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管理领域的改革和变迁,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的家庭数量有所增长,成为各界关注的"失独群体"。当失独家庭成员逐渐步入老年,"失独老人"问题随之而来。调查发现,失独老人在经济、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创伤恢复方面有多元化的需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针对失独老人的服务中发展出了"1+3"的服务运作模式实践。结合失独老人需求调查和服务供给现状,针对现有的服务及不足,认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需要提升自我服务能力,从赋权的视角搭建失独老人综合性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失独家庭是政策风险、社会风险的产物,对失独家庭的"补偿性服务"体现着国家的承诺与责任。近年来作为计生服务工作的一种探索成果,社会工作常常凭借其专业化及综合性服务活动被引入到失独帮扶服务中来。然而社会工作应如何介入?文章通过昱中阳光社工服务社的项目实践,对介入失独家庭的切合点以及策略、方法进行了一种探索性尝试。认为恰当的身份定位与准确的需求评估以及对工作范围的系统性审视是介入工作得以顺畅的基本策略;危机介入与个案管理模式指导下的个案、小组、社区三大专业方法的综合性运用,则是保证服务效果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失独老人面临着生活、社会保障、心理抚慰等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有助于失独老人"自助"能力的提升,基于社会失范理论、社会排斥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和社会隔离理论的分析,从失独老人的社会心理特征、家庭结构和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失独老人拒绝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原因,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的对策:加强对失独老人的悲伤辅导、建立失独老人互助小组、加强对失独老人个人支持网络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构建尊重失独老人的社会文化氛围,帮助失独老人认可和接受社会工作服务,重获生活希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针对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通过比较目前几种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是最适合失独家庭实际的养老模式。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帮扶力度和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资金投入,建立合理的失独家庭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合肥市蜀山区的调查资料及访谈数据,分析了失独家庭目前所面临的再适应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进而尝试运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帮助失独家庭重新构建社会关系网络,重塑自我价值,进行积极防御,理智逻辑解决问题,有效的消减失独家庭所面临的再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6.
失独家庭增多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话题,退出育龄期的高龄母亲为什么还要冒着风险再生育?面对失独,国家该不该负起责任来?失独作为中国特有的问题,究竟该如何面对和有效治理?通过分析认为:首先,要从政策层面杜绝"政策性独生"和"政策性失独"现象,同时要从文化层面减少"自主性(或者选择性)独生"和"自主性(或者选择性)失独"现象,鼓励打造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合适之家"。其次,对失独父母要引入"社会化帮扶模式",对再生育成功的失独家庭,要纳入"社会化抚育模式",对老无所依的失独父母,要纳入"社会化养老模式"。再次,结合父母的生命历程,区分"暂时性失独"和"永久性失独"两种情况非常必要,失独者所需要的帮助与生命历程中的"失独时点"有关。最后,失独父母需要的系列保障、服务和关怀不仅是失独者的"需要",而且是失独者的"权利"。最普遍、最突出、最紧迫的失独问题当属养老保障和服务的缺位和匮乏。  相似文献   

7.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中国避免了严重的人口危机,但也带来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不稳定以及随之而来的"失独"问题。一胎政策、当今社会的高风险性、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失独"老人社会保障的缺失等原因使得"失独"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社会问题的缓解,需要国家在宏观方面调整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也需要独生子女家庭改变家庭教养模式提高独生子女的抗压能力,另外还离不开"失独"老人之间的互助。  相似文献   

