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识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中国大学在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于本国国情和校情实际的通识教育实践路径。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增设人文类选修课以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是医科大学的共同选择。研究选取四所案例学校,分析比较其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情况。继而以其中一所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为例,在医学专业教育现有框架内合理建构通识课程体系,表现为人文类的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和医学人文课程的有效衔接,医学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训练中的人文渗透,通过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课程打通人文和医学的界限,突出课程全过程的人文导向。进而提出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改进思路:理念层面需要寻求高等教育发展在内部适切性与外部适切性之间的平衡,通识教育理念的本土化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践层面需要关注理念是否落到实处,以及因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壁垒可能在短期内出现的课程专业性、系统性和结构化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由此,应将文、史、哲、艺等人文社科系统、广博的知识通过设置各类相关课程贯穿于整个课内、外教学过程,融合、渗透到一切教育活动中,形成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较完善的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设计,才能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课程编排与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地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我们必须从历史文化中树立宏观的教育理念,从认识过程中深化微观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实施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是时代的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出了信息技术课堂要适时地渗透人文教育。信息技术课堂的灵活性、丰富性、开放性与多样性为人文教育创造了条件,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教育渗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增设人文课程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实施情况及我国的人文教育现状,提出了地方性工科院校增设人文教育的几点看法和设想。  相似文献   

6.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社会共识.但仅由人文课程承担人文教育是不够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同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在动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问题,从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动物伦理教育、动物福利观教育等方面探讨了人文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高等中医教育应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具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需要。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着重医轻文、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现象,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弱化、针对性与实效性缺失,以及中医人才的异化。合理构建中医人文课程模块,促进人文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是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了解江苏省医学院校学生医学人文素质与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相关性,为各院校改进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依据和建议。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苏省七所医学院校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及课程教学现状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医学人文素质满分是168分,实际总分为(148.80±12.97)分,不同性别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课程教学方面,核心课程开设不全、学科融合不够,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结构不够优化,学生对医学人文师资队伍满意度不高。建议医学人文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改革;优化课程和考核方式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满意度,拓宽师资培养;丰富医学人文教育对象。  相似文献   

9.
人文素质教育要以一定的课程设置来体现。“高职语文”能够基本摆脱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弊端,通过课程整合与重组,使之具备人文素质培养、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潜力和创造精神的开发以及实际工作能力训练的功能。开设本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每个本科生必须在一、二年级修满分别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组成的15门学季课程。依靠一流教师队伍以提升课程体系建设水平;依托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据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思辩能力;注重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和渗透,注重专业间的拓宽与延伸,强调教育要充分开启学生心智,呼唤学生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加快健全并完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体系及培养机制是新形势下社会综合类人才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人才通识教育培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通过重点考察颇具通识教育特色的世界名校,探讨国外尤其同类著名高校本科生通识教育人文课程及培养机制的发展情状,提出中国高校应学习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尽快改变当前重专业技术、轻综合知识的观念,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增加人文类师资投入,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体系与培养机制,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类人才。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化情境中,人文教育忽视了生命的美学化和人性化品质,这侵蚀和危害着现代教育以及市场化社会。人文教育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在本质上是美学化的生命品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主要是综合能力培养。人文教育的美学化品质与人文知识和技能应该一体化,但人文课程因流于表面化、形式化而无法保证其培养的生命品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通识教育经历了从国外引入到普及的过程,但是普及之后的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被休闲化、边缘化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通识教育人文社会课程的现状并对其优化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具有人文教育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人文精神导向作用,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身树立正确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农科高校在推进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方面的具体措施:课程编制注重突出文理交叉渗透;专业设置强调培养人才素质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专业课程教学强化人文精神渗透;教师素质切合教育形势动态提高;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人。  相似文献   

16.
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对当代理工类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有力地弥补了理工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的主干课程,在拓展学生视野、改善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等方面是其它专业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在教师指引下,学生通过对作品思想及艺术的分析,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促使其对人文科学的热爱。  相似文献   

18.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社科知识教育和科学与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哲学的基础和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一系列哲学分支课程和人文社科知识、科学与专业技术知识的教育联系起来,促使素质教育整合优化,克服长期以来学校存在的哲学人文社科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两张皮"的锢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理工院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教学,而应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要求、规律来思考和部署.华北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主要依托人文专业、"两课"教学,既要纳入整个学科建设的规划,又要力求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加强医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相对独立的一个教育体系.在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暴露出强调专业忽略兴趣,重科学轻人文的问题,其中医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显得尤为缺乏。文章从高素质人才和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探寻加强医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