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波 《兰州学刊》2006,11(4):56-58
本文以陈寅恪所撰之《读秦妇吟》为研究底本,参照各家关于《秦妇吟》失传之说,从女性主义的视觉分析这一公案,解析女性在危难中忍辱抗争的悲壮精神,以彰显韦庄《秦妇吟》中所蕴涵的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2.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11,32(2):97-101
韦庄的《秦妇吟》在唐诗中字数最多,是一首反战诗,也是一曲反战诗剧。《秦妇吟》以说唱的形式表现,以乐府的体裁完成;节构完整,人物出场错落有序;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虚构的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揪心;主题集中,场景宏阔,对战争的罪恶给予全方位的展示和立体化的批判;是中国和世界反战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巨作。  相似文献   

3.
张学松 《中州学刊》2006,14(6):178-181
韦庄名诗《秦妇吟》具有小说化的特征。一是它的虚构性,诗篇在历史背景真实的情况下虚构了人物、情节和环境;二是它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虚实相间的叙事艺术。其小说化的手法又是为表现其“志”和“情”服务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秦妇吟》可谓第一篇小说化长诗,它的出现与文体互渗、中国小说的成熟———唐传奇的繁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韦庄是晚唐在多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杰出作家。他不仅是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与温庭筠并称的大词人,还是《又玄集》的编选者。象这样同时在诗、词创作和唐诗选学领域取得不容忽视的成绩的作家,在唐代几乎是唯一无二的。此外,他还是杜甫草堂最早的复修者,为保存伟大诗人旧居立下功绩。然而,这个最有资格陪祀杜甫的诗人,今日草堂却没有他应有的位置。而在唐代诗史上,至今没有得到他应得的推重。韦庄的委屈,与他那篇既享盛名又久遭埋没、既伟大而又不幸的《秦妇吟》的命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指示,拨开了笼罩在《水浒》研究上的浓云迷障,还原了《水浒》的庐山真面目。现在正在进行的对《水浒》的评论和讨论,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一场大革命。我想就《水浒》这部书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6.
全国新的《最低工资规定》已正式施行。最近,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规定》中涉及的问题作了解答。 (一)正常休假也是“正常劳动” 问:要探亲假、婚丧假等国家规定的假,算不算正常劳动? 答:《规定》对“正常劳动”做了进一步明确规范:劳动者按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称为  相似文献   

7.
袁亚愚同志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一文(载《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对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是“定论”的一个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不同的看法。袁文的基本观点,我是同意的.但文章对问题的论证有些尚未涉及,有些不够深入,因此想就此做一点补充。《共产主义原理》并未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国首先获胜。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第十九个问题,是回答: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发生?对此,他作了否定的回答。而不是回答: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胜利?如果认为恩格斯在这里讲的回答是说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世界各国“同时胜利”,就完全曲解了原意。恩格斯用非常明确的语  相似文献   

8.
上博楚简《内礼》与《曾子》十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竹简《内礼》的面世,表明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确为先秦文献。比较《内礼》与《曾子》,可为考察《曾子》一书的编订、流传情况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9.
以往在研读教育史的时候,凡涉及女子教育的内容,总会给人一种感觉,自古以来,凡是关注或从事女子教育者大凡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男人,从蔡邕的《女训》到吕坤的《闺范》、傅以浙的《内则衍义》、兰鼎元的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在审阅《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编辑部联合撰写的《关于斯大林问题》一文时加入了这样一段话:“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这一预言已经得到了证实,对斯大林问题的定论只有留待  相似文献   

11.
论韦庄与韦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庄其人其诗,可划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为879年之前,黄巢起义军尚未攻下关中,韦庄由贵公子而孤贫力学,第二时期为880~883年间,唐王朝飘摇不安,韦庄亦颠沛流离,写下了传世名篇《秦妇吟》;第三时期为883~887年间,韦庄依托藩镇,成为幕僚文人;第四时期为887~892年间,韦庄漂泊江南,诗作诗风趋于成熟;第五时期为892~910年间,韦庄第进士,入蜀为相,政治上臻于顶点,诗歌创作则入于尾声。韦庄多以史入诗、以事入诗,研究韦诗亦当以史、事为经纬。  相似文献   

