衡大国在伊朗的竞争,选择美国作为抗衡英苏的第三国力量,其后对美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随着现代化的开启,伊朗外交逐渐向全方位外交转型。巴列维运用"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平衡外交战略、地缘外交战略和石油外交战略来维护国家利益。巴列维时期的外交战略为伊朗成为地区强国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最终导致其王朝统治的覆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