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人脑有一种先天的特定结构或属性,即语言习得机制,它是人类学会使用语言的内因。“普遍语法”是乔姆斯基语法理论的核心,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研究“普遍语法”理论对认知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对进一步理解人类大脑如何形成语言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人类诗歌共通之源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诗性无意识"(Poetic Unconscious)。诗性无意识是一种以记忆和意象为词语总汇、以无意识的运行规则为语法、在人类的语言产生之前的原始语言,其原型和工作原理仍然存在于现代人的梦境之中,并有遗迹反映在古老的语言如古代汉语和以古汉语创作的中国古诗之中,在现代派和后现代的诗歌中也有表现。由于它仍然遵守的是前语言的表意法则,因而可以说是人类通用的语言。这种语言有着不为种族、语言、文化、传统所限制的意指法则和表意原理,因而可以说是超文化普遍诗学的基础。在当代文艺理论领域,拉康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萨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完成了使无意识从象征模式到语言模式的转换。如果沿着拉康的思路,以弗洛伊德的释梦方法,结合古汉语的意指原理和中西诗歌的表意分析,探索"诗性无意识"的特征、表意机制和内在逻辑,可以完成从普通无意识向诗性无意识的转换,为建立跨文化诗学奠定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语法习得模式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特征突出体现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语法词素、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习得过程中。追根溯源,这种相似性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人脑天生具有内化语法规则的习得机制。在外语语法教学中,创建高质量的课堂习得环境,有利于内化语法规则。在学习外语语法时,增强学习语法的意识,有助于加快语法体系的习得。外语教材编写者和外语教师在编写教材和教授语法时,要尽量与语法的自然习得规律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4.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要求电脑对人脑构造或理解语言的机制进行模拟,这种模拟首先需要逻辑语义学对语言构造机制的先期研究。简言之,语言构造机制显示出两个特征:1.有穷多的词条作为出发点;2.依据有穷多规则去构造和理解无穷多的语句。多年来,逻辑语义学各分支不同程度地描述了语言构造机制的两个特征,但对其中特征1的刻画却不充分,而语言学对此却有不俗的表现。于是逻辑语义学和语言学形成互补局面,“互补”产生了组合范畴语法CCG。本文揭示了CCG对语言构造机制两个特征的兼容并举,从而展示逻辑语义学在理论上对电脑模拟人脑构造语言机制工作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成语法的角度 ,浅析了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通过分析 ,作者认为语言能力是人脑中潜含的普遍语言知识 ,而语言应用是对这种语言知识在适当场合下的具体应用 ,因此在对语言研究时 ,我们既要重视对人的语言能力的研究 ,也要重视对语言应用的研究 ,把二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语言本质上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形成的自足的形式系统,每个语法范畴都有其清晰的定义性界限.以"家族相似"呈现的跨范畴语法现象大多是由历时性的或然因素所致.语法能力是言语者无意识的静态知识系统,其表征内化于人的大脑中,并决定着语言运用的动态性操作.语法表征的有序性是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使然,而抽象思维正是基于人类操作语言符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言变异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校园语言就是这种变异的一个体现,校园语言变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零翻译"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词语不经任何形式的翻译直接进入汉语被称为"零翻译".零翻译在语言层面上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统一性,在文化方面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颠覆作用.对于零翻译的熟视无睹和"开放、宽容、兼收并蓄"的态度造成了汉语语言的"集体无意识".如果不能正视这种"无意识",中国的语言及文化将成为西方语言及文化的殖民地.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纽带,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典型标志.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候,必须强化语言的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作为英语书面文本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无灵主语句在英语句型中十分普遍.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文化和语言上的不同,中国学生很难学会使用无灵主语句.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意在分析中西不同思维方式的生成机制,找出理解英语无灵主语句的方法,从而帮助中国学生克服中式思维,造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相似文献   

10.
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路径及其机制,把情态动词“能”的语法化放在世界语言语法化的范围内来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两条路径——“能力〉(中性条件)〉许可”和“能力〉(中性条件)〉知识可能”也普遍存在于其它语言中,是世界上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普遍路径。推理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法化,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