12.
刘景钊(副研究员)主要科研成果:1.专著:《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2.论文:《内隐认知与意会知识》、《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廊》、《理解心智:赛尔意向性理论的意义》、《相似块与人的认知过程》、《“关系”与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学思考》。李玉萍(副研究员)主要科研成果:1.专著:《一份特别教案——教育艺术案例与分析》。论文:《知识迁移与相似信息共振》、《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与分析》、《知识经济与人才的素质教育》、《发展先进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沿革与…  相似文献   

13.
1981年,我在《南京师院学报》(第四期)发表了一篇《屈原赋辨伪》,指出《楚辞·九章》内的≤涉江》、《悲回风》和《惜往日》三篇乃屈赋中的赝品。抛砖引玉,今天读到了刘青松同志的商榷文章《<涉江>不是屈原的作品吗?》(《学术论坛》1982年第6期),实在非常高兴。刘文未提及《悲回风》和《惜往日》,笔力专注于《涉江》,不知是否也同意拙见,即如宋·魏了翁所云:“《回风》《惜往日》,音韵何凄其!追吊属后来,文类玉与差。”(《鹤山渠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在公元前138年前后,和其宾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书。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文帝时被封为淮南王。据《汉书·淮南王传》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他在当时封建贵族中,是最有学问的。他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但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二十一篇,就是现在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相似文献   

15.
从"神人"和"野马"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智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61-165
根据内舍的字词只可以确定一个文本的晚出,而无法确定它的早出.对《庄子》内篇内含字词的实证研究表明:"神人"作为复合词在《庄子》内篇中多见,表明其成书在《淮南子》之后;"野马"作为一意象词出现,表明其成书当在汉末佛经《道行般若经》之后.  相似文献   

16.
《江汉论坛》1990年4月号刊载了张应斌先生撰写的《“西塞山前”是张志和的作品吗?》一文,内称:“有名的‘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渔歌子》词,千百年来都认为是唐人张志和的作品。但实际上,它的作者不是张志和,而足颜真卿。”其根据是庸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的一段话:“张志和或号烟波子,常渔钓于洞庭湖。初,颜鲁公典吴关,知其高节,以《渔歌》五首赠。”张先生还从张、颜的关系、张志和作品风格等方面,论证了《渔歌子》必定是颜真卿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从思想内容、版本和语言(词汇学和训诂学)三个角度来看,《〈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书时限应为:严遵《老子指归》之后,《孟子章句》、《楚辞章句》之前这一段时期内,即公元20年至公元158年之间(东汉早期)。  相似文献   

18.
"内七篇"是《庄子》的精华,最能代表《庄子》的文学成就、思想高度和精神范式,然而这一观点并非一开始就有的."内七篇"的经典建构,是在魏晋时期《庄子》经典化的基础上,对《庄子》进一步的总结与凝练.唐代以前,"内七篇"并未受到特别重视.宋明以降,学者逐渐认识到"内七篇"的思想价值与文学魅力,而"内七篇"也逐渐奠定了其在《庄子》中的核心地位.元明以来"内七篇"选本的大量出现,更进一步强化了其经典价值.明清以来,学界从思想、文学、美学、辨伪等多方面对其展开研究,进一步巩固了"内七篇"的经典地位.同时,以内篇为标准对外杂篇的辨伪与批判,也从侧面推动了"内七篇"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在知识分子中的反映 ,即《水浒》的知识分子读法。多年来 ,对《水浒》的评论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即使在民间 ,无论是孩童还是老者另有自己的关注点。而知识分子亦有自己的关注点 :一是斗争被圈定在认可皇权的范围内 ,即认为梁山泊的斗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在野派与当权派的斗争 ,是“兄弟阋于墙内”。二是向当政者出示良策 :招贤纳士。知识分子意借《水浒》反映他们自己的利益 ,告诫统治者要招贤纳士 ,以达到自己进取功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了描述可能之事和普遍之事的诗高于历史的观点,看似与其《形而上学》中现实高于潜能、第一实体是个体的论断矛盾,实则二者源于共同的存在论根源,即世界的合目的性。通过对《诗学》的文本分析及其与《形而上学》的比较,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诗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出世界的合目的性,通过描述可能和普遍之事,在可直观的范围内摹仿作为现实和整体的第一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