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对南岳区居民的实地问卷调查,分析了居民对节会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采用SPSS软件对问卷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南岳区居民对本地开展的节庆旅游总体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居民的感知除职业(是否与旅游行业相关)一项外都无显著差异.建议通过建立健全的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来调控南岳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相似文献   

2.
许文茜 《国际公关》2023,(23):110-112
传统渔村是我国独特的村落形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但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严重的挑战。社区营造视角强调居民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通过社区内的居民参与,实现渔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区营造视角也注重渔村的整体环境营造,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通过社区营造视角的应用,可以促进传统渔村保护与发展更加符合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特点。本文分析传统渔村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演变以及相关活动的效果,旨在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传统渔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统村落最重要的活动主体,村民的认知态度与行为选择将直接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此了解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对于推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至关重要.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为例,从认知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出发探究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意向,从行为维度出发探究村民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意愿,运用因子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的整体特征、影响因素、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张谷英村村民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总体认同度高,村民的感知意向和传承意愿得分均处于高值区[3.5,5],但感知意向(3.73)略高于传承意愿(3.70);2)年龄和居住时间是影响村民文化遗产总体认同度的重要因素,其中感知意向主要受年龄和居住时间影响,传承意愿仅受居住时间影响;3)在探明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础上,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以感知意向的认知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为自变量、以传承意愿的行为维度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验证了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间真实存在因果关系,其中情感维度对行为维度的影响最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以村民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四川藏区是我国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之一,以身处贫困的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式,对旅游发展模式不同的3个旅游社区进行实证对比研究,深入探析了旅游发展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居民的实际经济受益情况,调查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的感知、态度、参与行为和政策评价,验证了不同旅游社区和旅游经济受益的居民在旅游扶贫态度和政策评价上有显著差异等理论假设,提出了提升旅游扶贫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旅游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成为当前影响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旅游社区居民感知视角,选取山东省六处典型乡村旅游社区,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探究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对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社区居民政府信任及居民感知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正向影响政府信任,生活满意度在旅游感知收益与政府信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旅游感知成本显著负向影响政府信任,但与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不显著;(3)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均正向影响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而且社区参与通过旅游感知收益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4)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和社区依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社区参与和居民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的可邑村作为案例地,对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运用居民感知评价指标假设,并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对当地居民的感知影响,得出了居民对社会文化、社区公共环境建设和社区参与的影响感知最强烈。此外,社区居民对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感知基本上也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11年7-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提出民族地区居民——民族文化感知结构和评价模型,并对当地居民的旅游文化影响感知与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居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负面影响的感知;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消极影响即民族文化的扭曲和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并没有引起居民的重视;绝大多数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持支持态度.最后建议把发展旅游业发展同保护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边社区是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圭峰山及小鸟天堂景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实地调查问卷,运用SPSS16.0软件分析了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及其态度类型。研究表明,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体现为六个因素,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居民对经济效益因子的正面感知最为深刻,对生态环境影响存在负面感知。居民对森林旅游发展的态度可分为五种类型:理性支持者、条件支持者、中立者、特殊关心者与矛盾者。并提出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业、开发森林文化体验项目、限制游客人数等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配合深度访谈,分析森林旅游区居民对乡村旅游之于森林旅游区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森林旅游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对森林旅游区产生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三个方面的正面影响感知都强于负面影响感知;从居民对待旅游业发展和游客总体上持欢迎的态度看,方家庄村处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程度显著地正向影响他们对旅游业发展是否持支持的态度.基于结论,提出吸引更多森林旅游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获取经济效益和旅游娱乐产品的生产相结合、民族文化的坚守与外来旅游文化的扬弃相结合以及着眼于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以促进森林旅游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态度是影响地方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11年西安世园会这一重大事件为对象,通过实际访谈、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从居民视角对其旅游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居民对世园会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应以正面感知为主,负面感知较弱。(2)居民对相对微观、涉及自身利益的一些选项支持率不高,这源于其参与机会和程度的不均等。(3)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职业是影响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因素。建议重大节事旅游应设立必要的反馈机制,针对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消极感知向积极方向转化;重大节事活动更应重视其民生效应,要充分注意居民的感知差异,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健全社区参与机制,从而推动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