8.
失独者遭受到失去独子的巨大危机,"身心灵"三层维度上皆受了严重创伤,精神极度脆弱。从灵性社会工作的角度看,面对危机每个人都有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失独者经受了失去独子的沉重打击,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略微偏离正常的思维逻辑,但理性与感性之外的灵性力量会在无意识状态下建构自身防卫机制,对危机进行"抗争"和"突围",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失独者群体组织化和个体增能化。失独者通过主动组织化"抱团取暖"和被动增能化"自我提高"逐步强化自身"抗逆力",缓解并逐渐走出"失独"带来的阴霾与伤痛,搁置悲伤,聚焦于"无子"之后晚年的生活保障与精神慰藉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失独家庭其成员户籍所在地和失独家庭内部是否存在隔代抚养的问题两个角度分别对失独家庭进行了分类,失独家庭内部存在着经济援助少、家庭成员生活无依靠、心理负担大等的养老困境。我国需要通过政府政策改革,其他社会组织思想宣传与建立"一对一"互助队、失独群体团结共行等方案来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10.
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外部性效应,失独家庭已经进入了公众视野。暴露在高风险社会下的核心家庭,面对政策风险、家庭风险、观念风险、生理风险等风险,成为失独家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失独父母面对投资损失、老年失保、情感断续、社会再适应困难等失独问题,其应对模式随政府职能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建议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失独家庭合力构建社会支持网,为失独家庭实现老有所依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功能、价值和实质保障了在其实务范域中应用叙事治疗的适切性。青少年的许多问题往往取决于他们自我建构的、内化了的生命故事,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应协助当事人解构这种主宰其生命故事的不合理的主流叙事,重写生命故事,以便开启另类生命故事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失独家庭理论的研究最初以问题视角为主,对全面认识和了解失独家庭相关问题具有启示意义,但问题视角对失独家庭成员的潜能和资源的挖掘缺乏关注,而优势视角对失独家庭的问题研究则是一个弥补。在实务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实际的干预,探索相关实务介入方法,实现了失独家庭问题研究从“理论”向“实务”的范式转换,但就整体而言实务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失独家庭的社会政策研究中,研究者从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2个范畴探讨了现有政策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但是失独家庭的社会政策定位尚不明确,并且相关具体政策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失独家庭的研究可以通过增加行动研究的数量、深化相关实务研究、加强失独家庭的分类研究、明确失独家庭社会政策定位和细化相关社会政策的研究等方面来拓展失独家庭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失独家庭数量甚为庞大,其特殊保障问题已为社会关注热点,尤其是最为突出的再生育问题。由于失独家庭大都丧失生育能力,代孕乃是其实现再生育的主要途径。基于失独家庭的特殊性,对其有限开放代孕并不违反伦理道德,在法理和情理上也均具有合理性,且失独家庭因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而承受了失独的不利后果,故其选择代孕方式实现再生育的行为应当获得国家保障。国家不仅应当通过代孕类型、代孕条件、代孕程序等方面的制度构建来保障代孕的有序运行,还应通过扶助模式、扶助资金、扶助标准等方面的制度构建来对失独家庭代孕予以必要救助。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功能、价值和实质保障了在其实务范域中应用叙事治疗的适切性。青少年的许多问题往往取决于他们自我建构的、内化了的生命故事,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我们应协助当事人解构这种主宰其生命故事的不合理的主流叙事,重写生命故事,以便开启另类生命故事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失独老人自组织已经成为失独老人互相倾诉、互相支持和抱团取暖的心灵共同体,但也导致失独老人进入"家庭"和"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双重内卷化"状态,阻碍了失独老人的社区和社会融入。通过对四个失独老人自组织的质性研究,发现在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发展中,应通过政府主导、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失独老人自组织自我完善等路径,强化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心灵共同体"功能,避免其"双重内卷化"等负作用,促进失独老人顺利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16.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在控制人口规模,实现人口再生产转型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功效,然而由于政策本身及社会风险的加大,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异常脆弱,随时有可能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如何?怎样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文章在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失独家庭的实地走访,对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立法与制度层面明确国家责任、建立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健全失独家庭的政策补偿机制;探索失独老人的养老途径等多角度切实解决失独老人面临的问题,为其构建一道安全的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7.
“全面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失独家庭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四十余年间,因社会、自然和个人等原因造成了数量众多的失独家庭,他们仍将面临失独带来的多重困境.由于家庭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面临的困境也各有特殊性.通过梳理失独家庭的类型及其需求,发现当前其社会保障政策本质是社会救助,虽能缓解部分家庭的生存困境,但社会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所不足.因此探索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建立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基金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满足各类家庭的特殊需求,逐步做到分类施策和精准化扶助,对满足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独生子女父母作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响应者,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牺牲和贡献。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在一个高风险的现代社会,失独家庭的产生不可避免。随着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步入老年,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愈发凸显。本文从政府责任的视角,分析在失独家庭养老问题中政府责任的法律基础以及目前我国失独家庭扶助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府在失独家庭扶助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失独妇女和失独家庭的统计范围和概念进行界定,利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失独妇女的状况、失独家庭的总量及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特点进行对比,对失独家庭形成的因素和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64岁失独妇女约为67万人,其中城镇失独妇女比例为58.09%,乡村为41.91%;失独家庭面临着经济困难、无人养老、心理脆弱等难题,尤其是乡村失独家庭的困难更为突出.因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是要完善再生育服务和收养政策,做好失独家庭的心理疏导;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家庭医疗负担;三是加强养老保障工作,提高扶助标准.  相似文献   

20.
"失独"群体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近年来,随着"失独"家庭不断增多,保障"失独"群体合法权利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失独"群体可分为"暂时性失独"和"永久性失独",应将关注重点聚焦在"永久性失独"群体上。针对目前"失独"群体权利保障存在的种种不足,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完善立法,提高法律的可实施性。二是提高立法等级,规范立法工作。三是完善收养制度,给"失独"群体收养提供物质帮助。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给"失独"群体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